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铁马笙歌 » 第八章 唐庭应对 蜀国筹谋

第八章 唐庭应对 蜀国筹谋

    有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洛阳紫微宫乾元殿内又是另外一番风景。

    李从厚端坐在龙椅上,扬了扬手中的檄文,然后扔到一旁,对着下面的群臣,大声说道:“父皇才驾崩不久,有的人就按捺不住了。父皇收李从珂为养子,待他不薄。现在父皇尸骨未寒,李从珂就原形毕露,起兵和朝廷对立,无父无君,各位臣工,现在该当如何啊?”

    身着紫色朝服,双手拿着白色笏(hù)板的枢密副使冯赟出班奏道:“陛下,李从珂刚反叛不久,手中没有多少兵马。当务之急是要立即调派大军前往征讨。

    迟了,恐怕他会和西蜀的孟知祥相互勾结,这样会对朝廷不利,要及时调兵平叛,让诸镇知道朝廷平叛的决心,借此安定军心、民心。”

    李从厚点了点头,说道:“冯爱卿,所言极是。”

    接着,他向群臣问道:“调派哪里的兵马前去凤翔平叛?谁可以做统兵的主帅,负责征讨事宜?”

    冯赟左侧的朱弘昭听到李从厚问起,便出班说道:“陛下,远水解不了近渴,大军劳师远征不仅容易疲惫,而且耗费时间和钱粮。应调集临近凤翔的山南西道、邠宁、护国、武定、彰义等节度兵马,再择一从军多年,能征善战,在军中素有威信的干臣统领,方能平定凤翔叛乱。”

    朱弘昭瞟了一眼旁边的康义诚,继续奏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康大人,年少时就随庄宗征讨伪梁朱温,后又随先帝前往魏州,讨伐叛变的赵在礼,时常被先帝赞许。康大人久在军中,熟悉行军布阵。故而,臣认为康大人可以胜任征讨凤翔主帅一职。”

    站在群臣中的康义诚本来就因为秦王李从荣的死而感到不满,暗中怀有不臣之心。现在听见朱弘昭举荐自己外出平叛,康义诚害怕冯赟与朱弘昭趁机掌管侍卫亲军,让自己丢掉禁军的兵权,所以他不愿离开洛阳。

    但是,康义诚看见李从厚望向自己,知道不能装聋作哑,蒙混过去,于是便奏道:“臣听闻凤翔叛乱后,辗转难眠,恨不能立即带兵奔赴凤翔。

    但是,陛下,洛阳距离凤翔路途遥远,等臣点将聚兵,再率军赶过去,恐怕会贻误战机啊!既然这样,何必舍近求远呢?长安留守王思同,年少时,就追随太祖平定山东。

    先帝即位后,历任同州、陇右、山南西道节度使,参与平定西蜀的王衍,在军中颇有威信,何不让他做平叛主帅,再用其他人予以辅佐,相信一定能够剿灭凤翔叛贼。”

    李从厚听了康义诚的话,觉得有道理,就向众大臣问道:“各位爱卿,可还有平叛的人选吗?”

    站在朱弘昭身后的捧圣马军都指挥使朱洪实想着前几日马军副都指挥使赵弘殷和自己说过,说他已经快要步入不惑之年,希望能有领兵作战,建立功勋的机会。

    现在朝廷调集大军前往凤翔平叛,想来凤翔是无法抵抗的,这正是一个给捧圣马军涨脸的好机会。于是,朱洪实出班奏道:“陛下,马军副都指挥使赵弘殷,骁勇善战,弓马娴熟,曾在黄河岸边援救过庄宗,可以让他率领两千骑兵前往长安,协助王大人平定叛乱。”

    不等李从厚开口,冯赟就说道:“捧圣马军有拱卫洛阳的职责,怎么能轻离京师。让马军前往凤翔,如果洛阳有事,那么谁能迅速驰援,所以五千马军是不可外调的。前静难军节度使药彦稠,骑将出身,戍边多年,可以令他前往长安协助王思同。”

    李从厚以弱冠之年继位后,虽然想要励精图治,但是处事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而且无法识别大臣的良善、优劣。每每遇到国家大事,就常常询问朱弘昭和冯赟的意见,以二人的意见为主,使得朝政渐渐被二人所掌控。

    李从厚听了朱弘昭和冯赟的话,又和群臣商议了一阵子,就让近侍宣布决定,“平定凤翔逆贼,刻不容缓,现加封王思同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凤翔行营都部署,主持平叛事宜。拜药彦稠为凤翔行营副都部署,前往长安协助王思同。拜护国节度使安彦威为西面行营都监,令山南西道张虔钊、武定孙汉韶、彰义张从宾、静难康福率军参与平叛,集合六镇八万兵力讨伐凤翔。”

    李从厚让宰相冯道遣人赶紧拟定诏旨,会同枢密院的调令发往负责平叛的节度府,又将亳州的李重吉迁往宋州,以便于监视。

    二月下旬的西川,天气已渐渐回暖,比起北方的白雪皑皑,这里更多的是碧绿锦绣,如画山河,温润雅致,不愧是天府之国。

    蜀国皇帝孟知祥今年已经是六十一岁的高龄了,自从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在洛阳辞别庄宗,远赴西川任节度使,到后来割据称帝,至今已有十年。他的须发已经斑白,身体也不如以前健朗了,从当年的雄心勃勃、意气风发,到如今的谨慎保守、垂垂老矣,中间经历了许多事。

    凤翔的李从珂派出使者到成都求见孟知祥。孟知祥接见了使者,并从使者那里得到李从珂拖使者转交的书信,书信上写道:只要孟知祥愿意出兵帮助凤翔,等击败唐庭的平叛兵马,李从珂愿意献上凤州、陇州作为酬谢。

    孟知祥对于是否出兵援助凤翔,心中徘徊不定,担心军队出征,劳民伤财,认为李从珂以凤翔一地兵马是难以抵挡洛阳大军的征讨。如果派兵援助,一旦作战失利,将会给刚建立没多久的国家一记打击,影响军民士气。

    但是,他又不想放弃这一次唐廷内院起火的机会,他想要攻占唐朝的州府,扩大国土,伺机入主中原。因此,他召集了门下侍郎兼同平章事赵季良、枢密使王处回、御史中丞毋昭裔、卫圣诸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仁罕、右匡圣步军都指挥使张业、左匡圣步军都指挥使赵廷隐、捧圣控鹤都指挥使张公铎等文武大臣在晗露殿商议此事。

    御史中丞毋昭裔是一个四旬男子,他留着短须,身着紫色常服,头戴软脚幞头,腰佩金鱼袋,一副学士打扮,显得温文儒雅。此时,他正向孟知祥和其他同僚分析当前的形势,他认为凤翔不是中原重镇,城池低矮,兵弱粮少,是很难抵挡得住大军地围剿。

    如果蜀国派去援助的兵少,那么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还会平白葬送将士的性命。如果是集结大军赶赴凤翔,那么会耗费时间、粮草。而且,蜀道难行,恐怕军队到达凤翔后,唐庭兵马已经把凤翔围住。那时,唐军会把作战重心放到蜀军身上,形成以逸待劳、围点打援之势,这对蜀军作战是不利的,这样做得不偿失。

    蜀地自古以来易守难攻,而中原是久战之地,何不高筑城墙、广积粮草、训练强兵、安定民心、养精蓄锐,坐山观虎斗。等到中原元气大伤,再择一良机,调集大军,入主关中,北定中原。

    坐在毋昭裔旁边的是一个五旬年纪的男子,两鬓已经染白,但是身躯依然显得挺拔魁梧,正是卫圣诸军马步军都都指挥使李仁罕。他早年在李继岌、郭崇韬账下效力,参加过灭亡前蜀的战争,跟随孟知祥的时间并不久,有着自己的私心,一直想着能在刚建立的蜀国中,成为禁军诸卫的最高统帅,掌握军权。

    凤翔使者的到来,似乎让李仁罕看到了机会。他认为只要能够带兵占领凤州、陇州等地,连接蜀地和关中,为以后收取中原打好基础,那么这样一份战功足以堵住其他人的嘴,顺利执掌禁军。

    李仁罕听着毋昭裔地分析,不露声色,目光闪烁,内心却有另外一番看法。他见孟知祥在毋昭裔说完后,不置可否,只是捂着嘴咳嗽了几声,脸色有些苍白,想来这位陛下年纪大了,已经是抱病在身。因此,李仁罕想要掌控军权,让自己在以后的朝廷里站稳脚跟的心思更加强烈了。

    于是,李仁罕对孟知祥说道:“毋中丞分析得有道理,但是未免过于小心。凤翔地处关中,临近我国,好不容易出现变故,这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微臣愿率三万精兵出征凤翔。想必到达凤翔时,李从珂与唐军已是拼得你死我活,那时再以精锐之师迎击疲惫的唐军,我方的胜算是很大的。只要帮助李从珂击退唐军,让他兑现承诺,凤陇两州就能归属我国。如果他反悔,微臣正好有借口率军强取,连着岐州也一起拿下,料想那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实力阻止了。

    只要得到凤州、陇州,将这两地和蜀地连成一线,咱们就可能以两地为据点,图谋整个关中了。到时候,陛下你入主中原指日可待啊!”说完,李仁罕便站起身来向御案后的蜀国皇帝拱手一拜。

    孟知祥看着李仁罕,既没有赞同他的建议,也没有否定。孟知祥转头望向其余大臣,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见孟知祥开口征询意见,其他人都先后说明自己的看法。

    其中,赵季良、张公铎、赵廷隐认为蜀国才创建没多久,应先安定国内,不宜妄动刀兵,不宜调派大军发动战争。

    张业则是支持李仁罕的看法,认为正好趁着唐庭内乱的时机,进军关中,用胜利来鼓舞国内的士气。

    而枢密使王处回认为大军仓促之间难以征集,可以派一万兵马前往凤翔府。如果洛阳讨伐凤翔的军队作战失利,则出面帮助李从珂击退唐军。如果唐军势大,李从珂抵挡不住或者凤翔已经陷落,那么一万兵马也可以从容地退回蜀地。

    孟知祥在王处回发表意见时,就在御座上思索着,他觉得李仁罕的提议比较冒险,毋昭裔的想法符合现在蜀国的实际情况,而王处回的话,则让孟知祥有了一个折中的想法。

    于是,孟知祥向大臣们说道:“我国初建,百废待兴,不宜大动刀戈。可是关中出现变故,咱们也不能坐视不理,可调遣六千士卒前往汉中,算上汉中七千守备将士,那么在凤州南面就有一万多人了。

    如果李从珂侥幸占得上风或者唐军在岐州城外和李从珂陷入僵持,久攻不下。那时,再让一万体力充沛的将士投入战场,与岐州城内的李从珂形成里应外合之势,攻击城外的唐军,相信这时候不论是唐军,还是李从珂的凤翔军,经过连番大战,都早已是士气衰竭、精疲力尽了。

    咱们的一万生力军在帮助凤翔击退唐军后,就可以向李从珂索要凤州和陇州了。如果他想赖账,呵呵,那咱们就打下来。那时候,李从珂这小子就是想阻止,也是无能为力了。哎!蜀地少马,也不知道能不能赶上这一出好戏,呵呵!”

    孟知祥笑完,似乎气息有些不畅,紧接着咳嗽起来。

    赵季良见状,起身关切道:“陛下,您要保重龙体啊!”其余大臣也跟着表达了关心。

    孟知祥挥手示意没什么大碍,只是方才笑岔了气。接着,孟知祥和众人商议起了调兵事宜。最后,决定让赵季良在三日内准备五千人的军需、粮草,并征集一万人的民夫随军运输。由李仁罕率领卫圣诸军三千人和右匡圣步军两千人赶赴汉中,连同当地的六千守军,做好进入凤翔的准备。另外让媚江阁在凤翔的密谍暗桩留意战事情况,及时回报汉中统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