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寡人周天子但在战国时代 » 006 革新礼制 选才之变

006 革新礼制 选才之变

    大殿,群臣肃穆。

    姬延坐于王位,手中拿着玉石做成的笏板。

    而朝堂之下的大臣,根据身份和地位,拿着不同材质制成的笏板。

    笏板,周朝特色,上朝时候,可以当做记事板,上面记录一些需要奏请的事情。

    这也和小时候看到港台古装片有些像。

    身后并没有站立抬着蒲扇的宫女,而是被抬着一柄玉石做成的斧铖官员所替代。

    斧铖,属于王者之器,也是军队、指挥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收回目光,脑海中的新奇很快被陌生所替代。

    穿越而来,并没有继承前者的记忆,看着朝堂中的一众官员,除了在路上见到的太师和太保之外,尽是陌生面孔。

    幸亏穿越之前乃是历史爱好者,对周朝官职等方面颇有考究,不然非漏马脚不可。

    战国时代上朝不像唐宋元明那般,文官一排,武官一排,也没有宰相或一品大臣等职,官员的职位很混乱。

    太史、太保和太傅乃是周王朝身份最高的三公。

    其中朝堂上最右侧站立着抬着象牙笏板的是太师和太保,其统辖诸侯百官以奉侍周王,享有崇高的地位,军政一把抓。两人身后跟着太宰﹑太宗﹑太士等卿事寮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和参谋部,掌管着政治、军事、刑法等等,是周王朝官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左侧领衔的是太傅,不过其位置暂时空缺,后面有太史﹑太祝﹑太卜三人,其中太史乃文官之首,学家、宗教家。既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领袖。其地位仅次于主管卿事寮的太师、太保。

    不过,随着地盘的缩小,官员的数量也减少了不少。

    从一名现代设计院总经理,穿越为古代王朝的天子,多少有些不适应。

    但群臣并没有给姬延适应的时间,在周天子还未到达大殿时,他们小声议论,脸上虽然不敢表现,但内心多是带着不耐烦。

    王朝卯时上朝,现在都快午时了,上的哪门子朝?

    况且,在成周时候也没见周天子有上朝的习惯,如今迁都后,他们都没有安置好族人,怎么就召集上朝了。

    不过,一众大臣的不满还是被太保太史等众臣压制住了,王室迁都,肯定有紧急之事嘱托,不然不会这么着急的上朝。

    因此,在姬延进入朝堂之后,众人的目光,都看向了他。

    朝堂肃穆安静。

    在众人的目光中,姬延出声问道:“何为礼制?”

    “啊???”

    周天子的话,让众人摸不清头脑。

    “大王,您匆忙召集我们过来,就为探究礼制?”

    太师面露不解。

    在大周谈论礼制,就相当于问如何呼吸、如何喝水一样荒谬和怪异。

    而且,礼制内容繁多,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完的。

    在众人不解的眼神中,姬延自问自答:“我大周礼制乃先祖武王之弟,公旦所创……今已有七百余载!”

    武王伐商之后,为了突显周朝替代商朝的合理性,也为了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他的弟弟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的思想完全摆脱了商朝野蛮祭祀,让文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姬延的话,引得众人频频点头,可他的下一句话,却是让让众人大惊。

    “从礼制的出现到沿用已经七百多年了,太老了,也太旧了,如果不进行革新,是不适应我周朝如今的发展!”

    礼制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灭商建周的时候,代表先进文明的礼制已经不适用于春秋战国时代了。

    “我召集大家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革新礼制,摆脱旧礼禁锢!”

    姬延说完这话,眸光轻轻的扫视了神情错愕的众人一眼。

    “大王万万不可,礼制乃立国之本,也是先王所著,怎可改变?”

    “我大周历代天子都遵循礼制,到大王这可不能违背祖训啊~!”

    …………

    一众朝臣此时由惊讶转变为惊恐,有姬姓大臣此时也变为愤怒,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

    对他们的惊讶与反对,姬延早有准备。

    不改变礼制,就无法改变他们的固有思想。

    不改变固有思想,就让他们会抗拒先进的经验。

    “武王灭商后夜不能寐,其因上天授命武王灭商,却没有告之治理周朝办法,武王之弟公旦,为求治理之法,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受天命创礼制,使我大周七百年不断绝!”

    “大王,礼制乃我周朝强盛之根,礼制也是天地之序也,改变礼制,违背天地之序!”

    满头白发的太师语气激动,不惜提出天命来制止姬延。

    改礼制,就是要了他的命。

    “靠礼制使我王朝强盛的话,寡人为何会被秦将所迫,迁都王城。为何众诸侯国麾下军队百万,百姓富足,而我王幾之地百姓面有饥色,衣不蔽体。为何寡人不能号令天下?”

    “我大周礼制是天地之序,为何逾越礼制和改变礼制的诸侯六国非但没遭受天谴,而愈发强大?”

    姬延的话一出,原本激动的太师呆住了,众大臣也安静了许多。

    “太师你说礼制是受天命所创立,为何我大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沿袭七百年礼制,国力却越来越弱?难道我大周不受天命眷顾吗?”

    太师嘴巴微张,瞳孔微震:“不,老夫不是此意!”

    姬延嘴角露出不屑,太师为了不准革新礼制,特意给自己带高帽子。

    带高帽谁不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看你还有何话要说。

    太师闭口后,姬延朝朝堂众臣问道:“先祖创立礼制的本意是什么?”

    “大王,礼制创立之初,本就是先王为了摆脱商朝的野蛮治民之术,实现王朝的发展,社稷的安定,造福百姓,利于后代。”

    太保百里威出声说道。

    前者说完,众人皆是点头。

    “好,既然礼制是为了安定社稷,造福百姓,利于后代的话,那我王朝现在兵甲不足,王幾之地被诸侯国侵占,百姓饥寒交迫,是不是代表着以前的礼制,不符合现在的情形了!”

    “若有反对,诸位畅所欲言,寡人擅长以理服人!”

    面对周天子再次提问,一众大臣交头接耳,他们总觉得改变礼制不合礼数,想要反对,却不知道如何反对。

    毕竟,周天子说的话很有道理。

    “还请大王明示,革新礼制,如何就能提升国力了?”

    身为太保的百里威时刻关注其他诸侯国,对大周的弱小心急如焚,却又找不到提升国力的办法。

    他不明白大王如何革新礼制来提升国力。

    姬延出声问道:“太保,寡人问你,礼制《礼运》中《王制》是如何选士大夫以下贤能的?”

    “间亦擢其人而用之!”

    太保高声回话,意思是根据其才能来安排职务。

    “那士大夫之上呢?”

    姬延眸光咄咄看向太保百里威。

    这!!!

    太保面色一僵。

    “说!”

    姬延声音提高。

    “礼制规定,士大夫以上官职,都是奖励给在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功臣,官职皆是世袭,!”

    太保尴尬回话。

    礼制中,士大夫以上层级讲究亲疏有别,官职是私人财产,属于世袭,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世卿世禄制”。

    儿子继承老爸的职位。做不做官和自己有没有能力没有关系,主要看“命”。

    一代传一代,让大周朝演变成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朝堂。

    血缘关系垄断了普通民众上升进入社会高层的途径,王幾之地的人才纷纷投奔其他诸侯国,导致周王室无人可用,国力渐衰。

    姬延大声道:“卫鞅(商鞅)多么有才能,帮助秦国变法,一举让秦成为诸侯国之首。”

    “他能在诸侯秦国官至相国,而在我大周,若有人赏识,最多只能成为乡里的能人,被礼制禁锢,根本不能成为士大夫,更不要说三公了!”

    “这,就是旧的选才礼制,影响了寡人招贤纳士!”

    这个时代,能人辈出,孟子、庄子、荀子、鬼谷子、扁鹊、苏秦、张仪、白起、赵奢、赵括、廉颇、屈原吕不韦、韩非子,随便一人,都能让大周国力上升。

    但偏偏就是这么多人才,没有一人被大周发掘利用。

    姬延,要改变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