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南货店 » 大有小畜(一)

大有小畜(一)

    顾横川接到签合同的电话,确认了时间,趁着晚上清账的空当,跟曹店长提出辞职。曹店长表示很遗憾,但也能理解他,毕竟在超市打工只是过渡,谁都做不到退休的,顾横川已经干了很久,他有这样的预感。

    曹店长从货架上拿了一堆真空包装的零嘴,鸡爪豆干猪蹄香肠之类,开了两罐啤酒,为顾横川庆祝一番,然后结清工资,从仓库翻出招工的广告,郑重其事摆了出去。

    第二天上午,顾横川到大有巷初中签下合同,过程很平静,履行手续而已。邹校长领着他到办公的地点看了看,那是行政楼二楼靠西的一间社团活动室,书架上乱七八糟堆了不少书,满地狼藉,像暴风雨刮过。

    大有巷初中规模不大,场地和人手都有限,没有专门的图书馆,社团活动室兼图书角的功能,添置了一部分图书供学生借阅。泗水中学借他们的场地办学,原初中整体搬迁到新址,社团活动室留下的杂物都不要了。邹校长让顾横川尽快整理一下,旧书当废品卖掉,需要添置哪些设施设备,开张清单给总务处,让他们提前准备起来。

    邹校长又领着顾横川到总务处打个招呼。总务处才开张,暂时只有胡主任一个光杆司令,人胖乎乎的,眼睛眯成一条线,看上去很好说话。顾横川客客气气介绍了自己,向胡主任申领口罩、袖套、笤帚、簸箕、水桶、抹布、垃圾袋、扎绳,胡主任为难地说,眼下没有口罩和袖套,等过两天再给他送去。

    顾横川谢过胡主任,领了笤帚、簸箕、水桶、抹布、垃圾袋、扎绳回到社团活动室,先着手整理图书。

    顾横川原以为初中生看的书没什么价值,稍加清点,居然发现了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繁体竖排,不知是谁买的,盖了大有巷初中的藏书章,没什么人翻过,搬来搬去,放得有点旧。

    他找到了宝贝,归拢在一起,点了点,只有《后汉书》,《三国志》,《魏书》,《北齐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新五代史》,《辽史》,《金史》,《元史》,还不全,有些缺了几册。

    顾横川觉得很开心,把二十四史放在一边,剩下的图书粗粗拣了一遍,留下四五十本,看不上眼的扎成捆堆在门外。

    一上午过得很快,顾横川锁了门,到校外吃一碗淮南牛肉汤,两个烧饼,顺路买了口罩和袖套,回到办公室开始大扫除。

    他手脚很麻利,很快收拾干净,最后打水把桌椅、书架、橱柜、门窗都仔仔细细抹一把,焕然一新。

    期间胡主任过来露了一面,问起堆在门口的旧书怎么处理,顾横川说不要了,胡主任找了个校工过来,搬进三轮车拖走了。

    按邹校长的要求,他这间办公室兼教务和文印的功能,零碎办公用品不去说它,大宗的设施设备包括电脑、网络、打印机、墨盒、一体机、蜡纸、油墨、纸张、试卷袋,全部到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下班前,顾横川写了个申请,言简意赅,附上详细清单,交给邹校长过目。他只提功能和要求,不涉及品牌、型号和价位。

    邹校长签字同意,让他交给胡主任,随口提了一句,眼下IB课程项目还在筹建中,很多流程不规范,以后要建专门的内部微信群,申购审核采办报销,逐级审批,全程留痕。

    顾横川把申请交给胡主任前,拿手机拍了个照。

    胡主任看过清单,觉得小伙子很懂规矩,笑眯眯答应他尽快办,不影响学校工作。

    顾横川带了一本《珍妮姑娘》回家,美/国作家德莱塞的小说,封面被撕了一角,扉页有个签名,大概是学生捐赠的,有一阶段学校很流行这种“图书漂流”。

    吃过晚饭,喂了猫,顾横川在淘宝下单订了个书架。他没有花很多时间货比三家,品牌也没有意义,直接看价格,挑个中档的铁艺书架。

    铁书架没气味。

    就这样,顾横川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每天早上七点,他走路去大有巷上班,每次都走不同的路线,大街小巷转个圈,四处看看。这是以前捡垃圾养成的习惯。他喜欢走路。

    早餐在校门口解决,有一家淮南牛肉汤,一家王氏林记烧饼店,一家绿杨馄饨店,一家曼玲粥店。顾横川喜欢混搭,买了王氏林记的油条烧饼,就淮南牛肉汤,或者就泡泡馄饨,或者就小米粥,各有各的滋味。

    他早饭吃得很多,稀的喝不饱,得有油条烧饼垫垫。

    大有巷初中的旧牌子已经摘了下来,泗水中学国际课程项目的新牌子还没有挂上去,外教还在休假,都没有到位,邹校长手下只有几个上IB课程的年轻人,学历很高,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但没有接触过学校的具体事务。

    招生是当务之急,邹校长召集大家开了个准备会,让顾横川把泗水城中招的流程详细梳理一遍,做了简单的分工,各人负责一块,有什么问题先请教顾横川。年轻人没什么门户之见,很快打成一片,但顾横川却有些格格不入,他年纪虽不大,说话做事却像是邹校长的同辈人。

    会开了很久,邹校长听得很仔细,这几年中招政策一直有微调,有些细节连他都不大清楚。

    顾横川特别强调流程和规范。比如中招前跟家长提前签约,他提醒要两人一组,一人负责解释课程、作息、学籍、考核、毕业、升学,一人负责解释中招、政策、承诺、志愿、录取、收费,什么话能讲,什么话不能讲,讲到什么程度。要留意家长学生,不能带走协议,不能拍照或录音,签字后互加微信,及时跟进,巩固维护,指导学生按要求填报志愿,以免优质生源流失。

    签个约都这么繁琐,大家面面相觑,有点不大理解。顾横川没有解释,也很难向这些新手解释清楚。

    到国外留过学的就是不一样,有位小宋老师提出了疑问,大家纷纷点头。顾横川想了想,避重就轻说:“跟家长签约是学校私下里的行为,违规,但学校为争夺生源,都在做,教育局是不支持,不认可的。如果有人反映到教育局,并拿出签约的证据,我们这个项目将受到批评处理,招生也会受影响。之所以这么繁琐,都是经验之谈,经验的得来往往付出过巨大乃至惨重的代价。痛定思痛,吸取教训,这些看似不必要的细节,恰恰是对我们,对我们这个项目的保护。”

    小宋问:“谁会向教育局反映呢?”

    邹校长觉得差不多了,轻轻咳嗽一声,说:“我们的竞争对手,其他国际学校,争夺生源时什么都会发生,这是一场硬仗。小顾说得很对,这是对我们,对我们这个项目的保护,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意识。”

    散会后,大家三三两两回办公室,小宋特地跑到顾横川的办公室,追问他:“你在泗水中学做招生,真的被人投诉过?”

    顾横川笑笑说:“有人被投诉,不是我们学校。”

    小宋愣了下,对“我们学校”这个说法有点不习惯,她是跟投资方签工作合同的,不认为自己是泗水中学的老师。但她对顾横川很认可,她下意识觉得,照他说的去做,至少不会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