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指云问天道 » 第二十二章:上古神兽

第二十二章:上古神兽

    叶天道:“太阳烛照与太阴幽荧在现代活态神话中已经不可再见,人们对此知之甚少,而太阳烛照的少数活跃只有一些古籍善本以及一些青铜器当中的零星记载,至于太阴幽荧的记载更加稀少,只有极少数出土的青铜器上的一些铭文和部分甲骨骨文卜辞的记述,这对于神话学界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大遗憾了。”

    叶天继续说道:“根据太阳烛照是古中国居民的神话传说中的圣兽,其与太阴幽荧的神话是类似于伏羲女娲之类的孪生神话,是人类社会原始宗教性质的产物,同时也极有可能如部分学者所说的是母系氏族往父系氏族过渡阶段的产物,两者存在颇多的相似之处,但实际却又大相径庭,学者当带有审慎的思维展开研究。”

    “从古籍文献中可以看出,关于太阳烛照的起源实际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太阳烛照是盘古开天辟地后混沌所化两仪中的阳与盘古一眼结合而产生的圣兽。”

    而第二种说法则没有盘古的参与,认为太阳烛照是直接由“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阳变化而来的大道的化身。

    但到了秦汉以后,无论何种说法都逐渐销声匿迹了,如今在活态神话中已经不可再见。

    据专家猜测,对太阳神烛照的崇拜是源于当时人民身处频发的自然灾害当中,而急需一个信仰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太阳烛照代表的是天空中最耀眼的星辰,人类光明的来源——太阳,也有说太阳烛照所代表是一切属于阳的一面的事物,而其黑色外形则是对“物极必反”的体现。[3]

    在中国神话学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太阳烛照即山海经烛龙传说在民间的变种神话。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甚至屡遭驳斥。

    也有学者认为烛照的黑色球体形象是中国古代观察到了太阳黑子的佐证,并认为烛照是先民对太阳黑子的神话印象。

    更多的人认为太阳烛照的源起是中国古代先民早期的太阳崇拜结合古创世神话后的自然崇拜。《道枢》:太古洪荒之世,有圣神名烛照,光遍寰宇。

    太阴幽荧

    太阴幽荧是古中国居民的神话传说中的圣兽,在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关于太阴幽荧的起源实际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太阴幽荧是盘古开天辟地后,混沌所化两仪中的阴与盘古一眼结合而产生的圣兽。

    而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太阴幽荧的诞生没有盘古的参与,认为太阴幽荧是直接由“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阴变化而来的大道的化身。这一说法至少是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开始流传的,比盘古神话更为古老,当代学者也普遍认为后者才是太阴幽荧神话的原型。[4]

    但是,自秦汉以后无论哪一种都逐渐销声匿迹了,她与太阳烛照在活态神话中已经不可再见,而太阳烛照的少数的活跃尚有一些古籍善本当中的零星记载和青铜器的铭文,但太阴幽荧的记载却只有极少数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部分甲骨文的记载,同时,因为资料典籍的缺失,对太阴幽荧进行研究的学者寥寥可数,这对于神话学界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大遗憾了。[5]

    据专家猜测,对月神幽荧的崇拜是源于当时人民身处频发的自然灾害当中,而急需一个信仰得到精神上的安慰,这与太阳烛照的源起是一致的。[6]

    太阴幽荧代表的是夜空中最美丽的星辰,人类夜晚的守望者——月亮,有学者认为太阳烛照所代表是一切属于阳的一面的事物,而太阴幽荧则代表着一切属阴的事物。

    其白色圆环的外形不仅与太阳烛照一样是对“物极必反”的体现,更是对《易经》中“至哉坤元,万物资始,乃顺承天”说法的表现。

    天之四灵编辑播报

    天之四灵的最初起源,尚无定论,以文物考查的话,根据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天象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的考证发现,在殷商早期的甲骨文上已有天之四灵这四象的形象产生,而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称。

    史学界公认二十八宿最早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一直以来也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话题。

    青龙

    青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灵兽。属于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颤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7]以五行论,东为青色,故青龙为东方之神,亦称“苍龙”。在民间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

    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龙是汉民族所敬奉的祥瑞,是吉祥雄伟的象征,由于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民俗活动。[8]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象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又有龙性淫的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和猪交时生象。

    白虎

    [在先秦星宿观念中,白虎被视作西方七宿化成的神兽,四灵、四象之一,汉代五行学说兴起,四象合于五行,西方白虎又多了象征五行中金行的意义。而五行又与五常合一,所以毛苌注《诗》曰:“白虎玄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

    周朝时,封建制度正式确立,星宿观念正式成熟,天象得以具体划分。西方白虎有了奎、娄、胃、昂、毕、觜、参这七宿,周天八十度。[9]

    古人认为白虎是一种祥瑞,《援神契》曰:“王者德至鸟兽,则白虎动。”晋《中兴征祥》曰:“王者仁而不害,则白虎见。白虎者,仁兽也。虎而白色,缟身如雪,无杂毛,啸则风兴。昔召公化行陕西之国,白虎应焉。”

    《括地象》曰:“圣王感期而兴,则有白虎晨鸣,雷声于四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白虎的形象相似。

    白虎还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很多以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有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上的白虎像。

    朱雀

    朱雀是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三辅黄图》所谓的“天之四灵”之一。从先秦时代开始它就是代表炎帝与南方七宿的神兽,而到了汉代五行学说开始兴起,它的象征含义又多了丙丁与夏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