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国运皇孙,从海外归来 » 第29章 外交部部长初上任

第29章 外交部部长初上任

    (解封(●´∀`●),外交这个点要慎重写啦)

    半月间,外交部先行设立,下辖四大部门仍然在充实人员,增加办公府邸。

    朱允熥也被洪武帝亲谕为第一任外交部部长,此消息不胫而走,朝野震惊。

    他们不太理解外交部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按照六部分划,所设最高长官被称为部长,而不是尚书。

    而且洪武帝此举抬高三皇孙朱允熥的地位,除了淮西勋贵集体狂欢外,让朝中不少中立派渐渐倾向朱允熥,一时间,支持朱允炆一派的官吏群体压力陡增。

    柔仪殿内,朱允炆听闻朱允熥真的坐上了外交部部长,心里的危机感更加溢聚。

    导致今日连四书五经通读的任务都没心情做了。

    李莲英此时端着一盘荔枝,来到朱允炆身前。

    “允炆殿下,生气毕竟伤肝,当平心静气。”

    “莲英,你觉得我比朱允熥,孰强孰弱?实话实说。”

    朱允炆突然转头询问李莲英。

    李莲英眼角一抖,不假思索地说道:

    “两位相比,依照咱家一点愚见,虽然看起来朱允炆殿下现在势弱,但是本质上,那是精铁一块,潜伏之虎。相反,朱允熥看似强势,但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哦?莲英大胆细说。”

    朱允炆眼前一亮,追问李莲英。

    “如今朱允熥虽然看似被陛下提拔,让他做了新设立部门的一部之长,但是这个外交部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短时间内,咱家不认为朱允熥能够处理好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李莲英顿了一下,清了清嗓子继续说:

    “而且,外交部人员冗乱,陛下从六部,翰林院,大理寺等等大小机构抽调人员填补外交部,若是七八品往后的吏员,或许没有怨言,但是中高层吏员来到外交部这个鸟不拉屎的偏僻地,心里岂能甘心?有了矛盾,朱允熥必会深陷其中。”

    “而允炆殿下您就不一样了,看似势弱,但咱家可是听说了,曹国公李景隆已经回京,殿下可趁朱允熥忙的头焦烂额的功夫,拉进与李景隆的关系,日后必将压过朱允熥一头。”

    朱允炆颔首,十分赞成李莲英的观点。

    “好好好!莲英,你之才,做这一殿总管都是屈才,日后我若登顶九五,你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朱允炆还未说完,李莲英赶紧阻止了朱允炆。

    “咱家不过一阉割宦官,哪有什么才能?允炆殿下还是不要捧杀咱家。”

    “什么捧杀,日后有我朱允炆的一份,就有你李莲英的一份。”

    “可不能这样说,殿下,吃荔枝!吃荔枝!”

    朱允炆见李莲英殷勤的模样,更加满意,又命令李莲英取来纸笔砚墨,给李景隆写了一封诚意满满的书信。

    而李莲英在看朱允炆认真写信时,默然往后退了几步,眼里却闪烁着隐晦不明的光芒……

    随着外交部的府邸落座。

    朱元璋便开始分配人员,大致分拨三十几名官吏,除了外交部部长首席以外,还设立了外交部左右副部长作为二把手辅佐朱允熥。

    经过老朱斟酌,拍板决定。

    左副部长为马京马子高。

    原职位为吏部侍郎,结果为进牌差错犯录杖六十,调任为大理寺卿,朱元璋虽然知道马京这小子很会惹事,但是综合能力强,决定将他打包,调到外交部。

    而右副部长则是徐旭徐孟昭。

    原职位吏部考功司郎中,在职处事公正,同僚无不敬佩,朱元璋将此人放在外交部,也是放心。

    而外交部落座后,

    朱允熥上任的第一日,先召集部下人员开会,简单认识一下。

    “允熥殿下,你且上座。”

    两须小胡的徐旭见到朱允熥后,领他上座。

    而马京却不起身,默默低下头,不去看朱允熥。

    毕竟让他遵命于一个十四岁少年,尤其是让这个久经官场的老吏低头听命,马京心里实在不舒服。

    朱允熥眯着眼。

    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结合二人性格,朱允熥很快就能想开。

    徐旭知变通,在官场也快十年了,已经算是老油条了,他对朱允熥的态度,最为亲近。

    而马京自做官以来,屡屡犯错降职,屡屡又重启升迁,性子里就有股桀骜难驯的逆反,所以才会疏远朱允熥。

    朱允熥上座后,一览部门名单,发现了董伦的名字,瞳孔地震。

    “这个董大夫好像都快七十了吧?还没退休?老朱将老头送过来是啥意思?”

    只是令朱允熥想不到的是,老朱竟然还请这老儒生来外交部上班。

    这董伦年逾古稀,也是晚年半百才被察举入京。洪武十五年由张以宁推荐,董伦被召至应天府任右赞善大夫,这一待就是十年。

    现在被朱元璋调任入外交部,可以说是整个部门年龄最大的老人了。

    “董大夫年高德劭,当坐前列。”

    朱允熥起座,看见董伦坐在后排,在犄角旮旯坐着,心里不是滋味,便大呼一声。

    董伦也推辞不了,便来到前列安坐。

    虽说董伦有大儒才,但是平日讷口少言,唯有讲解儒家经义时,才会滔滔不绝说个不停。

    这一次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与他的四书五经毫无联系,让董伦忐忑不安。

    他与朱允熥初次见面,见朱允熥善解人意,尊重他这个半入土的老骨头,心里的不安也就慢慢放下了。

    董伦之事,也只是小插曲。

    朱允熥讲解自己的外交想法,其中一点,就是保留强国风范,摒除弱国思想。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弱小,便会成为欺辱的对象。

    此时的大明,正是最强盛的时期。

    以目前大明的外交国策,出海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掠夺式的殖民,所以近有东南亚,远有东非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众皆欢喜以待。

    讨论了将近两个时辰,朱允熥与诸位同僚终于定下了这三个模块。

    路线上:从陆路为主转向海陆为主,加强船舟的建造;

    政策上:从海禁边禁逐渐走向更加开放的海运陆运局面,打通西方,南洋的通路;

    方式上:贸易往来和友好交流同步进行;从友好往来到后期出现外来侵略,皆需要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