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长安琅嬛曲 » 第十五章 君威

第十五章 君威

    也不知道是杜浩然踩了狗屎运,还是这幅头面确实罕见,以至于无人看出青璃收购它的真实价格,总之杜浩然以这幅红宝头面震慑了全场,如愿牵起银翘的玉手,第一个走入佳人的香闺。

    从此李白简直不愿再和杜浩然一起出游了,杜浩然仿佛被银翘下了迷魂药一般,一见到李白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跟李白说起银翘,说银翘的容貌是多么美丽,没有装扮的时候慵懒娇憨,清丽脱俗,用心装扮的时候则是惊艳绝伦,人间罕见。银翘的舞姿是多么妙曼,简直是天外飞仙,银翘的歌声是多么动听,黄莺出谷也难以与之相比。

    就这样,李白一见到杜浩然恨不能退避三舍,杜浩然唠唠叨叨那些话,让他的耳膜简直要起茧子了。

    更何况,他自己也遇到了大麻烦,已经是很焦头烂额了。

    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李忠达大抵也是受了上官家倒台的影响,自打从焦尾宴上回来脸上一直阴沉沉的,一向乖觉伶俐的曹艳娘误以为李忠达又在烦恼相比于张家,自己生了个不争气的儿子,想要趁机煽风点火一番,没想到吃了挂落。

    从父亲口中,李白终于明白了那个在牡丹楼不可一世,而后倒了大霉的上官庭芝发生了什么。

    约莫是去年,后庭发生了一件大事,宦官王伏胜揭发皇后武氏恃威专权,诏令道士郭行真入宫行厌胜之术。

    王伏胜是今上最为倚重的宦官,既然甘冒奇险揭发此事,皇后诏郭行真入宫之事自然不是空穴来风,只是这件事究竟只是请了个道长入宫传道,还是行厌胜之术。个中是非曲直,全看圣上究竟想如何摆弄。

    今上虽贤明圣德,然而时不时却会犯头风病,风疾发作,头晕目眩,幸而皇后神慧,数度代今上处理朝政,今上对皇后愈发倚重,以至如今朝堂众臣将帝后并称二圣。虽然一切仍在今上掌握之中,然而皇后在朝中威望益深,今上难免会有失衡之感。

    此事发生,今上愈觉皇后跋扈逾权,盛怒之下欲将皇后废为庶人,密诏上官仪入宫商议。上官仪本就对皇后牝鸡司晨心怀不满,见圣上竟找自己商议废后之事,激动之下竟伏地高呼:“陛下圣明,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

    上官仪一副拳拳之心。今上难免被其所感,便令他起草废后诏书。上官仪手中之笔尚未拿起,便有裙裾曳地之声微响,皇后不知何时竟出现在了今上的御书房。

    与平日里严妆华服,端静肃穆的模样不同,皇后那天的装扮竟是分外素雅,挽了个单髻,只坠了几颗珍珠,身上穿着件绣着仙草纹的石榴裙,看上去就像是个初入宫廷的女嫔,今上见皇后这幅妆扮,一下子就愣住了。

    李白一直垂着头,听李忠达说到此处,不由自主接了口:“这个孩儿知道缘由,昔日皇后在感业寺出家,与圣上藕断丝连,因为思念圣上,写下一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支离憔悴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陛下大概看到皇后穿着的石榴裙,想起昔年感业寺之事了吧。“

    李白还未说完,便挨了李忠达一个重重的爆栗,李忠达恨铁不成钢地看了李白一眼:“逆子,正经诗书没见你读,这等浓词艳赋你倒是通晓的很!”

    李白满腹委屈,忍不住咕哝了一句:“父亲爱和那曹氏在花间吟诗作对,说的不也都是些浓词艳赋吗?

    李忠达脸色黑成了碳,当即把儿子逐出书房,想想叹了口气,又把儿子叫进来:“皇后如今威高权重,感业寺之事休要再提。免得引起祸患。”

    李忠达踱了几步,声音愈发沉重:“今上见了皇后心头一软,又把废后之事略过不提。可是这样一来,上官大人算是把皇后得罪透了。就在前几日,皇后的亲信,侍中许敬宗状告上官仪谋反,上官仪、上官庭芝还有王伏胜通通被下了狱。”他长长叹息了一声,“昔日权倾一时,今日难逃一死,可悲可叹啊!”

    李忠达一直以自己进士及第的身份自矜自傲,十几年宦海沉浮,虽不能说是平步青云,倒也算是一路坦荡,甚少如此感慨。

    李白听了心中也着实害怕,不为别的,只是隐隐觉得上官仪不管不顾,直言废后的性子着实有些像自己。上官仪官至中书令,又以诗词文章传颂于世,可是然免不了身死族灭的命运,那以他李白的资质,岂不是被人当垫脚石都嫌硌脚,早早一脚给踢出去。

    想到此处,李白不禁内心惶然,但是又如此心有戚戚实在煎熬,一横心,索性大着胆子跟父亲说明白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思,自己乃是闲散之人,朝廷变换风云莫测,自己资质平凡实难应付,还望父亲大人趁早明察,不要让他再继续科举,一则不必浪费时间,二则不会招致祸患。

    李白头脑发热,一鼓作气把这番“大逆不道”的话说完。李忠达背过身去久久不言,弄得李白心中惴惴难安,他本以为父亲听了自己所言,定然会勃然大怒,轻则劈头盖脸狠狠斥骂自己一顿,重则请出家法,一顿板子打得自己半个月下不来床……

    没想到李忠达沉默了半晌,长长叹了口气:“你说得也有道理,科举之路……也许确实不适合你。”

    李白心头一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向耿直方正,视科举做官为唯一正途的父亲怎么会想通了,莫非上官仪大人的遭遇让父亲难免有了兔死狐悲……哦不,同病相怜之感?

    “便是科举正途出身又如何?想那许敬宗不过是前朝秀才出身,如今不一样是天子近臣?为父从前,到底是不懂变通了些。”

    李白的心沉了沉,父亲的说法,怎么越听越让他觉得别扭。

    “宦海沉浮,实在难测。便是那许敬宗许大人,也难保没有失意的一天。倒是出征的武将,有实打实的军功傍身,多可保一世荣华,为父想到一人,你若投了他的缘,请他提携一番,为父再向圣上求个荫蔽,你靠此出入朝堂,倒也不比科举正途差什么。”

    李白霍然抬头,眸中闪过一丝难以抑制的怒气,在他心中,父亲虽说逼他读书科举,但自身以身作则,严谨方正。他虽不能完全认同父亲的想法,但仍发自内心尊重甚至崇敬父亲,以父亲为傲。然而今日父亲说出这番话,往大了说,岂不是和那些那些前倨后恭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分别?

    李白刚想出言嘲讽几句,没想到抬眼忽然瞧见了父亲的双鬓已微微泛白,相比于往日的疾言厉色,父亲今日对自己,多了几分脉脉温情。他在心底叹息了一声,垂下头问:“不住父亲所说的这位武将是何人?”

    李忠达正等着李白发问,当即朗声回答:“他就是以三箭定天山,扬名四海的薛仁贵薛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