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飞眼三国 » 纸上得来终觉浅

纸上得来终觉浅

    古人的名字总是能透露很多信息,用现在的观点看也暴露了隐私。

    马谡兄弟五人,字幼常的他是最小的一个。

    马谡的兄长们分别字伯、仲、叔、季常。

    五常皆有才华名气,其中四哥季常马良最为出色。

    但是在历史上名气最大的还是马谡。

    纸上谈兵第二名,还为京剧的发扬光大提供了素材。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成了系列名段,成就了几代大家,养活了好多京剧演员。

    这里的马良不是“神笔”马良,神笔马良不是历史人物,是近现代儿童文学作家在《神笔马良》中为孩子们设计的,后来老少咸宜,广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象。

    爱画画的孩子马良有一支神笔,用这支神笔画的东西都会变成真的。

    皇帝知道后就让马良为他画画。

    马良画了一座布满金银财宝的小岛,又画了一条大船。

    当皇帝和大臣、将军们坐船去取钱时,风浪把他们全都吞没了。

    不知为什么,每当人们看到皇帝倒霉的时候总是那么开心,外国小说《皇帝的新装》是另一个例子。

    历史上的马良没有神笔,却胸怀锦绣,能谋时画势,辅佐帝王。

    出则不辱使命,谋则计划万全,还能写出美妙文章。

    马良因为眉中有白毛,被称为白眉马良,世间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

    不知道电视剧《白眉大侠》是否受到了他的启发。

    “季常,你家学渊源,为人良厚,能学以致用,是难得人才。

    我今初领荆州牧,百废待兴,繁杂琐事,无暇顾及。

    还望季常能不辞辛苦,不惜余力,便宜处置。”

    二十二岁的待业青年马良被刘备征召,一番推心置腹的赞赏,鼓励和期望,令马良对蜀汉这个初创事业充满了希望。

    老板名声好,有远大目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让马良有了怀才得遇,生逢其时的感觉。

    “过段时间,一定把弟弟也叫来,辅佐刘皇叔,成就大业。”

    “我们一定要士为知己者死。”

    后来,马良的这个愿望实现了。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也被老板这样激励过。

    哪一个青年才俊没有这样的经历呢?

    马良人如其名,为人良善,忠诚高贵,正大光明。

    正因如此,诸葛亮也跟马良惺惺相惜。

    “听说雒城已被我们攻下,这是上天的福佑;尊兄适应时势把握时机,辅佐光大邦国之业,智慧的光芒已经显露……我虽然不是钟子期之辈,却也得为之击节叫好!”

    马良在荆州辅佐关羽,听到分兵入蜀的刘备大军取得了胜利,立即给诸葛亮写了这封信,热情洋溢,真挚感人。

    马良最大的光环是奉命出使东吴时孙权非常恭敬地接待了他。

    这对马良一个幕僚级别的人是难得的荣耀。

    此前,诸葛亮写信给孙权说,马良人是吉士,少有轻率鲁莽之处,而有周全的美德,希望能屈驾接纳,以利他完成使命。

    马良职业生涯中更多的时间是在关羽身边,他是关公刮骨疗毒时陪在身边下棋的人。

    关羽兵败时派马良急赴西蜀求救,以蜀道之难之险之远,这任务不可能完成,但马良又不能违抗将令。

    关公其实是爱惜人才,给马良留了一条生路。

    马良随刘备为关羽复仇的东征从一开始就不顺利。

    刘备报仇心切,主观冒进,攻守失据。

    马良的很多建议都没有得到采纳。

    终于,蜀汉军在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兵败逃往白帝城。

    马良殒于乱军,年仅三十五岁。

    天妒英才!如果再给马良二十年,他也许还是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良善,他的勤勉一定会影响很多人,改变很多事。

    马良一直是幕僚,最高职位是侍中,高级幕僚。

    但是在时人评价中,他和庞统等人齐名。

    为什么?

    他没有真正意义的谋划过重大的胜利,没有骄人的功勋。他的优点在于客观诚恳,不矫揉造作,尽心尽力,忠于职守。

    这些无疑是很多幕僚不具备的品质。

    相比之下,马谡就缺少了这些优良的品质。

    马谡是一个优秀的参谋人才,他饱读兵书,天资聪颖,思维敏捷。

    如果让马谡做一套战略方案供主帅参考,一定会有灵感的火花闪耀,一定会有出其不意的谋略迸发。

    但这些不能作为指挥作战的主导,因为马谡从来没有独当一面的战斗实践,无法形成对战场势态做出科学系统的预判和应变。

    战争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没有科学的方法谋篇布局,再高超的指挥艺术都是空中楼阁。

    集小胜为大胜,不是讲胜利的规模问题,而是说要在小的战斗中锻炼自己,总结经验教训,积累获得大战胜利的能力。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这是真理,实践出真知!

    一个守门员,训练水平和天赋再高,如果第一次出场就遇强劲对手,也肯定会漏洞百出,因为对手有一百种意想不到的方法攻击你,而你只对付过自己设计的假想敌。

    需要从低级别比赛中获得经验教训,步步提升,才能成为名将。

    马谡死得早,也死得可惜,他的才华本来应该在未来光耀天地。

    是诸葛亮没有做到知人善用,才导致了街亭失败,才让天才马谡成为流星。

    街亭之战,诸葛亮似乎已经预判到了结局,此时推出马谡领兵,有委过于人之嫌。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马良和马谡的人才类型相似,成长过程不同,一个死得其所,一个死不瞑目。

    回想赵国大将赵奢,在大敌当前,实力弱小的情况下,在名将廉颇都认为不能一战的情况下指出:

    “道远地险路狭,就好像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更勇猛哪个就会取胜。”

    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

    赵奢亲率大军,与韩国军队合围大胜秦军于阏与,救了韩国,避免了唇亡齿寒的被动局面。

    赵奢和同时代的孙膑、田单、廉颇、李牧、王翦被列入唐朝的名将庙享名单。

    赵奢作为良将,有着高尚的品格。

    他不循私情,对其子赵括有着客观清醒的认识。

    赵括,自幼研习兵法,聪明强识,谈起用兵之道,自认为“天下舍我其谁”。

    但是赵括的兵法只局限于书本,从未付诸于战争实践。

    知子莫若父,赵奢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

    他曾经忧心忡忡地对妻子说:

    “用兵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赵括把它想象的太简单了。赵国将来不用赵括领兵则已,若用他领兵必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赵括的忧虑最终还是得到了应验。

    赵括做为将军,因为缺乏实战经验,拘泥于兵书,不能正确判断战场形势,在长平之战中大败于秦军。

    赵括为秦军所杀,赵军全军覆没,被坑杀四十余万。

    长平之战,赵括替代了廉颇面对名将白起,失败不可避免,只是成就了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地位,保全了廉颇的一世英名。

    而赵国因此元气大伤。

    作为父亲的赵奢能知道赵括不可为将,作为师长的诸葛亮就不知道马谡不能独当一面吗?

    古人的名字总是能透露很多信息,不光是伯仲叔季和幼的顺序。

    你看,马良的良是不是代表良善高贵,而赵括的括是不是代表不求甚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