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狰狞的大宋朝 » 第二十七章:朝堂议事

第二十七章:朝堂议事

    “娘,明天真的会有吃的么?”

    女孩儿期盼的看着母亲。

    “会的,会有的.........”

    女子点头道。

    “小妹妹,这个给你吃吧。”

    女子一直安慰着女儿,都没注意到陆俭何时走到了面前。

    她抬起头,只见陆俭面带微笑,正将一只兔腿递过来。

    “谢谢!谢谢!”

    女子只是愣了一会儿,然后急忙道谢,一把抓过兔腿便递给女儿。

    “妞妞快吃.......”

    她像是担心陆俭后悔似的,将兔腿直接递到女儿嘴里。

    那小女孩儿一边本能的吃着,一双眼睛却直直的盯着陆俭,扑闪扑闪的,无比灵动。

    “多谢兄弟!”

    大胡子站起身,满怀感激的对陆俭道。

    陆俭只是笑着点了点头,便转身走回去。

    “你把吃的给那小姑娘了,你吃什么?”

    陆俭走回来,朱冲说道。

    “我也吃了的,饿不着。”陆俭道。

    虽然他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才是道理,可有些事情,他实在做不到完全无视,毕竟他血管里的血并不是冷的。

    见儿子把兔腿给了那小女孩儿,陆淑婉心中对他的做法是赞许的。

    “俭儿.........”

    她叫了儿子一声,准备把手上的兔肉给儿子。

    “娘,我刚才吃了,那是我吃剩下的,我不饿,您吃。”

    见到母亲的动作陆俭就知道她在想什么,急忙摆手。

    “我担心你没吃饱。”陆淑婉道。

    “我吃饱了,真的,娘您别管我,吃您的。”

    陆俭对母亲说道,坚决不要她的食物。

    因为先前陆俭背对着陆淑婉,他吃没吃,陆淑婉并不知道,后来拿兔腿给小女孩儿的时候,又由于对面没火堆,所以陆淑婉也没看清陆俭给小女孩儿的兔腿有多大。

    见儿子执意不要自己的,她以为儿子真的吃过了,没再劝说。

    烤了会儿火,陆俭走到一旁坐下。

    之所以要走到一旁,是因为他肚子饿得咕咕叫,不能让娘听到。

    闻闻手指上烤兔子的味道,他趁着没人嘬了一口。

    “喏!”

    就在陆俭正回味手上烤兔子香味的时候,面前突然伸出来一只手。

    是袁红绣的。

    “你干什么呀?”

    陆俭吓了一跳,差点咬到手指,仔细一看,他才发现袁红绣的手上拿着小半块兔肉。

    “嗨,我说了,我吃饱了,我这肚子正胀着呢.........”

    “我吃不下了,爱要不要,不要我可扔了!”

    袁红绣举着兔肉,冷冰冰的说道。

    她之前离陆俭近,看到陆俭只咬了一口兔腿便将剩下的都送出去,陆俭说他吃饱,她是不信的。

    听到袁红绣的话,陆俭没动静。

    “真不要?那我真扔了?”

    袁红绣说着,正准备扔。

    “哎别别别.......”

    陆俭赶忙阻止。

    “这么好的东西,我肚子胀是胀了点儿,但也还吃得下去,千万别扔........”

    陆俭一边说着,急忙接过兔肉,放到嘴里啃起来。

    见陆俭都饿得舔手指了还逞强,袁红绣觉得有些好笑,刚想嘲讽两句,她的肚子却突然咕咕响了两声。

    声音不大,她赶紧按住。

    看到陆俭吃得香,她下意识的咽了口唾沫,又急忙别过头去。

    “对了,我问你个事儿。”

    一会儿的功夫,陆俭便将手上的东西吃个精光,他忽然说道。

    “什么事儿?”

    袁红绣正要走,闻言又停下来。

    “之前找你的那四个人,到底为什么找你啊?”

    这问题陆俭早就想问了。

    袁红绣眉头一蹙,上下看了陆俭一眼。

    他们相处了两天,如今虽然不至于动不动就恶言相向,但有些事情,她还是不能说。

    “不关你的事儿,别瞎打听。”

    扔下这句话,袁红绣便起身离开。

    又不说。

    陆俭挑了挑眉,微眯着眼睛,看着袁红绣离开的背影,他实在想不通她为何对此事这么讳莫如深。

    陆俭想,不会真干了什么为非作歹的事儿吧?

    .............

    天已完全黑了,汴京皇城,紫宸殿。

    原本早该退朝的文武大臣们,此刻还在殿中激烈的争论着。

    “下邳决口,其原因是由于阳武县黄河决口,从而导致泗水水位上涨,冲垮了下邳的堤坝,这责任怎么能算在下邳官员的头上呢?”

    “阳武县黄河决口,泗水水位虽然上涨,但早有沿途官员上报,此水虽急,却还不足以冲垮下邳堤坝!”

    “可实际情况它已经被冲垮了!”

    “那就是下邳的堤坝有问题!”

    朝堂上,左相曾布和右相邓洵武争得面红耳赤,坐在龙椅上的赵佶眉头深深皱着,感觉脑袋嗡嗡的响。

    “够了!”

    一巴掌拍在御案上,赵佶实在听得不耐烦了,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发火。

    “陛下息怒,臣等该死!”

    见到皇上发火,一众大臣急忙跪下,口称万死。

    狠狠一巴掌,拍得手生疼。

    赵佶看了眼旁边的震山河(醒木),后悔没拿这东西拍。

    “朕叫你们来,是商量对策,不是叫你们来吵架的!”

    看了眼下头跪着的文武百官,赵佶说道。

    “臣等知罪,臣等该死!”

    又是这些话,赵佶觉得最没意思的就是这种话,但他偏偏又挑不出来毛病。

    “行了,都起来吧!”

    他说道。

    “谢皇上!”

    众人纷纷站起身。

    “五月初二,下邳决堤,洪水连淹下邳,睢宁,潼阳,文县四城,上万百姓流离失所,闻此噩耗,朕心甚痛,诸位爱卿觉得,当务之急是该如何?”

    赵佶问道。

    “回皇上,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要让徐州各地未受灾官员组织人手,疏通河道,记录受灾人数,以及被冲毁的房屋田产。

    至于安置难民一事.......因为逃离方向不同,各地可能都有,应让各州县自行妥善安置。”

    邓洵武说道。

    “皇上,老臣觉得,疏通河道,安置难民固然重要,但下邳决堤,绝非偶然,此事应该彻查!”

    曾布提出建议。

    去年才拨了五十万贯到下邳去修筑堤坝,可是这么多钱修起来的堤坝,竟然连今年第一场洪水都没防住,这堤坝的质量之差,显而易见。

    曾布此话,是怀疑有人贪污这笔钱。

    朝堂上的其它官员心里也隐隐有所猜测。

    “那就让徐州知州任仲秋去查。”邓洵武道。

    “不可!”

    一个声音高声叫道,说此话的人乃是谏议大夫陈瓘。

    “下邳乃徐州属地,在任官员共事多年,修筑堤坝之事若真有内情,只怕徐州官员也难逃干系,邓相让徐州知州查办此事,只怕他们官官相护。”

    陈瓘此话,掷地有声,邓洵武眉头当即皱了起来,赵佶微微点头,他很赞同陈瓘的话。

    “那就让京西路转运使蔡卞查办此事吧。”邓洵武道。

    他之所以提蔡卞,一来是徐州本就属京东西路管辖,二来则是蔡卞和他都是新党中人,自从蔡卞被贬出京后,他一个人抗衡曾布,颇有些力不从心,他想借此机会将蔡卞调回来。

    “陛下!”

    副相张商英出列。

    “阳武县黄河决口,大量的泥沙随同洪水一起冲进泗水,洪水向下游流去,但这些泥沙却随着河道淤积,使得河道被抬高。

    今年只四月降了两场雨,洪水就已如此猛烈,臣想若到五月下旬至六月,雨水增加,那时洪水岂不更加骇人?沿途河沙若不清理,只怕徐州都难逃一劫。”

    张商英言辞恳切的说道。

    这话让赵佶悚然一惊,如今只淹了四个小县城就已经让他手忙脚乱,若是徐州再被淹..........

    相比下邳睢宁等地,徐州可有数十万百姓,他不敢想象这个后果。

    “那依张爱卿之意,清理泥沙,疏通河道才是当务之急了?”

    赵佶问道。

    “皇上,此事尽可双管齐下,派一人查办决堤内情,一人治理河道,两不耽误。”曾布说道。

    他既不是新党,也不是旧党,但新党邓洵武和他乃是对头,他听出张商英话中的深意,所以不介意送个顺水人情。

    “那曾爱卿以为谁能担此重任?”

    赵佶问道。

    “这.........”

    曾布没急着说话,而是看向张商英,他只是牵线搭桥,人选一事,还得他们来定。

    “陛下,臣以为工部侍郎杨时或能堪当大任。”

    张商英说道。

    他与杨时都是旧党中人。

    “臣也觉得杨时可以。”

    见张商英说出人选,曾布急忙附和。

    “臣等也觉得杨时能担重任!”

    旧党诸臣纷纷附议。

    见到多数人都点头,赵佶心里有了计较。

    “既然如此,那朕就任命工部侍郎杨时为京西路治水使,负责清理泥沙,疏通河道,修筑堤坝等一切防洪工事。

    原京西路转运使蔡卞负责统计损失,安抚难民,纠察百官,协同杨时治理河道,并查清下邳决堤之缘由,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邓洵武本想将治水查决堤一事安排给蔡卞,没想到却被旧党钻了一个空子,他心中虽然不喜,但知道若是不同意,旧党中人必不会善罢甘休,无奈,他也只得点头。

    “皇上圣明!”

    见文武百官没有意见,赵佶对自己的安排也颇为满意。

    “既然如此,那就即刻命中书舍人起草诏书吧,退朝!”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

    文武百官退朝时,月已上了中天。

    南京应天府,一座巨大的庄园内,一个相貌魁伟,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正在佛前静坐。

    “嗣真到他们身边了么?”

    中年男子开口道。

    他在询问门外站着的人。

    “回主上,到了。”

    一个身材佝偻的老头站在门外,恭敬回答。

    “下邳发了大水,怎么样了?”

    男子又问。

    “嗣真说有惊无险,请主上放心。”

    听到有惊无险四字,男子松了口气,不过一会儿又微微皱起眉头,像是有什么烦心事儿,叹息一声:

    “好端端的,非要去什么徐州........这臭小子,比他娘还能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