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从靖康开始 » 第三百七十三章 最小的伤害

第三百七十三章 最小的伤害

    伴君如伴虎。

    朱琏冲到太学来,跟李敬怒目相视。

    李清照听着两人直言不讳。

    浑身都打了一个寒颤。

    赵桓确实够狠,李纲明明是顺应他的心思担任的恩科主考。、

    集英殿那个学子的策论,也是他亲自让人交给李敬,让李敬诵读的。

    背锅的李纲却被他亲手流放。

    连郡王爵位也降了。

    既然选择了要执掌天下权柄,碍事的李敬被贬是迟早的事情,怕是贬到天涯海角,西洋靖康,赵桓也不会罢手。

    毕竟李敬在军中的威望太高。

    影响力无处不在。

    说不定结义兄弟,部署早就等着那一天了,趁势而反。

    唯有死了,赵桓才能安心。

    “太后,我章丘李家乃是小族,可也三代忠良,数十儿郎在勤王战,河东战中血战捐躯,伤者数百,为保大宋江山,竭尽所能,京城陷落,皇族受难,为让太后和女帝安心在山东,祖宅都让出来了........”

    为了权柄,就这么恩将仇报?

    不顾廉耻,不顾天下宋人福祉?

    这就是赵家人吗?

    李清照这句插话,犹如灵魂拷问。

    震的朱琏无言以对,她想说赵桓至今未对李家有任何不满,但是这句话,她说不出口,集英殿上那篇策论的处置,赵桓的内心显露无疑。

    或者从赵桓踏入玉门关开始,朝中文武就观其言,听其行。

    赵桓自以为把情绪和野心收敛的很好。

    然而他低估了这打跑了金人,为造福宋人,开创一个崭新时代的满朝文武。

    “太后,昔日您初到山东,多少人向李敬,关胜建言,收拢朝臣贤明之士,为宣抚司所用,割据自立.......”

    听到这个话,朱琏更羞愧了,正是因为感觉到李敬的态度,关胜把乱提议的官吏痛打一顿,赶出了官府和军中。

    至于种彦鸿,唯李敬马首是瞻。

    三人是有机会联手割据的,李敬之能,不仅可以依托山东打天下,也能舍财收买和镇得住关胜,种彦鸿,顶多费一些心思和功夫。

    这时候,朱琏勐然想起了宗泽留书。

    李敬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和想法,所有的反击都是被迫的。

    倘若自己站在赵桓一边,李敬揭竿而起。

    大宋势必分裂,陷入战火之中。

    忠于赵氏者,将会被血腥屠杀。

    唯有自己监国。

    唯有自己监国,才能解开赵桓和李敬争斗这个局面。

    赵桓和李敬的争斗,赵桓还没有出手,就输的一塌湖涂,绝不可能成为赢家。

    唯有自己代替李敬出手,帝后争权。

    或者对李敬,对赵桓,都是最好的局面。

    可是,从成为太子妃开始,朱琏和赵桓相濡以沫十多年,哪怕昔日赵桓被朝臣孤立,太子府依然是温馨的家,被敲昏抬上皇位以后,两人也未曾红脸。

    倘若赵桓知道自己站在李敬一边而跟他争权,这十多年的感情,就彻底毁了。

    赵桓的脾气她很清楚,决不允许枕边人悖逆。

    想到这里,朱琏心疼的无以复加。

    “姑姑,人家这届的学生,是要培养成为班底来收拾我的,你还管考试干嘛,我们走!”

    凝望被李敬拉走的李清照回眸那份失望。

    朱琏心中犹如什么东西碎掉一般。

    眼泪顺着脸颊就流下来。

    她想伸手拉住两人,可是手臂若有千斤重,根本抬不起来。

    直到两人远去,赵金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带着女官走到她身边。

    “皇嫂,现如今的大宋,已经不是谁可一手遮天的大宋了,皇兄也不行,还政于民,是天下大势!”

    朱琏何尝不知道,赵桓在做蠢事。

    他试图控制,压制李敬,可也不想想,自己凭什么?

    就凭自己是皇帝?

    他根本没有弄清楚,北狩这几年,大宋在复兴报上吼了几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更不清楚,六年下来,昔日启蒙过后,进入中学的稚童,已经开始考取太学生了。

    这几年,国家,民族以及各种杂学灌输下的新一代孩童长大了。

    这些人跟李敬一样。

    凡是需要讲法,讲理。

    皇帝也好,官员也好,你不能不讲理,不能枉法。

    君要臣死,臣就不得不死那套儒家忠君的言论,过时了。

    即便臣子有罪,也需要查证证据,依照律法。

    也不会像李纲一样,仍由你无缘无故的降爵,罢相,削去军权,流放西洋。

    左边是几年下来,大宋朝臣富强大宋的理想。

    右边是夫妻相濡以沫十几年的感情。

    舍去左边,右边是泡影。

    舍去右边,让她痛彻心扉,从汴梁开始,一路突围,险死还生,把营救赵桓回归,江山交还,是她的理想。

    梦碎的那么让人触不及防。

    “太后,考生成绩差不多都要改出来了,你要去看看吗?”

    “太后,考生成绩差不多都要改出来了,你要去看看吗?”

    “太后,考生成绩差不多都要改出来了,你要去看看吗?”

    走动宛如行尸走肉的朱琏,神游天外!

    王太妃连喊了三声,她才听清楚。

    “不去了,你和陈卓定夺就好?”

    “发生什么事了吗?”

    哪怕再迟钝,王太妃也知道出事了,她从来没见朱琏有过这般沮丧的样子。

    在一边的赵金儿,忍不住开口。

    “乔清澜,祁虹,苏浅浅,陈书倩她们,都没在临海居住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李敬从集英殿拂袖而去,所有人都猜到有这种可能。

    原本以为朱琏追到了登州。

    会改变李敬的决定,可是李纲被处置的事情,好像刺激到了李敬和宗泽。

    宗泽孤身去了西洋。

    接出了几个小妾,李敬担心某人不择手段,以儿子和小妾的性命相威胁。

    “不能犹豫了,太后要立刻去找玉盘她们,后果不堪设想!”

    “找玉盘?她应该会站李敬一边吧?”

    虽然没有见过李敬和赵玉盘,赵福金的孩子。

    直觉告诉朱琏,这两个大长公主一定跟李敬有后了。

    只是恰逢赵桓回归,她们没有让孩子露面。

    或者就藏在山东。

    “我也站李敬这边,其实我还真期待李敬做皇帝的样子,可惜这小子未必愿意当皇帝,到时候万一把赵楒推出来,你就等着柔嘉嚎啕大哭吧!”

    王太妃虽然辞位了,可是她主领新设的教部。

    这三年,大宋在各地建学校,招募教师,免费提供教材,甚至部分偏远地区的学校孩子还有免费午餐。

    让所有百姓的孩子不论平穷,富裕,必须完成小学到中学的十年课程。

    下一步,还准备联合三司,联合其他各部,创建为各部培养官吏的专业学校。

    甚至类似临安赵佶担任山长的综合性大学。

    各地税赋减免。

    而水师和靖字军跟各路精锐在登州,泉州,临安,扬州,广州,南洋,藩属国各地设立的海关,就成了教部拨款的主要来源。

    其次才是皇家银行的贷款。

    就连皇家银行的金银储备,说白了,都是李敬从靖康大陆弄回来的,水师把钱一截留。

    赵桓和朱琏就等着坐吃山空。

    还未必可以坐吃,登州的总行一端,她们连控制各地分行都成问题。

    “上皇没有恶行,怎会如此众叛亲离?连太妃也不站上皇吗?”

    “恶行?”

    王太妃不由的笑起来。

    “昔日太太上皇回归,除了被金人胁迫,力荐赵谨为帝,也没有太多恶行,为何皇后无法接受?”

    赵桓没有回国之前。

    朱琏怕辜负了赵桓的期待,满脑子是如何强大宋国。

    如何让宋军更犀利,犀利到哪怕是远征,也战无不胜,打的金人害怕,不得不放回赵桓。

    如今赵桓回国,此一时,彼一时了。

    眼看着朱琏无动于衷,王太妃失望的摇了摇头。

    李敬不是霍光,可在很多朝臣,宋人眼中,比霍光更强。

    一直忠心耿耿的扶持朱琏,救回赵桓。

    此刻若是反宋,明眼人都能看出是赵桓恩将仇报。

    朝中重臣大部分都尝到了富国强兵的甜头,也明白了大宋必须要有一批能所向披靡的精锐将领保家卫国,为大宋争夺世界的资源。

    哪怕朱琏站队赵桓,支持他们也不多。

    毕竟跟着赵桓,就是回到昔日被北方游牧束手无策的时代。

    而在李敬的主导下,大宋有无限的可能。

    “太后继续想,我去找玉盘去了!”

    该说的说了,王太妃干脆也没有回去跟朝臣阅卷。

    径直的朝着太学大门里去。

    朱琏漠然的跟着赵金儿上了马车。

    也不知道怎么回到的临海居。

    临海居的厨子没换,伙食也跟平日里差不多,朱琏吃的味同嚼蜡。

    “母后,今天你怎么啦?金儿姑姑也奇奇怪怪的!”

    从老师哪里回来,赵柔嘉觉得临海居气氛怪怪的。

    好多禁卫都在低声滴咕着什么。

    “你父皇不喜欢李敬,李敬也不认你父皇了?”

    赵柔嘉过几年,就到了亲政的年龄了,朱琏也不愿意隐瞒儿女李敬的事情,这么大的事情,瞒不住啊。

    何况她相信女儿,靖康之难的事情,她都没有避讳女儿。

    “李敬准备造反吗?怪不得顾无忧被人接走了!”

    在李敬的建议下,赵柔嘉有很多老师。

    包括黄灿,陈卓,李芘,陈过庭,曹辅,所谓的帝师倒是很普通,只是陪着赵柔嘉上课,给他安排日程。

    赵柔嘉说话讨人喜欢,学习也很努力,这么多老师尽心尽力的教下来,加上听说集英殿上发生的事情,岂能没有自己的见解。

    “父皇是魔怔了,他也不想想,他能对付的了李敬吗?那可是算无遗策的大宋战神,他连金人都对付不了!”

    “再说,李敬无罪,有功,强大我大宋,造福我宋人,营救我父皇,大功臣,却被逼的不能不反!”

    赵柔嘉的话,让朱琏很惊愕。

    一夜之间,好像女儿长大了,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了。

    “柔嘉,你觉得我应该帮谁?”

    “当然是帮李敬,父皇若赢了,李敬全家死无葬身之地,不过父皇肯定也赢不了,我们帮李敬,就是在救父皇,至少父皇只是输了权势,输了执政机会,输掉了他的梦想,却没有性命之忧!”

    “那可是你父皇,父皇从小那么疼你,他若知道你背弃他,他会很伤心?也可能一辈子都不理你了!”

    赵柔嘉露出一脸假笑,仿佛在说,人活着,比什么都强。

    曾几何时,她日夜盼望赵桓回归,可是真正赵桓回来以后。

    跟她想的不一样。

    也许是因为自己长大了,父女之间没有小时候那份亲情的流露了。

    再或者是赵桓忙碌于朝廷上争权。

    没有心思听赵柔嘉诉说思恋,再或者是赵柔嘉为赵桓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得到一个肯定。

    反正回归以后的赵桓,让赵柔嘉有些失望。

    尤其是集英殿的事情完整的传入赵柔嘉耳中,她就判断自己父皇在作死。

    “母后,你要尽快去找大姑姑,四姑姑,我让金儿姑姑带我去找李敬!”

    “走啊,火烧眉毛了,再不走,父皇就被你害死了!”

    找赵玉盘,赵福金,朱琏知道是为了让她们对赵桓下手。

    答应重新监国。

    从而保住赵桓的性命。

    朱琏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别看她在集英殿下令杀人很爽快,那是她建立在对赵桓回国以后,多一些时间了解大宋,会做出正确决策的信任上的。

    可眼下,李敬却不给赵桓这个时间了。

    想起赵桓回来以后,看向朱璇等北狩受辱夫人那个冰冷的眼神。

    朱琏就不寒而栗。

    曾几何时,赵桓就是她的天,眼里那份柔情,是她到山东支撑各种苦难的信念。

    如今自己却主动要去找赵玉盘和赵福金,发动太后夺权,圈禁赵桓。

    眼看这个从小主意大的女儿急冲冲的出去。

    叹了一口气的朱琏也知道,试卷送到汴梁,不管是赵桓回不回登州。

    李敬也都会发动。

    她从来不怀疑李敬手上有一支忠于将令的精锐,这些人哪怕奉命杀赵桓,也不会眨眼。

    也不怀疑她即便能让禁军派人通知部分将领勤王,也会被李敬在路途阻断。

    当务之急,最妥善的办法,还是让赵玉盘抢在李敬之前出手。

    为了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自己复出争权,是对大宋,对赵桓,最小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