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救星 » 第五十六章 哭不出来啊

第五十六章 哭不出来啊

    四月一日下午,经过近三天的急行军,杨御蕃终于率军风尘仆仆的赶到了掖县。

    杨衍闻讯后,连忙出迎,只是让他震惊的是,叔父不会把登州的所有人都调来了吧?怎么还带了家眷?

    杨御蕃没有多言,下令副将去安顿军士,然后以拜见李邦华几位大人为由,在杨衍的带领下直奔那家酒楼。

    而通过王德化用对讲机的汇报,高升和崇祯早已经知道杨御蕃的动向。

    所以,崇祯已经备好宴席,就等着杨御蕃前来。

    如果不是为了掩人耳目,崇祯肯定会出城迎接,以示恩宠。

    “叔父,何故如此匆忙?你长途奔波,稍慢些也无妨。”

    看到杨御蕃不停的策马,而且神情控制不住的激动,杨衍很是好奇。

    因为他知道叔父很少在大街上纵马,生怕惊扰百姓,此刻难道为了见几位大人,连这么点时间都等不及了?

    “无须多言,你且在前面带路即可。”

    杨衍很早就跟随杨御蕃征战剿匪,对这个叔父很是敬重,见叔父这样说,也就不再多言。

    约摸一刻钟后,一行人在酒楼门前停下,杨御蕃立即翻身下马。

    “你们在外等候,我先去拜见陛,拜见几位大人……”

    因为太过急切,杨御蕃差点说漏了嘴。

    杨衍也没有多想,牵住杨御蕃的马之后,便目送着杨御蕃跟随王德化一起进入了酒楼。

    王承恩已经在大堂等候,看到杨御蕃进来后,连忙迎了上来。

    杨御蕃看到后,不由一惊:“王公公。”

    这一刻,他已经基本确认陛下应该是真的来了,因为王承恩作为陛下的贴身太监,轻易不会离京的。

    王承恩压低声音道:“杨大人,你可算来了,陛下就在上面,请随咱家来。”

    “好,王公公快请。”杨御蕃已经迫不及待。

    可是,一行人刚走到楼梯拐角处,抬头一看,皆是不由一惊。

    “陛下……”

    “陛下,末将救驾来迟,请陛下恕罪。”

    杨御蕃一眼就认出了崇祯,也不管场地适不适合大礼参拜,立即就要跪下去。

    崇祯快步下来,一把扶住杨御蕃的双臂,振声道:“杨将军,快快请起。是朕来得匆忙,将军何罪之有?”

    说罢,就直接挽着杨御蕃的手臂道:“朕已为将军备下酒宴,为将军接风洗尘。”

    “谢陛下。”杨御蕃感动不已。

    一行人来到一间宽阔的包厢后,崇祯也连忙让王承恩将高升、李邦华、范景文、冯元飏等人请来。

    冯元飏是在两天前赶到的,不过他从天津带出来的八百骑兵,已经只剩下不到一半了,其中还包括李参将那一百人。

    其实,战死的应该不到两百人,其他都是溃逃了,不愿意再跟着一起冒险,这些人最终不是投降闯军,就是落草为寇。

    “末将见过李大人。”

    ……

    “末将见过范大人。”

    对这几位朝中重臣,杨御蕃自然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范景文,当初多受其提携。

    不过,在看到高升时,却愣了一下,这个年轻人是谁?为何能与几位大人一起,甚至还能参加陛下备下的宴席?

    “高升见过杨将军。”高升主动自报家门。

    见高升只是说了名字,未道明任何职位,杨御蕃只能道:“原来是高贤弟,幸会,幸会。”

    崇祯适时的出声道:“高卿乃朕与几位大人的救命恩人,若非高卿几次舍生忘死,我等恐怕早已死无葬身之地也。”

    杨御蕃听到不由一惊,对高升瞬间敬重了起来,连忙道:“原来高贤弟乃一虎将,今日得识高将军,真是三生有幸。”

    “杨将军,过奖了。”

    在几人都互相见过之后,崇祯随即出声道:“众卿,快入席吧。”

    众人先后落坐。

    王承恩在一旁服侍,先给众人的酒杯满上。

    崇祯端起酒杯道:“这第一杯,为杨将军接风洗尘。”

    “为杨将军接见洗尘。”高升等人立即应和。

    杨御蕃感激的道:“谢陛下,谢诸位大人。”

    崇祯带头一饮而尽,李邦华等人连忙跟上。

    高升看着杯中的酒,黄黄的,显然不是啤酒,应该是黄酒。

    他嗅了一下,酒香四溢,但他还是将眼睛一闭,然后才一口闷了,因为他知道自己肯定喝不惯。

    作为一个毕业不久的学生,也只是偶尔喝点啤酒,白酒沾都不沾,黄酒更是从来没喝过。

    果然,这酒好似酸甜苦辣几种味道交织在一起似的,虽然说不上难喝,但也不好喝。

    当然,这是对高升个人而言,再好的白酒和洋酒放在他面前,让他免费喝,他都不会有什么兴趣。

    再看李邦华、范景文、冯元飏、杨御蕃等人,皆是一脸的满足感。

    所以,好酒也需要懂它的人去品,显然高升不是。

    王承恩又迅速将众人的酒杯满上,崇祯端起酒杯看向高升:“这第二杯,朕想敬高卿一杯,若不是高卿,朕已曝尸荒野,大明已亡矣。”

    “敬高大人……”

    李邦华、范景文、蒋德璟和倪元璐几位老臣迅速向高升举杯,因为他们一路跟随而来,亲眼见证了这一切。

    高升几次力挽狂澜,深入敌阵,血染衣襟,先后两次带着大家杀出闯军的重重围困。

    这份胆气,这份忠贞,值得所有明人为之敬佩。

    杨御蕃也深受感染,举杯郑重的道:“敬高将军。”

    高升站起身,振声道:“谢陛下,谢诸位大人,作为大明的一员,即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男子汉,大丈夫,理应精忠报国。我相信诸位大人也愿意随时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

    “好一个精忠报国,好一个抛头颅,洒热血,能得高将军这一知己,此生足矣。”李邦华痛快大笑。

    “说得好,说得好,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高升这么高的觉悟,迅速赢得了一片喝彩。

    这个头开得很好,接下来众人明显放开了一些,尽可能的忘却一些不快,开怀痛饮。

    可是,有些事情,又是那么容易忘记的?

    “这十七年来,朕兢兢业业,何以至此,何以至此……”

    突然,崇祯不知是喝多了,还是触景生情,竟然直接悲泣出声。

    他这一哭,也引得几位老臣悲从心来。

    杨御蕃双眼发红,他看着这个年龄比自己小六岁,但却比自己这个在外征战的将军还要显老的陛下,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唯独高升,实在是没有这种共情,毕竟他不是在这里成长的,明朝也不是他的祖国。

    而明朝的灭亡在他看来,也不过是正常的王朝更替,有痛惜,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不至于哭得稀里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