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陆炳:最强锦衣卫他飞升了 » 第038章 大明亡不亡国的,与我何干

第038章 大明亡不亡国的,与我何干

    北镇抚司。

    已经擢升为镇抚使的左千秋,正带着鲁珲与林文沛看一幅舆图,同样晋升的的谭青也在这里。

    鲁珲笑道:“老谭,听说皇上要重整三大营,特调你去张罗这件事,如此建功立业的机会,你不请兄弟们喝上一杯?”

    “你好意思让我请酒?看看你们一个两个的,升职速度堪比闪电,俺老谭骑着千里马都追不上。”

    鲁珲升了千户。

    林文沛回绝了吏部侍郎的调任,执意要在北镇抚司当一名官方的讼师,实则是给陆炳当幕僚。

    “行行,我请我请,咱也不出门,就让便宜坊的送一桌席面过来,再加几只焖炉烤鸭,管叫谭兄吃得尽兴尽意。”

    “便宜坊?俺怎么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这家店位于菜市口,永乐年间就开了,小门小户的没几个人知道,不过我可以保证你吃了他家的鸭子,就再也吃不下别家的。”

    “那俺今晚有口福了。”

    两人越说越兴奋。

    左千秋咳嗽一声:“正事要紧,陆大人让我们研究安南的舆图,朝廷应该要对安南用兵了。”

    林文沛已经看了一阵子,先提出自己的意见:“左大人与谭大人都是军伍出身,老夫一介文人,着实看不出该如何用兵。不过安南紧邻广西,那边气候炎热,蚊虫凶猛,再加上山多林密,极易染上瘴气瘟疫。”

    “文沛兄的意思是?”

    “老夫提议大军出发之前,先让太医院与药膳司准备一批防蚊防瘟的药物出来,除此之外,尽量用南方的兵丁,或者直接调用两广之兵。”

    “嗯,打仗到底还是兵部的事情,也不知道陆大人让我们研究这个做甚么。”

    几人正在议论,黄锦来了。

    不知是因为熟悉了,还是学着陆炳不分尊卑,左千秋见到黄锦,也只是微微颔首:“黄公公来了,可是有旨要宣?”

    “陆大人呢?”

    “陆大人在后院。”

    黄锦瞥了一眼,舆图上画着南方几省以及西洋的线线条条,知道是谭青带来的军用舆图,并没有多说什么。

    鲁珲站起身来:“卑职去请陆大人。”

    “无须,咱家自己去。”

    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陆炳向来不出小院。

    又是几个时辰的修炼。

    道眼自与嘉靖的龙气产生反应之后,再无其它动静,这让陆炳有些郁闷,也让他对“天道”所说的话产生了怀疑。

    他陆炳可不甘心做一只孙猴子,绝不会替唐僧去取什么经,传什么法。

    历经千难万险,最后被封个狗屁的斗战胜佛,等于是被如来招安了。

    他要当一名自由自在的仙人,脱离这个痛苦、污浊、混乱的人间。

    正在此时,黄锦的声音响起:“文孚。”

    “有事?”

    陆炳直接问道。

    黄锦叹了口气:“文孚,咱家想求你办件事。”

    “什么事?”

    “找个理由,把夏太后杀了吧,实在找不到理由,暗杀也成。”

    “夏家已经连根拔起,她一个深宫内的妇人翻不出风浪,何必脏了我的手。”

    “文孚,你是不知道啊,万岁爷眼看就要栽在这个女人身上!”

    黄锦把昨夜乾清宫发生的乱伦说了一遍,说到最后,已是怒不可遏。

    谁知陆炳听完并无反应。

    “文孚,这可真真是只狐狸精,咱家听万岁爷的意思,还要纳了她,到时候不仅满朝文武唾骂,史书上也要狠狠记下一笔万岁爷的丑事。”

    “食色,性也。历朝历代的皇帝比他荒唐的多了去,何必大惊小怪。”

    听到陆炳若无其事的话语,黄锦惊得目瞪口呆:“文孚,皇帝的荒唐会影响大明的基业,先帝正因豹房之乐,才导致龙体有恙,落水后一病不起,若是万岁爷效仿,大明会亡国啊!”

    “大明亡不亡国的,与我何干。”

    “你在说什么?”

    陆炳挥挥手,下了逐客令:“夏氏若真是狐狸精,陆某一定将她除去,若是普通妇人,你们内宫收拾她更为容易。”

    陆炳的态度让黄锦大为寒心:“文孚,你真的变了。”

    “我送你出去。”

    送走黄锦,陆炳来到左千秋几人的面前,凝望着舆图上的安南。

    宣德帝朱瞻基在明朝的诸多皇帝中,可算文治武功,但安南战败却是他抹不去的污点,因为战败,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藩属国。

    他却不知道,失去安南实则等于失去大明的海事主动权。

    见陆炳迟迟不语,左千秋问道:“陆大人,朝廷对安南究竟是何打算?”

    “听说毛伯温办完顺天府与五城兵马司的贿赂案后,就调入了兵部,正在筹措粮草,朝廷这次真的要出兵安南了吧?”

    鲁珲也插嘴问道。

    陆炳没有回答他们两人的话,却对谭青说道:“你在重组三大营?”

    “是。”

    “在老兵里面挑选一万名精兵,我要扩充锦衣卫。”

    陆炳眼中闪耀着凌厉的光芒,既然惩治贪官,还田于民,这些还不足以打开道眼,不如试试靖平四海,拓展边疆。

    接下来的数日,嘉靖并未像黄锦担忧的那般宣召夏太后,更没有纳她为妃的圣旨出来。

    反倒是礼部尚书夏言上了一道折子,奏请皇帝于中元节亲祭皇陵。

    祭陵,于明朝的皇帝而言,是件大事。

    太祖葬于应天府,永乐之后的帝后皆葬于京师的天寿山。

    祭陵又分大祀与小祀。

    大祀为冬至和正旦,小祀为清明、中元、孟冬和每月朔望。

    按祖制,大祀需要皇帝躬祭,小祀往往遣太子、亲王、官员代祭。

    无论皇帝躬祭还是皇亲代祭,都有大批的官员跟随,如礼部、太常寺和钦天监,另外还有负责监察的都察院,负责护卫的锦衣卫。

    收到夏言奏折之后,嘉靖便驳了回去。

    一是劳师动众,花费不少钱财,二是中元本是小祀,天气又热,嘉靖实在不想跑一趟天寿山。

    没想到夏言又上了第二道折子,嘉靖无奈,将他召进宫中详加询问。

    不知夏言用了什么方法,嘉靖竟然同意了中元节躬祭。

    已经立秋,离中元节没几天了。

    北镇抚司也收到了圣旨,嘉靖钦点陆炳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