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杯酒敬狼烟 » 第二章 朝阳东升(二)

第二章 朝阳东升(二)

    三朝老臣马上就要成为四朝元老的李衡在出了皇宫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并吩咐府里下人们等雨停就开始准备几个小菜和两壶酒送到自己的书房后,就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望着窗外的雨。

    李衡是扬州岐城人,家里世代都是武行,李衡的父亲李专更是在大宋开国八将石复手下因战功做过校尉一职。可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觉得国家过分崇武只会重蹈前朝乱世的结果,因此在位期间极为重文轻武,所以在李专卸甲归田之后只是因为校尉之职才在岐城下辖的平阳县谋了个衙门护卫的公职,每月领着五两的俸禄,李衡一直记得童年每到春节万家欢庆的时候自己父母总为无钱置换新的绸缎衣物发愁。所以后来李专下定决心让李衡不能再跟自己一样,送他去了平阳的县城学院读书,以求日后科举高中入仕。但李专不知道的是,自己经常给儿子讲述自己的军旅生涯和战场上的风云人物都在李衡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李衡懂事的从没有跟父亲说过自己对沙场的向往。李衡天资聪慧,很快便在书院中脱颖而出,十七岁时由县城书院院长推荐参加州试,之后更是府试、京试一路轻松高中,最后获得殿试榜眼,在皇学宴上发表政见时更是被宋太祖大为赞赏,被封为户部少廷破格留在了京城。宋太宗盛元七年的时候,胶州屡受南梁的侵扰,加上当时山越与汉族矛盾激烈导致匪患不断,时任地方官员束手无策,宋太宗便准备在京城中挑选一位能力出众的官员到胶州主持大局,可胶州是远离京城的偏远地区,更是发展落后的苦贫之地,自然无人愿意去。正当宋太宗为此苦恼的时候,当时已经是正四品户部侍郎的李衡主动请缨,因为李衡行事得体,办事周到素来就被宋太宗器重,见他主动请缨,大喜过望,应允了李衡要独揽胶州内务和军政的要求当即封李衡为胶州知州兼胶州军督,即刻赴任。李衡到了胶州之后便首先着手整顿内务,将胶州仙缘县一分为二,成立山越县,由山越自己选出德高望重之人担任知县自治,以此安抚山越,同时建立山越与汉族的农商交往,设立山越汉族平等的刑法,很快就平定了山越的匪患问题。之后的李衡又从山越和汉族中精选壮士成立胶州护卫军,不看出生只看战功,在没日没夜的操练两个月后,李衡亲自带着这只护卫军奔赴胶州与南梁交界处。李衡指挥着作战勇猛的护卫军很快取得了三场对南梁军队的大胜,当时的南梁皇帝陈惜朝被迫遣使来宋求和,这件事让之前不显山不露水的李衡在大宋朝堂上名声大造。在胶州为官的三年,李衡将胶州治理的井井有条,胶州的农业商贸都是蒸蒸日上,而南梁也是再不敢来犯。到了盛元十年,户部尚书一职出现空缺,宋太宗当即召李衡回京直接接任,李衡也正式进入了大宋的权利核心队伍,此时的李衡也才刚刚而立之年,是大宋朝成立以来最为年轻的非宗亲正二品。盛元十四年秋,北魏联合西夏,由北魏大将军元和率领二十五万魏夏联军进犯宋朝,不到三月时间先后攻破了梁州和咸阳两座大城,一时间宋朝朝野震动,国内更是人心惶惶,已经担任一年兵部尚书的李衡主动请求作为担任这次支援前线大军的主帅时任太尉的孙时世的副将随军出征。到了前线,魏夏联军已经攻打到离汴京不足千里的河东城,李衡分析了局势后就向孙时世建议说敌军如今接连胜利,士气正盛,正面迎战恐怕胜算不大,而且会伤亡掺重。但元和推进过深,如今秋收即将结束,我军只要利用高城深壑死守至入冬,待敌军粮食不济,士气跌落就是我军反击之时。孙接受了李衡的建议,坚决死守河东,等到了入冬的时候,魏夏联军果然粮草开始不足,又因为大军迟迟未能突破河东导致士气涣散,最终被孙时世找到机会一次突袭打的大败,元和也在乱军中被宋军射杀。宋军此一役斩杀魏夏联军八万,俘虏七万,同时收复了梁州和咸阳。班师回朝后,孙时世向宋太宗表明了李衡在此战中出谋划策屡出奇计,是取得大胜的最大功臣,宋太宗很是开心,当即擢升李衡为中枢台枢密使,而三十四岁的李衡当上这个掌管大宋军队调动的职位,基本意味着李衡将来必定会位居三公之一,是下任太尉的不二人选。果然在盛元二十二年,孙辞官归乡,李衡顺理成章的成为大宋朝的第六位太尉。第二年春,宋太宗忽然病重,西夏皇帝李狄又乘机亲率大军十六万进犯宋朝边境,当时已经代理朝政的赵真便命李衡统率十万大军前往迎敌,两军最后在梁州的岐山对峙。李衡抓住岐山那一年入夏时节大雨连绵数日不停的时机,在深夜率军冒雨袭营一战功成打的李狄狼狈逃回,而后乘着士气高涨率军连下西夏五座城池,李狄最好无奈只好向宋朝割地称臣,李衡方才罢兵回朝。这一仗,真正让李衡的名声开始在整个天下传遍开来。在这一年冬天,宋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后驾崩,赵真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德和,李衡此时已是丞相兼中枢台御台使,一人便掌握着整个宋朝的一半权利。德和十年春,也就是赵真因为光德皇后荒废朝政的第三年,北魏大将军元孝借着会猎的名义在宋魏边境集结了十万军队,然后奇袭了燕州,很快便击溃了宋朝在燕州的守军,又在泰岳城外设伏击溃了太尉武春阳前来支援的大军,武春阳只能一边退守泰岳城一边派人回朝求援,已经做了四年太傅专心指导皇子学业的李衡再次临危受命领军十万前往泰岳。李衡率军赶至离泰岳还有百里之遥的正康时,在夜里率领一万轻骑兵连夜赶路在第二天的黎明前赶到泰岳联手城里武春阳的守军突袭魏军,果然大败魏军。而后李衡带着五万宋军不分昼夜的追了残余魏军数百里,直接让魏国的精锐军队魏武卒死伤殆尽,使得宋朝邻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在之后赵真不理朝政宋朝内忧外患的六年里都无力进犯宋朝。

    李衡半坐半躺的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的大雨,想到如今风雨飘摇的大宋,叹了口气,转头望向身后墙上挂着写着“定军安民”的牌匾,那是赵真在李衡大败李狄班师后亲自出汴京城门迎接李衡,回到皇宫后亲手写下赐予他的。望了一眼后,他起身拿起书桌上的毛笔在纸上缓缓写下“安天下望己身”六个字后又靠在椅子上望着窗外的雨,仿佛想起了那年冒雨夜袭西夏大军的场景。

    等到雨刚停,府里的下人们便将准备好的酒菜和一张四方小桌两张檀木椅子一同带进书房内摆放好后陆续退出了书房。又等了一会,屋外传来了一声“老师,我来了。”李衡听到后赶紧回答:“大殿下请进。”

    等的人到了。

    来的人正是赵德康,进屋后看到连拐杖都没拿准备弯腰行礼的李衡赶紧上前将他扶着,开口说道:“老师,这里就你我二人,就不必拘于礼节了。”

    李衡抬头望向赵德康,似是欣慰地笑了一下,便在赵的搀扶下做到了小桌前的椅子上,赵在对面坐下后拿起酒壶先后为李衡和自己倒了酒,拿起酒杯说:“老师,学生敬你。”

    李衡缓缓端起酒杯,在赵德康喝完后也是一饮而尽。两人就这样吃着小菜,偶尔赵德康敬李衡,很快第一壶酒就要见底了。

    “殿下决定了么?”李衡在喝完第一壶酒的最后一杯后终于开口问道。

    “嗯。”赵德康并未多说什么,只是简单的回应了一声。

    “看来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傅啊。”

    “老师不仅是合格的,更是优秀的太傅。”赵拿起了第二壶酒先给李衡倒满之后又给自己倒了一杯,“将来更会是名垂青史的太傅。”

    “哈哈——”李衡听到这句话忽然大笑起来。

    赵也跟着轻轻一笑,“老师,你觉得小靖会成为一个盛世明君么?”

    “殿下觉得呢?”李衡没有回答反而反问道。

    赵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我觉得会。”赵放下酒杯后笃定的点了点头。

    “老臣觉得也会。”李衡拿起酒壶为赵倒起了酒,在赵一脸诧异的时候风轻云淡的说了句,“因为他有一个比老臣更称职的老师。”

    反应过来的赵双手端起酒杯朝李衡笑着说道:“老师,那以后我不在京城时小靖便拜托老师了。”

    两人又是一饮而尽,吃起了菜,良久无言。

    过了一阵子,李衡放下手中的筷子望向赵,“殿下对这次北魏来犯可有什么打算?”

    听到这句话后赵也放下筷子,望向窗外,“我既然已经决定了,这次北魏的来犯我自然准备亲自前去,也好早日熟悉战场。”

    “哦?殿下似乎对自己应对这次北魏来犯很有把握啊。”

    “哈哈,老师这是在考我么?”赵微微一笑,“那北魏在当年的泰岳一役损失了最为精锐的魏武卒,想来近些年恢复的差不多了,魏恒此次听闻父皇病重,自然想着乘此机会发兵攻我大宋,其目的无非是想试试我大宋虚实和他魏国战力的成色而已,其实并不会有太大动作。”

    李衡听了赵的话后捋了捋胡须后满意的点了点头,“那殿下想好了应对之策了么?”

    “固守。”

    “北魏现在兵锋所指的是乾州,而乾州之后便是我大宋最为繁荣的云津之地,所以此战就算只是北魏的试探,但对如今的大宋来说也是不容有失了。殿下初次出征,真正的战场又是局势瞬息万变的,殿下有信心能保证此次出征万无一失么?”

    李衡的问题让赵一时有些发愣,是啊,自己确实有点把问题想得简单了。自己这个新手对于真正的战争还是过于陌生了,他不敢保证自己真的就能够应付的了接下来可能会面对的各种局势。

    见赵一直在那思索而没有回话,李衡又捋了捋自己的胡须,开口说道:“老臣为殿下推荐一个副将吧。”

    赵惊讶地望向李衡,似乎是没料到李衡会出这句话。不过他随即也明白了李衡的深意,这是老师对自己第一次面对战事有所担忧啊,所以想亲自推荐一位最为适合此次出征的将领为自己保驾护航啊。“学生谢谢老师。”赵充满感激的对李衡说道。

    “老臣可不想到晚年让人家说教出一个刚走上战场吃败仗的皇子啊。”李衡开玩笑地说。

    赵也跟着笑了起来,“那老师推荐何人?”

    “午门中郎将,现任遥州军督的韩付城。说起来他算是老臣在任太尉时的关门弟子了,为人稳重能忍,明辨局势,刘成早年抵御西夏侵扰也多采用他的建议,老臣以为他作为殿下这次出征的副将最为合适。”李衡向赵详细的说道。

    “这人我知道,可他身为遥州军督,更是驻守边关之将,任命调动都要经过太尉允许,不知那刘太尉能不能答应啊。”赵先是点了点头,随后有些担忧的说出了心中疑虑,目光中还有些许狡黠。

    “哈哈,我想我这个老师在刘太尉那里还是有些分量的。”

    “那到时候就多多麻烦老师了。”赵说完拿起酒杯敬了李衡一杯,眼中收起了刚才的狡黠,一脸庄重。

    李衡明白他的意思,只是点了点头,将酒一饮而尽,“殿下准备什么时候宣布?”

    “太医说父皇恐怕熬不过大后天了。”赵回答道,语气中满是悲伤,“我准备明天召赵端进宫。”

    李衡听到赵这样说又想到当年自己征讨西夏大胜归朝时赵真亲自在汴京城门迎接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不想才十八载春秋就已如此,眼神中也是多了分悲伤,叹了口气,“确实,如今朝中大臣大多以他马首是瞻,只要殿下取得了他的同意,殿下的决定想来朝中也不会有所异议了。”

    “老师莫要自谦,以老师历任三公的履历,门生故吏遍布我大宋十三府,在朝中的影响力岂会输给才刚刚做了五年丞相的赵端。”

    “赵端这五年里几乎是事事亲力亲为,无论百姓还是朝臣都对其赞誉有加,再加上其父亲宣德公的名声,朝臣以他马首是瞻也是合情合理的。”李衡喝下了赵刚为他斟的酒,“老臣虽说历任三公,学生也是遍布大宋,但毕竟离开中枢台已久,影响力怕是远不及赵端了。”

    李衡说完放下酒杯,捋起了自己花白的胡子,叹气道:“老臣终究是老了,若是再年轻个五载,定可以陪殿下乾州走他一遭。”

    “老师仍是春秋鼎盛,只是此次我想亲自挂帅,我可不敢让老师这大宋“不败儒帅”做我的副将啊,再者我出征在外,小靖只有托付给老师我才放心。”赵见李衡感慨起来,连忙为其边倒酒边说道。

    “殿下不用宽慰老臣了,老臣自己的状况自己最了解了。”说完李衡端起酒杯朝着赵说道:“老臣就在这里先预祝殿下旗开得胜了。”

    “谢谢老师,学生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