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自立为王开始 » 第二百五十三章踏出坚实一步

第二百五十三章踏出坚实一步

    刘宏闻言深思了片刻。

    按照武将官职:

    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来看。

    册封刘毅官职中等的征西将军,显然比册封刘毅杂号将军要来得更有诚意一些。

    征西将军、四品、位次三公,足够体现朝廷对他的重视。

    至于有其号但无封国的关内侯,也没有太大吝惜的必要。

    刘宏决心采用张让的提议,不过何进等人却认为不宜封赏太高。

    人心不足蛇吞象。

    怕刘毅轻易得到征西将军的封赏,野心会越发膨胀。

    刘毅寸功未立,没有军功在身实在不适合封关内侯……

    诸如此类的话,在朝中此起彼伏。

    至于他们真实目的自然是看不得张让好,只要和张让唱反调就对了!

    满朝文武中有部分人被张让买通,纷纷力挺张让。

    双方据理力争,舌枪唇剑。

    刘宏听得头大。

    最后拍板册封刘毅为征西将军、关内侯,管理太行上一带的行政及治安事务,每年可以向朝廷举孝廉计吏。

    而刘毅要做的就是放回皇甫嵩,并且火速发兵西行征讨北宫伯玉。

    ……

    毅兴城。

    在刘毅等人望眼欲穿的等待中。

    一名小黄门终是带来了一道招安圣旨,姗姗来迟。

    他首先对刘毅表示祝贺。

    接着又委婉的表示为了替刘毅向天子讨要这个封赏,张让的劳心劳力。

    刘毅不仅让他回去替自己转告对张让的感激你之情,还热情的招待了他,给了他不少辛苦费。

    小黄门乐得喜上眉梢,表示一定把话带到。

    最终刘毅接过圣旨,选择接受朝廷的招安,并按圣旨所言将皇甫嵩交与小黄门,让他回洛阳复命去了。

    他之所以选择接受招安,是因为朝廷册封的身份,给了他能够名正言顺的招贤纳士的机会。

    为他争霸天下增添助力。

    在送走小黄门等人之后。

    众人前往议事厅。

    依次入座。

    上首位。

    刘毅将手中的圣旨放在一旁、圣旨旁边是张让为他抄录的完整族谱。

    众人神色兴奋,眼中流露出欣喜之色。

    无不为刘毅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封赏,感谢由衷的喜悦。

    他们虽然追随刘毅起义造反,不过说实在话也是被逼无奈。

    若有的选、有更好的退路,没有人愿意在这条时刻会被杀头、以及株连九族的不归路上渐行渐远。

    在刘毅被朝廷主动招安为征西将军、关内侯后,他们知道至今以往他们的身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从反贼一跃成为,朝廷册封的征西将军的部队。

    每时每刻、提心吊胆要受朝廷征讨的生活,可以宣告结束了。

    众人满脸激动,喜形于色。

    饶是刘毅也没想到,张让对他的事居然这么上心。

    想必在朝廷招安他的过程中,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要知道历史上张燕主动派遣使者前往都城投降,仅被朝廷封为平难中郎将,管理黄河以北山区的行政及治安事务,得举孝廉计吏。

    虽然平难中郎将这个职位并不高,但张燕却因此从流寇摇身一变成为朝廷官员。

    依靠这个身份所带来的附加价值,向朝廷举荐官员,为自己手下的势力安排了后路。

    所有参与造反的人都变成了正式的朝廷官员,安定民心又能笼络人心,可谓是一举两得。

    和历史上张燕的待遇相比,他眼下获得的封赏完全上升了好几个档次。

    无论是征西将军还是关内侯,都不是区区一个平难中郎将的杂号将军所能比拟。

    从现在开始刘毅对外便可宣称自己,乃是大汉征西将军、关内侯、刘毅了!

    而且他的身份也得到润色,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重新受到封侯的“皇亲”之一。

    这一点从族谱上也得已体现。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封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

    不疑生广平侯刘云,云生谯郡蕲县县令刘业,业生关内侯刘毅。”

    相比于历史上刘备的族谱,刘毅的显然要好上不少。

    再努力努力有等了实力和地位,在乱世到来的时候,想办法将自己的名字录入金书玉碟成为汉室宗亲。

    到时候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打的天下,称王称帝也会名正言顺得多,否则终究上不了台面,会被冠以乱臣贼子的身份。

    当然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

    争霸这条路依旧任重道远,但至少刘毅在这一条路上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经过短暂的喜悦之后。

    周仓忍不住出声道:

    “主公!

    朝廷派我们前去征讨北宫伯玉,不知主公准备何时出发?

    俺请命做愿先锋为主公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俺也一样!”

    裴元绍也跟着附声说道。

    廖化经过短暂的喜悦,忍不住开口道:

    “主公!

    朝廷的封赏固然值得欣喜。

    可前番是我们主动劝说北宫伯玉,趁虚进攻三辅之地。

    眼下我们选择接受招安,率兵前往攻打北宫伯玉,未免有些过河拆桥的意味,恐落人口舌,遭天下人耻笑。”

    闻言众人暗暗点头。

    这事要真这么干,确实有点损。

    可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刘毅接了圣旨,为了他们更好的未来与出路,出兵前往征讨北宫伯玉已是在所难免之事。

    见众人同意自己的看法,廖化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主公要不我们表面派兵前往,出工不出力的应付一下?

    这样我们两边都不得罪。”

    李大贵摇摇头,分析道:

    “只怕这样到时候两边都讨不了好!

    我看还是先劝北宫伯玉退兵,或者劝说他们向朝廷请降,兵戎相见应作为我们最后的选项。

    而且要么不打,要打就必须得打出我军的名声!

    让天下人不再小觑我等,让天下有志之士自发的前来投顺主公……”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还是优先保存实力为好!

    主公只需派军与北宫伯玉对峙即可,不用太过在意朝廷的指令!

    毕竟皇甫嵩、董卓之辈也拿北宫伯玉没有办法,与之对峙了数月未见有何胜果与进展。

    主公若表现的太强势,只怕到时候会被有心人大做文章。

    朝廷担心主公太过强盛,等他们缓过气来,未尝不会做出卸磨杀驴之事……”

    针对于廖化的话,众人关于如何出兵的方案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