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仙路之三清山 » 第52章 阳明

第52章 阳明

    王守仁告了病假,准备找个地方潜心修道术。因为他发现经世治国的道理多有不对,很多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自己的一腔热血难以抒发。没有人在意你的道理,也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纠正这些,他被陷在麻烦里,不能脱身。当上级准了他休息的假以后,他去了宛委山阳明洞天。

    这是道家有名的洞天福地,本名天帝阳明紫府,有典籍记载这里是真仙会处,黄帝藏书,盘石盖门,封宛委穴。禹至开,得书治水,封禹穴。王守仁在这处洞天结庐而居,然后开始梳理自己前半生,以及以规划自己的未来。

    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一心要学圣贤做事。所以一直对自己要求很高,处处行事都在道德高处,以身作则,觉得事情的本来就是这些道理。从落榜到被排挤,他从来没有气馁过,如今他开始犯愁,大概是这儒家的典籍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啊,许多人一开始是积极努力的生活,最后成了罪人。

    都是读圣贤书出来的人,为什么有的人会变得这么的恶毒,他们犯罪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究竟是谁错了。如何跟这些人进行辩论呢?他开始从道家和佛经里寻求答案。

    年谱记载,先生八月告病归越城,筑室会稽山阳明洞天,静坐行导引术,能先知,后因其簸弄精神,不能成圣,摒去。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是年,先生渐悟二氏之非。

    恭闵带着儿子去兜率天向老君交旨去了,猪八戒被拉来代班。什么跟什么啊?猪八戒很郁闷,幸好自家已经买断了下三层,不然这地方一撤,自己连个安安生生睡觉的地方也没有了。这世间怎么就出现了新的太阳了,皇帝怎么成了月亮了。我怎么不知道,等那接班的家伙回来我得好好问问他们。

    然而,没有多久,詹碧云就回来了。恭闵回天上烧火去了,这个地方以后由他来守着。他和八戒还是干原来的活计,辅助真武管理人间。

    八戒不屑道:“老猪看来缘分还是不够,只能继续躲在这里图清净了。对了,新太阳是谁?”

    詹碧云道:“太上老祖说,新太阳和心有关。起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猪八戒打了个激灵,心道:“这是猴子出世了吗?我没有感应到啊。”于是跟詹碧云告辞,自己竟直去锦屏府呆着去了。

    孙猴子从东海回来,一身金甲金盔的站在花果山水帘洞里。一群的猴子猴孙正在恭喜大王喜得宝贝,花果山大摆宴席,猴子一个个的喝了个东倒西歪。

    孙空醉醺醺的在地府逞威风,什么规矩,什么天命。为什么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十殿阎罗被打的四下里逃窜,地府恶鬼一个个躲起来不敢上前。孙悟空拿着笔正在勾生死簿。一旁的判官战战兢兢的小声说:“爷爷啊,这回天条犯大了。这下子我的工作肯定保不住了。”

    孙悟空大摇大摆的扛着金箍棒四下里走,“都听好了,我那花果山以后不归你们这帮脓包管。谁要是乱管我花果山的闲事,我就一棒子打死。记住,老子以后不归你们管了。”

    孙悟空打个激灵,突然就从梦里醒来。几个喝醉酒后掉在河里淹死的猴子也从水里爬出来了,吓得一群猴子吱哇乱叫,孙悟空知道了,说道:“大家莫慌,刚才老孙梦里去了趟地府,将咱们花果山所有的名单都给他撕了。以后我们就都不归他们管了。”

    一众猴子喜得起身乱拜,孙悟空得意的站在山顶哈哈大笑。

    我们古人多数有改名字立志的行为,王阳明先生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前有周公得了种植高产粮食的谷子,就给儿子起名嘉禾;后来苏轼被迫在东坡开荒,自号东坡先生;现在王守仁在阳明洞知道了自己的未来,就自己给自己改名叫王阳明;未来有个叫陶文浚的家伙听说了王阳明的学问,就给自己改名叫陶行知。

    王守仁为何要改名字,大抵是儒家的仁他自己觉得守不得了,他练道家的导引术,已经修到极高的境界,发现这不是自己的道,这里也不是如今世界圣人的道理,独修是可以活的长久,富贵,但那不是他的目标,这违背他的心愿,他要为众生计。

    一切背离社会大众的追求都似壁里安柱,墙倒屋塌,再坚硬的柱子也没有用。不能顺势而为,所有的行为都像是窑头土胚,看着四四方方,有棱有角,一场大雨就消失了。这一切的一切最后都好比水中捞月,徒劳无功。他要这世界万世流传,如滔滔江水,永不断绝。

    所以他给自己取名阳明,他要管管这世间的不平事,纠正人的错误思想。

    什么是二氏之非,就是佛道都不能满足他的意愿,他要带领儒学走出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年,他路过虎跑寺,在虎跑寺有一个得道高僧,据说为了参禅已经三年不曾开口说话。王阳明听说以后,决定拜访一下这个高僧,见面之后,王阳明直接说了一句“你这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位高僧一听这句话,立刻惊起与王阳明打招呼。

    僧人:“还请客官教我。”

    王阳明:“你是哪里人?离家多久了?”

    僧人:“广东人,已经十余年了。”

    王阳明:“家中可还有亲人?”

    僧人:“家中尚有一个老母,已经八十多岁了。”

    王阳明:“想念你的母亲吗?”

    僧人:“怎么能不想念呢!”

    王阳明:“思念父母乃是人的天性,为何要压制这种天性呢?”

    第二天,这位三年不曾言语的高僧便还俗回家了。伺候母亲去了。有人说这是阳明先生厉害之处。其实人都有七情,如果你知道一个人困在何处,其实所有的因果都像是一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我觉得这位高僧是自己想尽孝,被阳明先生察觉了,就照着大师愿意听的话去说,大师也顺水推舟,成就了一桩美谈。

    正是:

    都是米养父母生,父母养儿防老终。

    为解心间无端苦,一心拜求青灯经。

    双亲皆老须照看,难舍佛祖下山行。

    恰有先生来相助,一语言的心中明。

    所以,现代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可以通过行为猜到你的想法,顺水推舟,让你觉得他很神奇。其实许多时候答案都是自己告诉别人的。你觉得没有说,你的眉梢眼角都会出卖你的想法,只是你不知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