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那女子 » 第167章 唯变

第167章 唯变

    一、齐

    其时,齐国财政危机严重,国库空虚,国际形式严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诸侯唯强者视听,各邻国之间倾轧战乱,面对老牌齐国更是俯视眈眈,各自意欲分一杯羹。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致力于改革,内政外交,军事经济,一改积弊,寓兵于农,相地而衰,对内鼓励商贸,对外尊王攘夷,管仲一变,齐国赫然大国,北退戎狄,南遏强楚,九合诸侯,称霸春秋。

    二、秦

    秦僻处西陲,不与中原交通,近邻强大的晋国,即便意欲插手中原,势不得已。于是穆公权衡天下,结好晋国,兵锋西向,求贤若渴,重用客卿“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穆公改政,天子致胙,而“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三、吴

    晋楚争锋,晋国在楚国后方培养起一把尖刃,巫臣奔晋使吴,教导吴人弓箭兵车陆战之法,肆掠楚国边境,令楚国令尹疲于奔命,极大程度上牵制了楚国北望中原;楚平王后,伍子胥含愤投吴,协同孙武,五战破郢,昭王奔亡,伍子胥掘墓鞭尸一洗族灭之恨。

    四、越

    面对强势崛起的吴国,楚国疲惫不堪,于是效仿晋国,在吴国边境养成一个未来霸主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范蠡革新,一举吞吴压楚。

    五、魏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三国分晋,历史步入了战国时期。韩魏赵新生的诸侯力量,其中魏国最弱。魏国东有大齐,西有强秦,南有雄楚,北有悍赵。魏文侯思强,启用李俚,李俚切中魏国时弊,一举废止贵族世袭,选拔贤能,招募英才,“尽地力之教”,鼓励垦荒,允许土地私权,建立法律制度,颁布《法经》,实行法治,奖励战功。魏因李俚,战国一时称霸。

    六、秦

    卫人商鞅,重用在秦,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商鞅死,商鞅之政不息,于是一扫六合,天下一统。

    天下汹汹,唯变者强,齐之管仲,一变而匡天下,秦重商鞅囊括八荒,勾践霸越,卧薪尝胆以吞吴,李俚在魏,一时战国之雄,燕有乐毅,思变而下齐城七十二;申不害变而兴韩;楚用吴起,国势兴隆。国人思强,明主求变,所谓穷则变,变则通,不外如是。

    先看太史公的记述,在下:

    悼王卒,子肃王臧立。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於是楚为扞关以距之。十年,魏取我鲁阳。十一年,肃王卒。

    非常简略,岂止简略,似乎这短短的文字让我们感到南霸天如此的狼狈:国土丢失,被迫防御,接连遭到蜀国的侵犯,且丢失了“兹方”。又挫败于魏国。雄楚竟然如此不堪一击,要知道肃王的老子楚悼王在位期间,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比较一下肃王悼王的在位政绩,前后不过十年之久,居然天壤之别,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造成了楚国这样难堪的局面?

    于是有人指出,楚肃王没有继承他老子的雄风,不仅楚国没有继续强大,反而变得懦弱不堪,连蜀国这样的小国都能骑到头上去。于是进一步指出楚肃王昏庸无能,思想保守,而且滥杀暴虐,种种批判。非也。

    抛开楚肃王不说,看一下后世肃王之后的宣威时期。

    楚宣王:

    在位三十年,行政谨慎,休兵息民,保持实力,洞察形势,抓住有利时机,也大力加入兼并战争的行列,攻城略地,开拓疆域,使楚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最强盛的局面,为楚威王和楚怀王在后来的争霸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楚威王:

    大有作为,继承其父楚宣王救赵伐魏、开拓巴蜀的格局、灭越,泗水大败齐军,楚国的势力扩张到了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此间楚国的经济、军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疆域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张。

    再回头看下宣威的老子、爷爷

    楚悼王: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楚肃王:悼王卒,子肃王臧立。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於是楚为扞关以距之。十年,魏取我鲁阳。十一年,肃王卒。

    这样一比较,祖孙三代的执政,最差是肃王的十一年,这样就可以说肃王懦弱无能了吗?非也,恰恰表现出肃王的智慧。要知道悼王期间发生了楚国历史上最强劲的变法改革,悼王重用吴起,极大程度打击了国内觊觎王室的贵族,使得暗流涌动的各种反动政治势力得到削弱,使得楚国避免了三国分晋的恶果,至少将这种趋势打压下去,为楚国宣威时期的强盛复兴打下了基础。

    可惜悼王早逝,随后吴起被害,变法之路戛然而止,虽然吴起的新政没有延续,但是国内政治局势稳定,尽管肃王时遇到外敌的侵犯,但是楚国大局不受影响。

    比较的说祖孙几代,肃王看似疲软,实则不然,正是因为肃王没有急躁冒进,将国政理顺,才有了楚宣威时期的强势复兴。

    楚肃王在位期间,蜀国来攻,失兹方,后魏国来犯,接连失利,肃王给人一种懦弱无为的印象,真的是这样吗?这要追溯到悼王在位时的政治局势。

    悼王在位,启用吴起,厉行改革,最重要的针对目标是国内的贵族,即王室的旁支政治权利系统。要说这事,还得继续往前追,那就是悼王的老子声王。声王死于盗杀,这是楚国历史上的悬案。一切矛头指向国内贵族,当时的国际局势,三国分晋,天下乱纷纷。楚悼王前瞻远见,知道国内的贵族势力渐渐壮大,恐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任用吴起大兴变法,旨在削弱越来越压迫王权的贵族力量。

    可惜楚悼王突然死去,令楚国如火如荼的改革停滞,吴起也受到了贵族势力的打击。“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在这种背景下,楚肃王即位。初即位便面临极其棘手的局面,如何应对国内贵族势力的反扑?

    “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也正是这次国内的血雨腥风,使得悼王时期建立的大好局面萎缩,那么悼王必须如此吗?没错,肃王必须要完成悼王在位时期的任务——压制公族势力,加强王权。悼王时,迫于威严,国内各派势力尚能聚集一致,这也是悼王时国力雄壮的重要原因,也才有“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的新兴局面。

    肃王肯定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如果放任吴起事件,对贵族力量不予打击,那就等于承认悼王的改革是不成功的,是失败的,是不应该的。诛杀“辱王尸”者,势必整体上让国家暂时处于动荡之中。到底要迁就反动力量,还是壮士断腕,长痛不如短痛呢?肃王选择了后者,铁腕肃清这次事件中的贵族参与者。“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国内的动荡引发了国际上的连锁反应,楚肃王隐忍求安,尽管面对国际上的不利,楚肃王没有组织力量向外扩张,采取了守御态势。这也是我们在太史公《楚世家》中看到的:

    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於是楚为扞关以距之。十年,魏取我鲁阳。十一年,肃王卒。

    于是有人批评楚肃王将楚国带到一种懦弱不堪的地步,完全没有了悼王时的霸气,而这仅仅发生在数年之间。最为主要的是吴起的新政得到废止,也就是说肃王没有将吴起的政策延续,在楚国而言这不是一次彻底的改革。

    即便如此,吴起的变法起到了稳定王权的重要作用,使得楚国宗室集权得到加强,付出的代价也很大,这次政治事件诛杀了许多权贵,影响到国家整体的气运,肃王只能暂时隐忍,休养生息。正是因为楚肃王的貌似苟安,给了楚国上下休息的机会,才有了后来楚宣威时代的强盛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