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激荡年代之盛世农场 » 第百六十四章 冬天他不断写新闻,让海东的新闻不断出现在公司内网

第百六十四章 冬天他不断写新闻,让海东的新闻不断出现在公司内网

    从深圳归来,程兆邻把写了一篇游记发在公司内网。休闲农业大有可为,值得公司去探索。冬天又到了绑枝条的季节。今年的业务模式转换,武建业聘请了一个专业的农技专家做公司的技术顾问。

    技术顾问唐老师,是原先供销社的农技专家。对果树颇有研究,一来公司就让助理刘明龙帮忙购买果树专业相关的教材回来,他带着刘明龙学习。他从供销社下岗之后,一直在农田服务,对各种病虫害防治很有一手。

    “武建业和我在寨山坪那家公司一起共过事。他在那边是技术主管,工资也不高。还有一次跟农民起冲突,打伤了。后来老板过意不去跟他加薪,他在这边高升了啊!”唐老师感叹年轻人进步快,他们老了不吃香。但是他不服输,还在刻苦学习。不会用电脑的他,让刘明龙帮着整理。

    刘明龙是实习生,原先跟黄晓明搭档。黄晓明回去考驾照之后,家人安排他参加当地的公务员考试。说是有关系打点了的,笔试过了后面问题不大。走的时候武建业很不解:“公务员收入也不高,热衷于公考不是好事吧。”

    正因为不缺钱,参加考试才能更好的人民服务啊。黄晓明走的是小何的那条路,有基层工作经验,提升快。在木垭面对这些农村妇女,面对村民的百般刁难他是欲哭无泪。

    黄晓明走之后,唐老师来做技术顾问。他住在黄晓明那个房间,跟刘明龙是舍友。所以他愿意把葡萄种植技术全盘教给刘明龙。他直接说:“刘明龙年轻人聪明,我带一年可以把他带回。董师傅不行,大脑不开窍。”

    程兆邻还把他指导技术的事情写出来,大家对大神级的葡萄专家到来寄予希望。徐妮娜很关心他们在基地的工作状态,还专程打电话来询问:“程会计,你们冬季修剪作业开始了啊!”

    “是啊!有一个周了。今年唐老师给我们指导,还提前给园区打了石硫合剂消毒,清园工作做的的很细致。”

    “嗯!现在技术上不担心了,今年葡萄减产跟上年工作不到位有关联吧!”

    “是啊!上年我们种植部去旅游了,清园工作没做好。当时对霜霉病预估不足,今年一场冰雹损失很大。后面又是霜霉病,打得措手不及。现在有唐老师这位老专家,什么时候出现问题他都可以做的预防措施。”

    “农业公司这边已经开启鲜肉销售板块,在主城拓展了12家门店,还进驻江南超市销售,拿到18家店的联营入场券。公司急缺人才啊,管理人才很欠缺!”徐妮娜介绍公司的状况,很欣喜。

    “哎!批发没赚到钱,现在搞零售不是找死吗?作为小品牌,每天能卖多少头猪呢?”程兆邻对她也不客气。前期的拓展费用很高,以往进入小超市公司是亏得很惨的。事情才过了两年,又走老路。

    “有胡总掌舵,不会亏吧!我们的分割中心也组建起来了。超市接手张瑜杨的。深加工也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后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徐妮娜跟他详细说了张瑜杨所在公司的情况,公司低价拿过来还是可以。“现在是渠道为王,单纯靠双浮农贸城这个门市已经解决不了公司的盈利问题。徐总要求尽快上市辅导,做大销售是关键。”

    “不盈利的销售,做的再大有什么用啊!张瑜杨没能把公司做好,我们还比她能干吗?”铮华农业这是作死的节奏,接手的门店都给了转让费,少则3万,多则5万。招聘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虽说鲜肉毛利高,比食用菌销售量大,但是它的采购成本也高。张瑜杨为了回本,还不是跟黄菊花那样吃公司。

    一个小职员操心老板的事情,太可笑了。胡睿是专家,为老板制定了宏伟蓝图:养殖,屠宰,分割,配送,销售,深加工一连串的业务。每个环节都有利润,这么一来公司的利润可以做到50%以上。中国围绕猪肉的产业链年产值已达到5万亿元。而在整个产业链中,又大致分猪粮原料、饲料、兽药、疫苗、种猪销售、养殖,屠宰、冷热鲜肉销售、猪肉深加工这几个主要环节。其中,只有养殖环节会随着供求关系的周期性波动出现亏损,而其他环节都可持续稳定地盈利。

    通过他的研究,生猪全产业链仅流通环节起码就有60%以上的毛利空间,而这些利润分布在生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比如粮食环节毛利有5%,饲料、兽药、疫苗、种猪环节有20%;屠宰环节15%;生鲜或冷鲜肉的销售20%;深加工25%。公司的想法是将整个产业链资源高度整合,直接到厂家采购粮食、饲料、兽药,自己进行屠宰、加工、销售。通过对中间环节的压缩,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饲养环节稳定生产,从而提高猪肉品质。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进口猪肉不断吞噬市场,饲料猪早已霸占了粮食猪的市场。单纯提高单价,消费者不买单也没得办法。

    程兆邻还是坚守这他的阵地,为木垭基地发声。铮华农业不是他的声音传过去就可以阻止错误的决策。胡睿的做法令老员工不满,多次有人跟徐总反映。他徐总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对员工的反映视而不见。他的行程被排的满满的:商会,政协,公司,律师事务所,家庭等事务让他分身乏术。每个版块有指定的人负责,他只要结果不问过程。

    年终统计新闻的时候,程兆邻遥遥领先其他公司的员工。他以一己之力半年内写了30篇新闻,月均上稿5篇。钢贸公司一年的稿子仅仅比海东农业多4篇,要知道他们是精英辈出的公司,通讯员都有7个;而海东农业就一个通讯员;集团的上新闻最多,因为他们是主力。最少的是铮华农业,他们低调的不能再低调了。重要的是他们人手很多,各种人才不缺,干的大事不少。属于那种低调赚钱的暴发户,不屑于跟海东这些空吹的人为伍。

    “不错啊!这次海东农业居然进了前三名,单个通讯员排名程兆邻还是第一名呢、”社长挺高兴的,当初蒲萄把程兆邻推荐给通讯社还是有依据的。

    “为铮华集团企业文化发展做贡献,及时报道公司动态是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程兆邻喜欢写,这种小新闻都是信手拈来还不重样。其他公司动不动就说过节,团建,开会,没有其他好写的题材。木垭基地不一样,一生下来就说明星光环,区里领导重视,学界关注,同行欣赏,游客的参与,自然来访的人不少。

    “对!我们集团需要正能量来引领!小程做的不错!”社长电话里赞扬他的工作成绩。

    集团通讯社召开通讯员会议,还发放半年的稿费。程兆邻当时领了1500元,刚好可以去买一部手机。他拍照太不清晰,需要美颜才能使用。就是靠着这么差的拍摄水平,他确保了每篇新闻稿有图有真相。

    社长表扬他,还让他发言。他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写公司新闻需要一双犀利的眼睛。农业公司的战场在办公室外面,每天地里都有新变化。每天的天气,人情都会影响着写作者的情绪。说不定就是一刹那间的灵感突现,写出满意的作品。

    其实大家不知道程兆邻文笔是多年的修炼出来的,他从读初中就坚持写日记,互联网发达的时候他在网上也写。时间久了,对于几百字的小新闻手到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