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宋燎原 »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大宋基石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大宋基石

    回到建康的第一件事,徐宁直奔皇宫,与女皇商议了一天一夜,终于有了些眉目。

    现在的情况是,朝廷正赋大大不够,只好通过月桩钱等名目加征杂税,向地方增加赋税增加朝廷收入,地方的收入因此受到影响,漕司与州县为此绞尽脑汁,要么相互瞒报、私截朝廷的赋税,要么向百姓加征从而导致百姓愈发困苦。

    朝廷光军费开支就是个天大的数字,用度也已经一省再省,但它每年的支出体量在那里,不得不想尽办法从地方捞钱,地方官府要养厢军、养吏员。。。。。。总之,也是不能省的。

    徐宁对这种专业性极强的东西并不懂,所以也只能尽力。

    大量增发交子、钱引等钱币凭证,能为朝廷带来大量収入,但这样一来,物价就会飞涨,到最后,这些增加的收入不但没有意义,反而会让大宋陷入更加窘迫的境地。

    控制交子、钱引的增发规模,多少也能缓解大宋财政的压力,徐宁也赞同增发少量的交子、钱引,这样一来,多少能增加些朝廷的収入。

    成立总领司,户部只管正赋,总领司管月桩钱等临时或长期征收的杂税。

    总领司的官员由吏部选派,直接对女皇负责。

    厘定杂税名目五种,将名目标准诏传天下,其中两种杂税交由地方官府支出,严禁地方以任何名目在未经朝廷允许情况下开征杂税。

    总领司接受户部、御史台、靖守司的监察。

    只有赋税体制重新建立并稳定运行,大宋才能拥有平稳运行的基石。

    开源与节流,是一个家庭、工坊、国家在经济困难时的通常选择。

    靖康之难后,常年的战乱,地方官员的数量已大大减少,至于皇室的用度,更是与以前不可以千里计,军队的支出虽然庞大,但与靖康之难前朝廷供养百余万大军的用度相比,如今不过以前的数分之一。

    在徐宁的建议,女皇又下诏,对官员的奉禄征收百分之一的赋税,在国家艰难的大义面前,官员们并没表现出什么抗拒心理。

    节流方面,已没有多大的潜力可挖。

    至于开源,在百姓困苦的情况下,不可能毫无节制的开征杂税,涸泽而渔,从长期来看,对大宋并无好处。

    重新厘定正赋与杂税名目标准,其中有三种只针对商人与地主开征,并不对普通百姓征收,并将杂税的开征权収归朝廷,可以有效防止总领司、漕司、州县任意盘剥,加剧社会矛盾。

    当然,要想马儿跑,又不给草吃,这不现实,所以朝廷改变了一往一味聚拢地方赋税、挤占地方财权的做法,对朝廷与地方的财权做了明确划分。

    为了增加赋税,朝廷开始在全境范围内清理土地与人口,造册登记,并鼓励南方山区开垦梯田。与此同时,朝廷出台了更多的措施,刺激城市商业与手工业作坊的发展,大力发展海商贸易。

    后世的某位伟人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徐宁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在江南各地调查,从城市到农村,深入了解各个阶层的境况与诉求,在此基础上,尽力缓解与调和各阶层的矛盾冲突,确保建立起一套兼顾朝廷当前与长远利益的赋税体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