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源虚纪 » 致读者

致读者

    感谢读到这的每一个读者。(唉,也许根本不会有读者读到这)

    读了这么多,如果你愿意听听我的故事的话,就继续往下看下去吧。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此话一出你们可能被惊到了。“都高三了,不好好学习,努力考一个好大学,还弄这些东西!”我常常会想,也许你们是对的,也许我就应该听那些大人们所谓的“为了你好”的话。但我终是没这么做,便有了这本《源虚纪》的诞生。

    高一时,刚踏入高中,带着一股子无可比拟的拼劲,想要登上最高峰去看看山顶的景色。我中考的时候大概640多分被分到奥赛班。但这种分数在奥赛班中只能算一个中等水平。一个班60多人,只能排30名左右的样子。高一那会儿,我们学校9:30下晚自习回寝室,我每天都打算学到11点才可以睡觉。开始的时候成效是巨大的,高一那次期中考试我拿了班里第3名的成绩,并且还夺得了物理和化学的最高分。最重要的是后来召开了家长会,我在家长会上“大放厥词”,啊,不对,大放异彩。总之就是放狠话说什么“要考上清华北大之类的。”让那些我同学的家长记忆深刻,连老师都说我演讲的太精彩了,要我下次再在班里演讲一次。

    还搞得我那些同学们,回学校时跟我抱怨,说他们家长老在他耳边念叨:你也不看看人家那个谁谁谁,再看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那个时候别提有多风光的,简直是要“飘飘乎如冯虚御风,原地而升天。”

    后来到了高二,我就开始去了解各种大学,毕业去向,平均工资之类的,就算是开阔我的视野。可是随着我的深入了解,我愈发的感觉到迷茫。我以前无知的时候认为清华北大就是一切,考上了清华北大就成神了,就无敌了。这样一来村里,市里都会传送我英明的事迹。家里人也常跟我讲,只要你自己足够厉害,你坐在家里都会有人来花大价钱把你挖走。还有一些什么新闻,诸如某某某考了清华,省里面讲了他多少多少万,学校又奖了他多少多少万。但是呢,我自己了解到的却和他们大相径庭。我看过名牌大学的博士生送外卖,还见过各种名牌大学生一事无成的新闻。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该相信哪边了,我去了浏览器寻求最权威的解释,直接搜索清华大学4个字,在里面看到了一条清华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曲线图,发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牛逼。直到那时,才突然发觉,所谓的清华北大,没有大人们说的那么神。什么年薪百万,什么有人来挖,就算不是假的,也轮不到我头上。我承认确实会有那种精彩绝艳连国家都迫切需要的人才,比如什么天才少年曹原,什么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的人,但我知道这种事轮不到我头上,我不是天才,只是一个普通人。即使我考上了清华,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清华清华,多我这一个不多少我这个不少,再说了,考完大学就完了嘛,不要考研吗?研都考了干脆读个博吧,这样出来会更好找工作。可是,可是,即便考到了我找到了好工作,我会开心吗?

    在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常常会想,我这18年来有没有干过什么有意义的事,可是让我怎么想都没想出一件来。我这18年都是在按家长想让我怎么干,老师想让我怎么干的样子去干。他们何曾问过我我想怎么干?我感到我不曾为自己而活过。家长老师总是认为我们找到好工作,有钱了,就叫开心了,就叫为“我们好了”。

    可是真的有钱了就会开心吗?我从未想过要过怎样奢侈的生活,一日三餐吃饱穿暖便足以让我知足。我认为凭我的才能做的肯定是比这好的。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要去在意别人怎么做,别人怎么说。再后来我开始抽出一些学习的时间,干一些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注意不要被误导了,别以这个成为你不学习的理由,有意义和偷懒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写写诗,比如读到哪篇文章大有感悟,来写篇读后感什么的。

    我有一个同学特别卷,比我高一的时候还卷吃饭,那叫一个“中国速度。”一边走一边吃整个过程不要5分钟,口袋里随时揣着一本单词本,排队的时候我看走路的时候要瞄一眼,甚至是上大厕的时候都要带着去。那时我就突然改了一句歌词来形容“他们说,要带着书上每一趟厕所。”

    一开始的时候我会把我写的诗给这位同学看,他可能会说写的不错,可越到后来越显得不耐烦。“我给你念一念我写的诗。”“不用了,这都快考试了,还搞这个。”说完就一只手将我挡住,让我不要再说下去。考完后,我又想给他念,他直接就拒绝了我。说他还要做错题总结,没时间。

    我那个时候是非常失落的,也许我一个月仅仅只能写出一首诗,念一首诗,仅仅只需要一分钟,他连这一分钟都不愿意空出来。当初的那种感觉,我真的无法形容。当然我不止给他一个人分享故事,我还跟其他同学分享过读后感之类的。

    可大多数得到的回答是“我待会儿再看。”(最后却没看)“我觉得这种东西意义不大。”后来我就再也没和别人分享过,似乎好像他们都在忙着干自己的事。(无奈啊)

    有些同学说我变了,变得不努力了,变得懈怠了。老是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那个时候成绩有所下滑,老师会说教,家长会抱怨,反正各种不好的事都会发生。甚至是同学们看我的眼光都有些微妙的变化。我就开始思考我做的这些是否毫无意义。后面我越想就越清楚。有意义,绝对有意义。我那时不仅思考了我所做的这些事的意义,还思考了我这一生到底要干些什么事?我们常说要“为了梦想而奋斗。”我们学校也随处可见“读书改变命运”之类的标语。我问过我很多同学,问他们有梦想吗?多数是没有的。那么他们为什么来这读书?我觉得他们应该和我当初是一样的。什么“为了梦想而奋斗”,通通都是狗屁。明明是为了“利益”而奋斗。什么读书改变命运,其实就是“读书为了获利。”学位?证书?知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问你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给你一个亿,你还会继续工作吗?你还会继续读书吗?切,那肯定是回床上躺着,躺着多舒服。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这么想。

    说了这么多,也许我真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竟然想了这么多。可是没玩呐,胡思乱想没有止步,反而更加深入了。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而活,我有什么真正想干的事吗?后来我想到了一个找着活着的意义的方法。(读者也可以试一试。)假设得了癌症,只有一年可活了。当你真的这么去想的时候,许多原本你觉得有意义的事可能会变得没意义。如果你真这么觉得了,那么先前所谓的意义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就好比说读书,假设我一年后就会死,那么读书对于我来说还有意义吗?当然没有了。可能等我真正考上大学,连大学生活还没来得及细品就死翘翘了。(啊!我怎么这么悲催呀?)所以说读书的意义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当你真的这么想一些浮华的表面的事就会自动去除,留下来的才是真正本质的,有意义的。

    多亏了我的胡思乱想,竟然将我的一生安排的明明白白,让我为自己而活。于是乎《源虚纪》便在我的胡思乱想中诞生了。

    最早要追溯到六年级,那个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本科学课本,打开了它就像打开了想象力的大门。我在里面看见了草履虫,那么把它扩大会怎么样?小说第1章的白大褂那些部分既然是在初一的时候诞生的,只不过当初就写了这么一小段就放弃了。再后来学习各种新知识的时候,都会抑制不住我丰富的想象力,虽然有的时候想象是错误的,到了后来才发觉。刚学物理那会儿,我知道了一块石头会越落越快,就想象假如它能一直落下去,就可以超越光速了。(后来才知道有爱因斯坦在那里压着。)现在呢,也有一些奇妙的我自己无法解释的想法。比如拿一个牛的癌细胞让它无限分裂,就有吃不完的牛肉啦!(哈哈,我真是太聪明了,就应该给我发一个“诺贝尔聪明奖”。)自由基会攻击人体细胞使之衰老,那用注射器给人注射自由基会怎么样?还有各种各种,数之不尽。

    那我为什么不把他们记录下来,于是便有了《宇宙同源论》。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首先就和爱因斯坦过不去了)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开始用这一条推出了后面的好多条,如为什么会有引力,斥力,4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场到底是个什么?场的本质是什么?量子纠缠到底是什么原理,超距作用等等。还有就是另一个理论了。在小说里我还没写出来,现在给你透露一下《空间量子化与灵魂学说》(怎么样?是不是光听名字就高大上)里面的内容就不细说了,写出来都有两三页,几千字。

    于是我开始试着把这些东西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下来。也许我的这些理论不一定是对的,也许早已有人提出过这类似的理论。但这些都不重要,我就是想把我的胡思乱想写下来罢了。(我的诗总算有用武之地了。)这个想法诞生的时候,他强烈的就像是一种暗恋。想到了我就立即去做,不必挑选良辰,不必来个隆重的开幕式,拿起一本没用完的错题本就开始写。

    一个人,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一支笔,奋笔疾书到深夜。到了高三我们10:30下自习,11:10熄灯。熄灯后就开始写,写的时候那真是体会到了和老师对线的惊心动魄。他一来我就熄灯,走了,我就又开写。一直写到00:30才肯睡觉。我都不敢相信,我竟然能写到这么晚,我感觉学校不会有人比我睡得更晚。周六放假的时候,我也不和他们出去happy了,就一个人在寝室一直写,写到快上课的时候才回教室。我真是越写越觉得有意义。写的时候,还要写一行空一行。空下的是那一行是拿来修改的。我是真的想写出一本好书,至少要不辜负于我自己,我写完后都至少要再看一遍,把我一些错别字改掉,语言弄得精炼一些,生动一些。

    不过,从来没有什么事是一帆风顺的。当我写完第1本,满怀期待,给一位同学看时,他随便翻了几下,丢到一旁说不想看。有的劝我晚上早点睡觉。有的说我的小说人不人鬼不鬼的,到底是在写些什么?你是要写玄幻还是要写科幻?(我就不能玄幻和科幻有机结合一下吗,我这么说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大骂我,其实我就是想搞点不一样的,为什么未来世界一定要机器人满天飞,而不能是人满天飞呢。)还有一个我记得比较清,那个人也是个小说爱好者,他老早就跟我说,他也想写,不过一直没动过笔。他看了之后说语言上差,不生动。说我的小说没有让他看下去的冲动。唉,我不知道他是在挑刺,还是真这么觉得。但总有那么几个是喜欢看的,当他们说我确实写的不错时,我就心满意足了。

    有一次读到冯骥才的一篇文章《留下长江的人》。里面讲述了一位摄影师想要在长江大坝工程完成前,用相机记录下三峡地区的美丽。他时间不多了,一旦大坝开始蓄水,这一切都会葬身水底。于是他停止了个人的摄影,负债办起了一家公司来积累资金。他用整整6年的时间倾尽家财,拍摄了照片3万余帧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真切的,立体的,完整的三峡——三峡之魂。特别是其中的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

    “同他对坐而谈,很快就能进入他的世界,他这些年在长江充满冒险经历的摄影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的激情,他的忧虑,他的焦迫,还有对长江那种无上的爱。他几乎不谈他的那些被称为惊世之作的作品,只谈他的长江。一个热恋的人满口总是对方,独独没有自己。我被他深深的感动着”

    以上是冯骥才的原话。不仅冯骥才被他感动了,他也跨越时空感动了现在的我。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为了梦想而奋斗的人。

    他愿意用6年的时间,散尽家财,去做那些自己觉得有意义,而别人认为没有意义的事。那么我为什么不能用6年的时间,去做我认为有意义的事。即便一年之后我真的死了,我也会觉得我做的这一切是有意义的。

    虽然我写的小说人有很多缺陷,有很多不完美,不专业的地方。但我愿意用时间去雕琢,我要我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都不千篇一律。我要我的故事,生动感人。我要我的那些理论想法,新奇有趣。虽然这些理论想法都是我凭空捏造出来的,但大家只用把它当小说看就行了,不必把它当真理。

    有人可能会问我,为什么不等高三之后再去写呢?我的回答是:在高三我见证了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这些人和事肯定比我捏造出来的要强。我觉得我是无法坐在家里去凭空想象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的。特别是有一次,班里演讲的时候,一个女生,讲述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让我十分触动。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编写的那些所谓的苦难,所谓的悲伤,与这个真实的故事比起来,都黯然失色。到了大学之后,就会失去这样的体验。(坐在教室里的人一个都不认识,还能指望知道些什么故事呢?)所以高三绝对是最佳的时机。在高三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真正为了理想而奋斗的,有堕落的,有随波逐流的。(还有偷偷背着老师谈恋爱的,这个我就不说了)我犹如一个观察者,身处其中,将我所观察到的,所想的,全部都记录下来。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但我知道最微弱的光,也要骄傲的捧出辉煌。如若无人欣赏,我便独自盛放。

    (很遗憾的告诉你,我不会再更新了,打字好累的,而且我也很少回家,都是在学校住,但会有手稿,真正的好的作品需要时间的沉积,我自己都知道我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错误也肯定是大大的有。如果你真想看的话加QQ群612659643。我回家的时候会把手稿发在里面。如果有耐心的话,就等我,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