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风云破魔 » 第二十章 争端再起

第二十章 争端再起

    政事堂。

    “报!”

    “陛下,西部边境紧急军情!”

    “快呈上来!”燕皇急道。

    看完西部边区的汇报,燕皇将奏折递给众部大臣,面色难看。

    “哼,这西梁有点欺人太甚了!”李融带头说道。

    “银矿分明是在我大燕国境内,可他们竟然敢出动军队明抢!”兵部尚书徐开诚道。

    “如果不给他们点厉害瞧瞧,这今后定会不断闹事。”

    “陛下,兵者,战之器也,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我们正在进行修建运河的前期准备,人力,财力都无太多盈余,此时动兵,实在是不妥啊!”户部尚书说。

    众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间意见也难以统一。

    “英玉,你有什么看法?”

    “启禀父皇,我也觉得还没有到非打仗不可的地步,这西梁近些年农事不好,国内百姓生活贫苦,他们内部早就有声音想通过战争抢夺资源了。”段英玉答。

    “可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能轻易开战,因南唐虎视眈眈在侧,如果我两国开战,他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趁机搅和搅和,最后渔翁得利。”

    “那你有何建议?”燕皇问。

    “我建议先了解一下西梁目前朝野的想法,如果能谈,最好先谈。”

    众人都赞同。

    “嗯,那如何和谈,派谁去合适?”燕皇问。

    “和谈既要能从中斡旋,也要能在现场当机立断,此项任务非二弟莫属。”

    “嗯”,燕皇满意的点点头,“英玉的想法甚好。”

    “其他人呢?”

    “有什么看法?”

    “父皇,我也觉得二哥去好!”三皇子答。

    “哦?”

    “二哥他常年在边疆驻守,对军事情况也比我们更熟悉,就算我们不想打,西梁有可能已经准备动手,到时候军情一来一回太耽误时日,二哥在现场肯定最好!”三皇子接着说。

    “臣附议!”众部主要官员当然懂得为官之道,一起附和。

    燕皇看向段英奇,“英奇,此事牵涉重大,你准备一下,不日启程。”

    “是!”

    次日,政事堂。

    “没想到啊,我们刚要去西梁出使,西梁倒先来了国书。”

    “他们竟然要来和谈,而且派出的是西梁皇帝的弟弟刘驰为特使。”

    “嗯,看来西梁相当重视此事,他们内部应该也不想轻易开战。”

    燕皇,“好啊,既然他们要来和谈,我们当然要礼数周全。”

    “英奇,你接下来负责具体的接待安排工作!”

    “好。”

    “父皇,昨日傍晚我们收集到了更多的线报,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大皇子道。

    “我国于一月之前发现一座银矿,具体位置在西梁与我大燕交界的一处荒地,名叫玉砚峡。”

    “此处地形两边高,中间低,两边分别属于我们两国,所以发现的银矿准确来说,确实归属有点模糊不清。”

    “之前负责勘探的官员也是为了邀功,所以说银矿完全位于我国境内。”

    “我建议大家还是找个合理的办法来解决才好!”

    “哼,这就是我大燕的好官呐,为了邀功没有底线的造假,有功赶着上,有过躲着走!”燕皇怒道。

    “是啊,陛下,所以这官员的考核之法是该要大动一下了”,宰相李融道。

    “吏部,你们拿出什么可行的方案了吧?”燕皇问?

    “启禀陛下,目前正在最后的细化中,估计过段时间就能拿出个措施来。”

    “多久?”

    “这”,“一到二个月吧。”

    “不行,太慢了!”

    “英玉,这件事情你要亲自抓起来,下个月,不,这个月底,先拿个初稿出来,大家讨论!”

    “是”,段英玉答。

    “嗯,当下我们还是先讨论一下关于西梁特使的接待安排吧。”燕皇道。

    “英奇,你这边有什么具体计划了吗?”

    “父皇,特使安排在城东驿馆,日常接待由通事司统一负责,我特别叮嘱日常的吃食要做好安全检查,以防有人从中作梗。”

    “另外,我建议兵部户部还是要提前做一些准备,避免如果和谈失败,南部和西部可能发生战事。”

    “如果我们提前部署,两国也不敢随便行动,这样比较稳妥。”段英奇道。

    “嗯,照准!”

    -------------------------------------

    皇家花园。

    燕皇和宰相李融坐在凉亭中。

    “老师,这改革阻力可真不小,你看这吏部,拿个方案都一个月了还拿不出来!”

    “是啊,我大燕和平了数年,官员们都习惯了坐享其成,循规蹈矩,所以效率一下真高不起来。”李融答。

    “何况,这整治吏治,其实就是在官员头上加上了枷锁,有几个人真心想被监督呢。”

    “就拿这边境勘察的官员来说,已经发现作假,但是到现在也没拿出个处理意见,懒政之风可见一般啊。”

    “你看看英奇给我写的吏治改革的手抄。”燕皇道。

    “嗯,”我来看看。

    李融读出声来,“第一,诏令不行,政令不通。第二,有法不遵,有例不循。第三,只有部署,没有督促落实。第四,崇尚空谈,不务实际。第五,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第六,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第七,奢靡之风盛行。第八,贿政成风。”

    “重点在于稽核。”

    “其一,稽查”,“制定相应的细则,保留工作安排的台账,引入跨部门的协查。”

    “其二,复核”,“定期对于台账和工作进行逐一比对,根据细则给出评分,做为奖惩的依据。”

    “嗯”,李融看的不断点头,“这连细则也有了”,“英奇做事效率高,相比之下这吏部确实差了一截啊。”

    “是啊,你看英奇的笔法,气势恢宏,刚柔并济,俨然有魏晋大家之风啊。”燕皇道。

    “哈哈,陛下,改革千头万绪,这二皇子回来的正是时候,正所谓父子齐心,其力断金吗。”

    “只要我们执行节奏得当,相信很快这颓废的吏治就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