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朕终究变成了你的样子 » 第四十七章大周朝政时局

第四十七章大周朝政时局

    本章借鉴了不少资料,如果这其中有段句相似度较高,留言评论让作者进行修改。

    大周一统天下之后,太祖总结了群雄割据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大周中枢权力由三公行使: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

    三公之的丞相居百官之首,掌佐天子,助理万机。丞相一方面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手握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另一方面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储,赏功,罚罪等事,皆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此时的丞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权的过大,为接接下来的武帝削弱相权,重用“尚书”留下伏笔。大司马,为武将最高职,职掌军事;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负责转呈公卿奏事,监察、举劾官吏等事务。是三公中地位最低的。

    三公之下设九卿,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九卿的职权分别为:

    太常:掌皇室宗庙礼仪:光禄勋:职掌宫殿门户宿卫,兼侍从皇帝左右,宫中宿卫、侍从、传达诸官如大夫、郎官、谒者等皆属之;卫尉:帝的禁卫司令,掌皇帝所居未央宫禁卫,主管宫门屯驻卫士,专司昼夜巡警和检查出入者之门籍;太仆:掌奥马及全国军政马匹供应;廷尉: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大鸿胪:掌少数民族君长、诸侯王、列侯的迎送、接待、安排朝会、封授、袭爵及夺爵削土之典礼;宗正:掌皇室宗亲事务;大司农:掌全国粮草、赋税;少府:掌天下山海地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职掌帝室财政。

    三公是大周朝政务官,九卿则为事务官、行政官。三公商议朝中政令,九卿则负责贯彻实施。从九卿的具体职能来看,九卿多负责皇室私家事务,并非完全的国家公务机构,这充分体现大周的家族性。三公九卿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本职事务。处理过的政务汇报给丞相,丞相请皇帝裁决。

    大周中期开始,相权逐渐膨胀,皇帝不得不开始对其加以限制和削弱。直到武帝时期,武帝通过由心腹近臣组成“中朝”来分割相权。将大周的权利中心从外朝转移到内朝,逐渐架空了相权,导致曾经起着“助理万机”作用的丞相,此时几乎成为了陪衬。不仅如此,汉武帝时期开始重视任用原本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尚书”,处理重要政务,尚书曹随之崛起。

    到了大周中后期,丞相的职位已被“三公”取代。丞相改为大司徒,大司徒加上大司马和史大夫合称“三公”,这就是“三公并相”制度。

    然而,在大周后期,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崛起于武帝时期的尚书曹,至此时已具有重要地位和权力。它成功夺取了三公的权利成为实际的宰相部门,三公几乎成为虚设。虽置三公,事归“中朝”,朝廷机构中设尚书台,总揽行政权柄,丞相(大司徒)一职变成徒有其各的空街。然而尚书权重职卑,更方便皇帝将权力更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欧,这些改动为大周的发展埋下隐患——为大周末期外戚、宦官扩展势力,干预朝政提供了条件。

    大周末期,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初始于灵帝时期。灵帝十岁即位,因为灵帝登基时年纪过小,他自己无法处理国家大事,所以国政往往掌握在太后手中,而太后当权又往往依赖于外戚,从而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

    当皇帝长大成人后,自然想亲政收权,而这必然形成与外戚之间的利益冲突。然而皇帝因幼长深宫,势单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帮助皇帝取得大权,又会居功自傲,进而专权擅政。

    外戚乱政,宦官当权,轮流进行。这导致灵帝之后的大周皇帝都是幼年登基,最大的和帝也不过十五岁,最小的殇帝登基时不过百日。外戚和宦官当权之后都忽悠皇帝,让其沉迷于游乐之中。

    大周宦官势力较为猖獗的时期是和帝消灭外戚黄梁集团之后。宦官专权擅政,排除异己,并制造一次次党锢事件,不仅败坏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外戚专权多是凭借充任侍中,以至大将军录尚书事等内朝官职而得逞的。侍中有权审察尚书秦事,能够和尚书一样秉持朝政。当然,根本上还在于在临朝的太后,而外戚以皇帝的外家操纵皇权。

    大周末期时,宫廷内官全部由宦官充任,“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宦成了皇帝身边唯一依赖的对象。出入禁中的中常侍,“掌侍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顾问应对给事”,黄门侍郎则“掌待从左右,关通中外”,而小黄门又是掌“受尚书事”。这样,宦官便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操纵或干预尚书政务。由于承担此等职务的宦官,较之尚书更处于宫廷内层,更接近皇帝,且便于接近临朝的母后,加以皇帝又往往依靠他们消除外戚势力,因此,他们更能控制皇权。

    皇帝成年懂事,不甘外戚胁持,为了把大权夺回到自己手中。就结纳在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新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可是,皇帝死后,宦官身份卑贱不能辅政,立新皇帝后,接着又有新的外戚上台。这种围绕皇权的争夺而出现的外戚、宦官的起伏交替专政,便成为大周末期政权的一个特点。

    而今大周正处于外戚当权时期,窦太后的哥哥窦大将军把持朝政,他将已经废除了的大将军一职重新拿出,并将其从并列三公之位提升至三公之上。

    简而言之大周末年,皇帝幼年即位,皇权被外戚掌握,皇帝成年之后将皇权抢回来,由于自身一直生长皇城之内,没有可用之人,重用陪伴在身边的太监,太监借机专权,皇权被太监掌握。

    大周末年皇权一直这样反反复复的被抢,一直没有具体的归属,从而引发朝中动乱,导致大周这些年民不聊生。

    特别是上一任大太监放纵同族在徐州烧杀抢掠,导致徐州民不聊上,人口在那十几年之间直接减少一半。与之相邻的扬州有周家等世族庇护,其内百姓受到的摧残较少,但是豫州就比较惨,其内百姓也被张家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