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乡村振兴之新农村 » 33.秋收时节

33.秋收时节

    仅两天功夫,李家庄秋季秸秆焚烧应急小分队就成立了。每个人发了个红袖章,蓝色帐篷也搭好了,里面放置了一桌几个凳子,桌子上摆放着宣传页和应急联络通讯簿。还有一个折叠床。村委同时还号召党员同志积极志愿服务,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村头、地边、道路两旁醒目位置都悬挂了条幅。“争当禁烧模范争做文明公民”“秸秆还田土地增肥”“秸秆利用能挣钱秸秆焚烧要罚钱”“禁止焚烧秸秆保护绿化树木”等等。

    村里的值班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有的人送来了热水壶,有的人送一箱箱的方便面、火腿肠、饼干、小面包等等吃的喝的,还有支援手电筒、蚊香等物资的。

    这是天成没有想到的。看来村民们的觉悟确实不低,可喜可贺呀。

    当然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在秋收中也体现出来了。

    大型机器设备适合连片工作。张三家的收完了,紧接着轮到李四家,李四家出去打工了,这个传达义务就轮到张三家,这是村民们多年间达成的默契。

    平常浇地之类的活计也是相互通知一声,都是乡里乡亲的,举手之劳,这也是农民间的默契。

    传统的劳作方式是玉米成熟后,把穗掰下来,拉回家,晾晒一段时间,再用机器把玉米粒打下来,就可以颗粒归仓了。

    机器收割省去了许多劳动程序,一遍下来基本搞定,玉米脱粒连带着秸秆粉碎还田,农民只需在地头上等着把打下来的粮食转挪到自家车上就行。几亩地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真真是解放了双手,解放了劳动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年人不由得赞叹:“现在年轻人真得劲,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掏大力了。”

    地里庄稼收完之后,接着该撒化肥深耕粑地了,之后就是种小麦,等待来年的丰收。

    一年两季收成,这是多少年来种庄稼的传统。

    等到地里拾掇的差不多了,天也就慢慢转凉了,之后接连下了几场雨,一层秋雨一层凉,慢慢的就有入冬的味道了。

    一年四季,不同时节完成不同的播种收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们的生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紧张而又充实。土地是最朴实无华的,人们播种者希望,它也无私的回馈着勤劳的人民,大地母亲,它张开着宽广的胸怀,养育着爱它的人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把它刻在了骨子里,无论身在何方,它都是人们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依恋,是乡情、乡味的来源。

    就像天成这样,虽然在外打拼多载,但对家乡的依恋依然刻在心田。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家乡越来越美,生活更加富裕。

    但现实快节奏的生活还是或多或少对农业、农民产生了冲击。外出打工已经成为村里的普遍现象,心在家,身在外,多少打工人的心酸。

    在秋收的这些日子里,村里群里时不时冒出土地出租的信息,这种情况在各村都非常普遍,年轻人出去打工了,家里的几亩地顾不上,老人小孩拾掇不了,再说种地收益不大,有出租意愿的不在少数。虽然村里租了一部分种植树苗,但耕地这个红线还是不能触碰,粮食生产必须保证。

    天成也考察过其他村庄,有蔬菜大棚,有种草莓、葡萄的,有种金银花还有养鸡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都是各家各户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气候。

    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在家门口挣钱,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