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杯酒敬狼烟 » 第四章 禅让风波(一)

第四章 禅让风波(一)

    赵端坐在石凳上,望着桌子上放的三盘糕点,一盘杏仁糕一盘枣泥酥和一盘梨花酥。赵端盯着那盘梨花酥良久,拿起一块尝了一下,确实比自己平时在家吃的味道要好很多,这应该是江阴的贡品,梨花糕到底还是发明地做的最好。

    “丞相觉得这梨花酥味道可好啊?”这是赵德康已经洗漱完来到烟雨亭,看到赵端正津津有味的吃着梨花酥,都没有注意自己已经到了,便开口说的。

    赵端听到赶紧起身转过去对着已经走到亭外的赵德康行礼,“老臣素来最喜这梨花酥,一时有些忘我,还请大殿下恕罪。”

    “哈哈,我又没有怪罪丞相,只是知道丞相平时就喜爱这梨花酥,所以想问问这江阴的梨花酥是否符合丞相的口味。”赵德康边说边走到赵端的对面坐了下来,随后又有内侍端着托盘跟了过来将上面的两杯茶放在桌子上,“丞相坐吧,若是丞相喜欢,我明日将宫里的梨花酥差人送上些许到你府上。”

    “那老臣就先谢过殿下了。”

    赵德康指了放在赵端面前的茶杯,“这是我平时喜爱的溧阳毛尖,丞相润润口,看看如何。”

    “清淡淳朴,确实好茶。”赵端拿起茶托先用杯盖拨了拨,喝了一口。

    “丞相看来还是位品茶的行家啊,只是一口就说出了此茶的优点。”赵德康说完也拿起茶杯喝了一口,“丞相知道我今日召见所为何事么?”

    赵端点了点头,“昨晚太傅差太尉来告知了老臣。”

    赵德康听了赵端的话也是有点惊讶,看来老师是料定确定自己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那丞相的意见呢?”

    “老臣斗胆想先问殿下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端并没有先回答自己的意见,而是反问了句。

    赵德康望着对面正襟危坐的自父皇荒废朝政后苦心维持朝堂多年的老人,在其有些错愕的眼光中拿起一块梨花酥递了过去,随后又自己拿起吃了一块。吃完后赵德康缓缓开口道:“我猜丞相喜爱这梨花酥其实是喜爱这梨花酥的产地江阴吧。当年宣德公跟随太祖起事,丞相方才五岁,待太祖平定天下,丞相已经弱冠之年,随后丞相才来到汴京居住。天赐八年,丞相科举高中,本可以凭着宣德公的关系留在汴京任职,丞相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去江阴做了吉祥县县丞。等盛元五年,江阴改为临海府首府,已经是扬州知州的丞相在第二年因政绩擢升临海知府,并且前后三次婉拒了太宗想要让丞相到汴京任职的意思,直到父皇自母后仙逝后有些怠慢朝政,丞相方才接受了老师的举荐做了吏部尚书来到汴京。丞相在江阴的这些年,可以说是励精图治事必躬亲,将前朝曾辉煌一时的江阴治理的更胜往日,才有‘江阴富饶甲江南’的说法。”

    赵端听后心里一阵慌张,脸上的表情仿佛有些害怕,额头上甚至冒出了些许冷汗。赵德康看到赵端的样子,微微一笑,喝了口茶继续说道:“丞相也不必太过惊讶,我能猜到这点只是因为我和丞相一样,相对于这天下之主的位置我更向往驰骋疆场,好像丞相相对于位极人臣其实更想造福家乡,这是我们人生各自的目标,不是么?”

    赵端注视了对面这位正风轻云淡品着茶实则内心城府深不可测的大皇子许久,自己确实看不透。“大殿下说的没错,老臣生于江阴长于江阴,父亲自随太祖举事离开江阴后,因为害怕父亲的事情暴露,母亲便四散家产带着兄长和我过起了隐姓埋名的清贫日子,在此期间我看到了江阴百姓过着饥寒交至的生活,但却依旧保持了淳朴善良的民风,周围邻里见母亲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更是自身清苦也会偶尔接济我们,也就是那时我立下了将来若是有机会为官我定要治理好江阴,造福这一方淳朴善良的百姓的目标。”说完的赵端叹了口气,“大殿下的意思老臣明白了,但就像老臣一样,最后也还不是到了汴京么。”

    “那丞相觉得我能做个好皇帝么?”

    “殿下聪慧过人,自然。”

    “只是聪慧就行了么,前朝玄宗皇帝何其聪慧,在位前期使得天下归心,真正做到了历代皇帝追求的海内一统,可是然后呢,史学家们不都是将前朝崩塌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其后期的荒淫无度造成的‘安史之变’。”

    “这......”赵端一时回答不上来,是啊,他心里也承认赵德康的话确实说的没错。

    没等赵端想好,赵德康又开口了,“老师曾对我说过,皇帝既拥有的是天下至尊的权利,但也承担着天下安危百姓安居的责任,历朝历代的昏君无不是只顾享受权利忘却责任,像前朝玄宗皇帝那样的天资过人之辈尚且不能抵挡至尊权利的腐化,我也不敢保证啊。”

    “那殿下觉得七皇子就可以么?”

    “小靖可以,因为他和丞相的家乡江阴的百姓一样,淳朴善良。”赵德康的语气十分坚定,看到赵端的眼神中还有些许疑虑,又补充道:“其实有一部分私因,想必丞相也有听闻,父皇将母后仙逝怪罪在小靖身上,自小靖出生便对其不闻不问,我也是想补偿父皇对小靖的亏欠。”

    以皇帝的位置来弥补亏欠,该说你们兄弟情深还是犹如儿戏,赵端心中腹诽不已,但他听出赵德康已经做了决定而且十分坚决。“殿下既然已经做了决定,今日召见老臣前来询问意见,是想老臣来日支持殿下的决定么?”

    “看来我还是没能说服丞相啊!”赵德康听出了赵端的化外之音。

    “殿下没有必要说服老臣。”说到这来赵端顿了顿,“来日殿下在朝堂上说出此事,老臣也只会一言不发,至于众位大臣的意见,老臣就不得而知了。”

    赵端此言的意思就是他不支持也不反对,其实赵德康原本就没有打算取得他的支持,只要他不反对就好,以他在朝中上下的威望,若是反对此事赵德康也没有把握能够让事情平稳过渡过来,当下心里欣喜起来。

    “老臣还有一事相求。”

    “丞相请讲。”

    “老臣希望此事过后可以告老还乡。”

    赵德康脸上刚才的欣喜瞬间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疑惑不解,也掺杂的少许愠怒,“丞相是觉得我这样做不对,所以一气之下想要罢官回乡么?”

    赵端察觉到赵德康似乎有些怒气,连忙起身行礼回道:“殿下误会老臣了,老臣只是自觉年事已高,精力愈发不足,恐怕不能胜任丞相这关系重大的职位了。方才殿下谈及这梨花酥和江阴,又勾起老臣昔日种种,所以老臣才大胆提出告老还乡,还请殿下恕罪。”

    赵德康听完知道自己怕是有些敏感,误会了赵端,“丞相免礼坐下吧,刚才是我错怪丞相了,只是小靖尚且年幼,朝堂上下还是需要丞相这样德高望重才能兼备的人来主持啊。”

    “可老臣毕竟年过七十,这两年处理政务也是愈发困难。殿下所说之事过后,便是新皇登基,万象俱新,老臣这把老骨头也是时候归乡养老了。”

    赵德康见赵端的心意已决,知道不好再劝了,就转而问道:“那丞相对于下一任人选可有推荐啊?”

    “少丞李仲为人端正,思维敏捷,是继任丞相的首选,只是他资历尚浅,调到汴京不足两年,若是忽然将其升为丞相怕是不能服众。户部尚书袁朗行事大度得体,也颇有声望,只是有些过于谨小慎微,不过其毕竟也是年余六十,待其告老还乡之后李仲想必也是资历足矣。”

    “丞相连这些都想到了啊。”赵德康轻叹了一声,“那我也委托丞相一事,此事过后,我将出征乾州,带我归来之后,丞相就可告老还乡,不知丞相可否应允。”

    “既是殿下委托,自然应允,老臣在此先谢过殿下了。”说完赵端又是起身行了跪拜大礼。赵德康见状赶紧起身将赵端扶了起来。

    “丞相这五年来殚精竭虑为国为民,是我素来就敬佩之人,想来也是时候让你颐养天年了,此事倒是我疏忽了,方才还错怪丞相,是我的不对。”

    “殿下谬赞,老臣惶恐,都是老臣分内之事。殿下若是没有其他事,老臣就先告退了。”

    “没事了,丞相请回吧。”

    赵端又对着赵德康行了一礼后转身走去,心里悬着的石头放下,似乎走起路都轻松不少。

    身后的赵德康看着慢慢远去的赵端,神情复杂。万象俱新,是啊,死气沉沉的大宋也是时候“新”一下了,随即舒了口气向着朝阳宫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