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踏帝骨 » 第二十六章 沼泽的可能来历

第二十六章 沼泽的可能来历

    “你们是怎么用的,又是怎么看待的?”帝易来了兴趣,明明知道果实的功效,却又不是非常知道果实的功效,他想不通。

    听到这话,一袭白衣的少女组织了一下语言,说出了世人共识的对天慧果的用法和看法。

    天慧果,其功效如其名,是为生物开天慧的果实,可以后天的获得庞大的对事与物普遍的共识,从而不学而得。

    换句话说,在吃下天慧果后,可以省去繁杂的学习,不需要靠时间去积累与记忆对事与物普遍的共识。

    打个比方,以人作为个体,出生时无疑是一片白纸,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什么东西都无法理解,有的只是为了生存下去的本能。

    对于世间的一切,都需要经历外人去教的一个阶段,至此才能知道什么是父母,什么是同类,什么是动物,什么是植物。

    但吃了天慧果后,就可以省去这一个阶段,不需要经历外人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导,也不需要见物才知何为物的经验。

    同时在吃了天慧果后,其智力,也就是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非常明显的提高,远超不吃天慧果的同龄人。

    可以说天慧果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果实,能让人剩下几年乃至十几年学习知识的时间,进而获得普通人难以同台竞技的起点。

    在遥远时代前,当天慧果第一次被发现与利用之后,普天之下都掀起了狂热的浪潮,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落后在起点上。

    只是随着蒙昧时代的结束,随着文明的发展,随着更多、更好、更神秘的花草果树被发现后,天慧果便渐渐泯然矣。

    因为天慧果虽然有着高效的不学而得的功效,可是这种不学而得并不是真的天授,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有的人因此痴呆,有的人因此而失去了行动的能力,有的人更是神经了,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质疑,认为一切都是虚幻。

    没办法,那对事与物普遍的共识太过庞大,也杂乱无章,纵然白纸可以肆意泼墨,那也是有承载上限的。

    毕竟人就那么大,能有多大的白纸可供泼墨?

    且,过于杂乱的对事与物普遍的共识,也算是烟苗助长,因为那些共识深深地扎根在白纸上,时时刻刻都被影响着。

    若是无意修行倒没什么大问题,可若是有意修行,那就会引来很大的麻烦。

    毕竟修行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些时候需要心无杂念,甚至需要空想,然而固有的成见会阻碍这个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想得太多.

    当然,天慧果不再被需要后,也不是没人想过将天慧果作于他用,只是效果都不大。

    因为它的效用始终如一,而且也不会因文明的发展而跟着变化,谁吃了它都只能获得一层不变的对事与物普遍的共识。

    最终天慧果成了时代的抛弃物。

    “原来如此,看来并非是理解出现了偏差,而是没有透彻它产生这种效用的根本。”帝易在听完一袭白衣少女的话后,明白了他们为什么明明知道果实的功效,却又不是非常知道果实的功效的原因。

    “它产生这种效用的根本……指的是山川的‘记忆’吗?”一袭白衣的少女问道。

    “准确的说,是这个果实所留影的山川的‘记忆’。”帝易在听完一袭白衣的少女叙说的话后,觉得一开始的说法并不是非常准确,进一步解释道。

    “那它产生这种效用的根本是山川的‘记忆’的话,为何会与我们对事与物普遍的共识相同?”一袭白衣的少女在消化了一下帝易的话后,问出了心中的一个疑惑。

    “你错了,不是山川的‘记忆’和你们对事与物普遍的共识相同,而是你们对事与物普遍的共识都来自于山川的‘记忆’。”帝易说完便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因为他也没办法深入浅出地解释。

    毕竟他所获得的也只是对事与物普遍的共识而已,换过来说跟他的『常识』基本是一个性质的东西。

    他之所以能透彻天慧果产生这种效用的根本,仅是思索的本能给予的提示罢了。

    就好比树就是树,要问为什么它是树,那只能说懂得都懂。

    见帝易没有继续交谈下去的意思,一袭白衣的少女只好就此作罢。

    当然,她并不是就不准备深究了,毕竟这个消息太过劲爆,如果一切都是真的话,那天慧果真正的用途或许可以重新定义。

    “对了,你们知道这个沼泽的来历吗?”沉默了一会儿后,在看到瘴气形成的雾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帝易问道。

    听到这个问话,一行人摇了摇头,他们怎么可能知道这个沼泽的来历。

    不过在看到瘴气形成的雾越来越大,四周一片灰茫茫后,一袭白衣的少女想到了一个可能,不是很确定地说道:“我想起了一个山海典籍,或许能解释。”

    在得到帝易继续说的示意后,她整理了下语言:“在西离浩瀚的土地上,古时有一个人族分支,名为泽人,曾聚合与分散成大大小小的泽国。他们以大泽为栖息地,也以沼泽为栖息地,有驭水、淤泥与沼泽瘴气的本领。

    “根据山海典籍的记载,泽人很重视自己的栖息地,他们会在沼泽底构建他们的氏祖祭坛,同时也会利用沼泽瘴气模拟祖氏地大势。

    “我不知道这里是否为泽人的一个栖息地,但这灰色的瘴气和山海典籍中描述的一样,无根自生,凝而不散。”

    “泽国,泽人?”帝易在对事与物普遍的共识中没有收到对此的反馈,便问道,“如果这里曾为泽人的一个栖息地,并在沼泽底构建有所谓的氏祖祭坛,那形成这样的瘴气以及漂浮着的这些个骸骨,代表了什么?”

    “这……可能它们知道吧。”一袭白衣的少女摇头,随后指了指那三具人骨,它们出现在这里肯定不会是偶然。

    关于泽人的文化,对于他们的记载,早已支离破碎在了历史洪流当中。

    纵然是刊印于天下,号称岁月史书的山海典籍,对泽人的记录也不足半页,被视为了已经灭绝的古人族。

    “它们?”帝易闻言转头望向那三具人骨,“你们知道?”

    “嘎巴嘎巴……”

    三具人骨原本一直在旁边充当“风景物”,这个时候听到帝易的话,一个接一个地说了起来。

    “算了,当我没问。”它们一个接一个说着的话在帝易听来非常熟悉,这不是当时他向三具人骨询问之后它们说的话么。

    同一时间,在他说完这句话后,反应了过来,他为何还是听不懂三具人骨的语言?

    这不应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