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续汉书 » 第十三章、苍天已死

第十三章、苍天已死

    “郎君深夜来此,所为何事?”

    “不是道长让我三更来此吗?”

    “贫道何曾让你三更来此?”

    刘昭摸了摸头顶,一副明人不说暗话的神色,轻笑道:“下午时分,道长在小子头顶拍了三下,岂不是暗示小子三更来此,以解开魂游之谜?”

    张角闻言先是一愣,皱眉疑惑道:“贫道何曾在你头……”

    旋即顿住话头,猛然想起似乎确有此事:“当时晴天霹雳,贫道只是怕你受了惊吓,所以才抚顶慰藉,至于拍了几下,如何能记得?再说,何人立下这样的规矩,贫道竟然闻所未闻?”

    啊!

    这是我自作多情了?

    刘昭心中大骂吴承恩误我,菩提误我,猴哥误我!

    罢了,既来之则安之。

    张角见刘昭神色落寞,抬手就想抚藉一番,但又怕他误会,手伸到半途又转向捻须去了。

    “此事因贫道而起,本应给郎君一个答复,只是……。”张角抬眼望了望黢黑的房顶,见并无异样,又拱手致歉,坦然道:

    “实不相瞒,贫道道行浅薄,魂游之事虽略有耳闻,但确实不知其中缘由。”

    “此事都怪小子牵强附会,与道长无关。”刘昭虽然失望,但终究不至于迁怒他人:

    “其实,魂游之谜能不能解开,小子并不是很在意。只是舍不得家中父母姊妹,生怕此间种种不过是黄粱一梦。”

    “何为黄粱一梦?”

    刘昭见张角师徒面露疑色,瞬间明白此时可能还没有这个故事,少不得为二人解释一番。

    张角听罢微微感慨,在脑海里思索片刻,不记得有经传记载此等典故,笑道:

    “小郎君早慧若此,令人感慨,只是思虑过重反倒失了本真。仙人曾言,人受天地正气而生,合四时五行而来。在外则画之为人形,入腹则化之为精神。”

    “贫道虽不知魂游缘之所在,但可以确信,此间种种绝非梦境。贫道年近五旬,郎君不过十岁,在汝未降之前,贫道已存世三十余载,难道贫道过往皆是郎君的幻化的不成?”

    “郎君既生而为人,必合天地阴阳大道,顺其自然就好。”

    “多谢道长解惑。”刘昭长长舒了口气,内心更加坦然。

    他之所以强行给自己加了那么多戏,不过是心里早有了答案,但是仍想获得旁人的进一步确认罢了。

    张角毕竟是道家巨擘,他的话分量不轻。

    屋内一时沉默,张角沉吟片刻,终究忍不住又道:“按说,贫道本不该再烦扰郎君,只是有些话若是不问,恐怕日后会寝食难安。”

    “道长但讲无妨。”

    张角捻须,孰视刘昭,问道:“郎君魂游后世数十载,不知后世之人可还受三急之苦?”

    “敢问何为三急?”刘昭疑惑问道。

    人有三急他是知道的,但既然张角特意发问了,别人一代宗师,又不是后世天桥下说相声的,肯定不是屎尿屁这三急。

    “曼成,你来说说何为人之三急。”张角点了自家弟子作答。

    曼成躬身应诺,脱口答道:“所谓三急者,是指饮食、男女、衣服之急”

    见张角微微颔首,认可了这个回答,刘昭表情古怪的瞥了师徒二人一眼。

    他淫者见淫,断章取义般在心里暗暗对男女之急画了个重点,何至于如此之急?又不是天竺男人,掌控不住自己,只要有个洞,随时随地都能急。

    念及此处,刘昭心中狂笑不止,那丝问道未果的遗憾也彻底消散了,旋即便恢复了轻浮的本色,起了整蛊的心思,笑道:

    “礼记有云,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欲焉,不想儒道两家虽门户不同,但内里相似啊。”

    张角本在淡然捻须,闻言兰指一怔,不觉扯下一根长髯,他也顾不得疼痛,只把双眼睁的老大,诧异道:“你这句读是何人所教?”

    “乡里无名师,昭自启蒙开始,一直都家父亲自教导。”刘昭朝堂屋方向拱了拱手。

    “贫道听闻令尊当年也是太学生,为何如此……?”不堪二字,终究没有说出口。

    若是刘延在此,定会指着儿子大骂:呔,竖子!何故坑爹,乃公何曾这样教过你!

    “有何不妥吗?”刘昭心中窃笑,面上却佯装不知。

    “真是误己子弟。”张角见状,摇了摇头:“是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欲焉,而非什么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欲焉。”

    “原来如此,昭谬之甚矣!”刘昭长长颔首,作恍然大悟状。

    “当年孔子曾求学与我先师,儒本出自我道家,方才郎君说内里相似,实不足为奇。”张角摇了摇头,算是揭过此篇,又拱手道:

    “长夜无聊,敢请郎君为我师徒讲解后世见闻。”

    刘昭闻言一声叹息,闭着眼睛回忆起往昔种种,感慨万千:“后世民康物阜,早就没人会为饮食、衣服发愁了。”

    “中国之五谷六畜,海外之异果奇兽,山珍海味,珍馐美馔,数不胜数,就是乡野庶民也是想吃就吃,以至吃的太多需要减肥。”

    “至于衣服,更是华美异常,满目琳琅,千奇百色,目不暇接。”

    “国中七十余载不闻刀兵,耕者有其田,居者……政通人和,朝廷法尧禅舜,东风入律,百姓鼓腹击壤……”

    “竟至于此吗?!”张角双目圆睁,见刘昭坚定的点了点头,霎时褪去了一贯的云淡风轻,抬手望天,长笑不止,状若痴狂。

    旋即,又微阖双目,喃喃自语,似在品味刘昭所描述的那个太平盛世。

    良久,也不知他想到了什么,突然睁开眼睛,消瘦的身体止不住颤动,疾呼道:

    “仙人诚不欺我!仙人诚不欺我!太平气果至矣!”

    曼成小道士见师父状若痴狂,红着脸朝刘昭尴尬笑了笑。

    也不知过了多久,张角终于走出幻境,恢复了清明,见屋内二人诧异的盯着自己,展颜笑道:

    “贫道失态,让郎君见笑了,不过,说来也不怕郎君笑话,那种盛世气象,贫道就算是在最华丽的梦中也未曾见过,只怕太古黄帝之世,也莫过如此吧。”

    这才哪到哪?大汉土包子果然没见过世面。

    张角见刘昭但笑不语,自顾自的背手踱到窗边,望着漆黑的庭院,幽幽一叹:

    “贫道奔波十数载,所求不过为天下生民挣条活路,为此不惜散尽家业,妻死子亡,但这天下反而日益崩坏,生民愈发困苦……”

    许是想到其中酸楚,张角竟以袖掩面,抽泣不已。

    望着眼前年不过五旬,却形容枯槁,几乎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昭也是一阵唏嘘,无论将来如何,最起码到目前为止,别人始终都在孜孜以求的为天下致天平。

    就算是向来喜欢以刀笔伤人的史书,也未尝往他身上泼脏水。

    当然,也有可能泼了,只是刘昭这个历史盲不知道罢了。

    许多年之后,当刘昭强令史官删除某人的记载时,才赫然明白一个道理:把人从历史中抹去,就是泼向他的最脏的水。

    不过那时的他,早就记不起当下的心理活动了。

    眼下,刘昭也不知道拿什么话来宽慰他,又不愿昧着良心说假话,只能含糊其辞道:

    “道长毋虑,上天有好生之德,天下生民必有苦尽甘来之日。”

    只是那一天,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到来。

    “苦尽甘来,苦尽甘来。”张角呢喃两句,突然俯身抓住刘昭的手,蜡黄的脸颊分明还带着泪痕,眸光却灼灼似电:

    “请郎君赐教,太平气何时能到?明年?”

    明年?你想桃子呢!

    刘昭刚要开口,却见张角摇头失笑道:“是贫道贪心了,天下积病日久,数月岂能尽扫沉疴?三五年之内?”

    刘昭摇了摇头,顿觉被张角握着的双手生疼,只又听道:“总不至于十年之久吧?”

    十年能来倒好了!

    刘昭腹诽一句,抽出双手,在空中胡乱甩了甩,望着张角急切的目光,虽然心头不忍,还是狠下心道:“道长,小子方才说的是千余年后的盛世景象。”

    “千余年后!那眼下呢?明年后年乃至数十年呢?”张角大惊失声,连番发问。

    见刘昭又是黯然不语,张角哪里还不明白,想要再问些什么,结果只是张了张嘴,最终一声不发,颓然跌坐在地。

    刘昭实在不忍,出声劝道:“道长,那不过是小子的一场梦,当不得真,说不定明年太平气就至了呢。”

    张角神色萧索,无力的摆了摆手:“郎君无需安慰贫道,所谓善不妄来,灾不空发,郎君此番魂游,虽不知是福是祸,但上天绝不会无的放矢,只怕是……。”

    说着,又抬眼望着刘昭,漆黑的眼眸深邃无垠,分明看不出半点光彩:“不知数千年后,史书如何讲述今日之炎汉?”

    刘昭斟酌着,半真半假道:“往事越数十载,人们就看不清历史本来面目,更何况千余年呢。小子更是不学无术,孤陋寡闻,只记得两句话。”

    “哪两句?”

    “一句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另一句呢?”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