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飞眼三国 » 建安神医,杏林春暖

建安神医,杏林春暖

    “誉满杏林”是对大医的褒奖,杏林指的是中医学界,行医的人常以“杏林中人”自居。

    誉满杏林的由来就是对名医董奉的赞美。

    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

    董奉行医,不收取钱财。

    每医好一个病人,就请他种下五棵杏树。

    夏天杏果成熟的时候,就在杏林旁建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物自行交换。

    所得谷物全部用于赈济贫民,或者供给过路的行旅之人。

    久而久之,董奉的杏林竟有了十万棵之多的杏树。

    因此,后世称颂医家美德,常用“杏林春暖”之语。

    由于医术高明,董奉一直被称为“建安三神医”之一,另外两人是谯郡华佗、南阳张仲景。

    这是一个历史误会,因为建安二十五年是建安年号的最后一年。

    这年一月,曹操病亡。

    三月,汉献帝退位。

    十月,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年号延康。

    这一年,董奉刚刚出生,到他成为神医的时候,建安时代已经过去近二十年了。

    华佗和张仲景实实在在是建安年间的神医,他们在董奉出生之前的十来年间已相继离世。

    三个人都是名医,但每个人的特点和行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不像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接受一对多的教育,学习相同的内容,没有足够实践,都是降级版的老师复印件。

    他们的老师也是降级版的前辈复印件。

    中医失去了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传承,中药材以人工种植为主,失去了道地性,中成药更是以偏概全,胡乱使用。

    总之,失去了传统的医和药,失去了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现代中医已经失去了活力。

    华佗医术全面,精通内、妇、儿科和针灸,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一部医学盛典《伤寒杂病论》成就了医界的珠穆朗玛峰。

    董奉的医,更接近于巫。他信奉道教,事迹中常有法术的痕迹。

    张仲景亦学道,他的道,是道学的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道。

    董奉的道,是宗教,是道教的道,幻化明灭于神通之间。

    华佗的特点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他发明的“麻弗散”开创了全身麻醉的先河,比西方最早的乙醚全麻方法早了一千六百多年。

    有了麻弗散的加持,华佗大胆地开展了外科手术,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成为中医外科手术的鼻祖。

    为了帮助人们疾病康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华佗发明了“五禽戏”。

    五禽戏是继承了古代的导引养生术,依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规律,观察禽兽活动姿态,用虎、鹿、猿、熊、鸟等动物形象、动作创编的一套养生健身功法。

    经常练习五禽戏,可以起到调养精气神、补益脏腑、通经活络的作用,对亚健康状态调理和慢性病的治疗、康复有积极效果。

    关注未病和康复,一千八百年前华佗的方法跟目前提倡的大健康理念不谋而合。

    “医圣”张仲景,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是中医理论系统化的始祖。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那个兵祸绵延,群雄并起,人心涣散,朝政不安的时代,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疫病的流行,更是令许多人死于非命,张仲景医行大道,救民于水火,成为后世医者的楷模。

    现代医学,西医,是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发病机理进行研究的医疗方法,是以具体和微观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治疗体系。

    中医讲的是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一个天人合一的理论,是整体而宏观的系统。

    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从总体从中感应局部,从而辩症施治,因人而异。

    中西医用药皆源于草、石。只是中医在传承的过程中,医、药水平不断衰减,效果越来越差。而西医则在不断的提炼,进步中形成了可量化的,符合科学判断标准的系统。

    两者如果能够取长补短,或可相得益彰。

    在非典和新冠疫情期间大行其道的连花清瘟胶囊和颗粒,据说就是汇聚两千年中医防控疫病的三朝名方组方。

    这三朝名方的第一方就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麻杏石甘汤”。

    然后是清代吴鞠通《温病条变》中的“银翘散”,同时参考了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治疫病用大黄的经验,再加入了所谓“祛湿”的藿香,“扶正”的红景天。

    连花清瘟的效果作为外人无法评价,但是顶着《伤寒杂病论》的帽子至少算是牵强附会地师出有名了。

    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所著的《神仙传》记载:

    董奉,字君异,候官(福州)人。候官县长是个年轻人,见过当时四十多岁的董奉,不知道董奉的道法。五十多年后,原来的县长路过候官,看到以前的同僚都已老去,而董奉容颜依旧,恍若当年。于是问道:

    “莫非你是得道之人?我当年见你的时候你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我现在已是白发苍苍,风烛残年,你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这是为什么呢?”

    董奉大道:“偶然而已。”

    在民间关于董奉有飞升穿越之功,起死回生之术的神奇传说不一而足。

    这是真正的神医,有神通的医生。

    董奉得道升仙后,靠留下杏林做为妻子儿女的生活来源,有一只老虎始终为他们守护着杏林。

    传说这只虎在猎食的时候被一块骨头鲠在喉咙,没有办法,就等在路上向董奉求救。

    董奉取来一个竹筒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虎口里取出骨头。

    老虎也是通人性的,它竟然知道董奉医术高明,可以帮它取出喉咙中的兽骨,解除病痛。出于感恩之心,这只虎成了杏林的守护神。

    后来,游走乡间的郎中,都用一个环铃套在手掌上,一来可以发出声音提示自己的到来,招徕生意,而来可以驱离毒蛇、野兽,给自己壮胆。这环铃就是由董奉套在胳膊上的竹筒演变而来的,称为“虎掌”。

    董奉高明医术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也成为我们后世的典范。

    与杏林传说对应的,还有杏坛的故事。

    《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坐在杏坛之上弹奏吟诗,学生们就在旁边读书。

    杏林里以石围垒之台,称杏坛。

    杏坛,教育界,育人之地。

    杏林,中医学界,救人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