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山水别院情理史 » 第四节

第四节

    哥哥处在一个很特殊的位置上。

    首先,他毫无疑问是“自己人”——甚至,在我看来,妈妈对于哥哥的感情比对我只会更深厚。非独生子女中小的那个,天生就有这样的觉悟,知道在自己出生之前,爸爸妈妈的宠爱是完全给了哥哥姐姐的,而自己需得使出浑身解数,才能把这宠爱抢一些过来。

    因为这一点,妈妈绝对不会去嚼关于哥哥的舌根——因为那就相当于揭她自己的短。(这里指的是我们的青少年时代,等到哥哥成了家,有了自己的生活并且逐渐抛弃他从父母那里习得的生活方式,妈妈就开始把哥哥嫂嫂的鸡零狗碎也拿出来念叨了。)

    然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除了自己,剩下的都是别人——别人多多少少总有与己不同的地方,对于疏远的人可以置之不理,但越是对亲近的人越必须在欣羡与鄙夷之间做出选择(我活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才知道这世界“只有不同,没有优劣”的道理,但世界上多得是不知道这一点的人)。

    因为妈妈是孤身一人离开她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到此地的,而爸爸以及爸爸的亲戚朋友们对她来说都远不如自己生出来的孩子亲近——在我出生之前,哥哥承受了许多年如此这般密集的爱。待到我出生后,哥哥也到了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难免趁着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时,去探索自己的新大陆。根据我的揣测,在这个情况下,妈妈多多少少积蓄了些不满,而这些都在她日后关于哥哥“不关心家人(我想,主要是指她自己)”的申诉中展露无遗。

    总而言之,等到我长到足以听取妈妈的“点滴播报”的年龄,妈妈对于哥哥的情感已经是复杂的了。这种复杂使得她,虽不至于说哥哥有多坏多坏(“不关心家人”之类的指责其实无关痛痒),但也不至于把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但还是忍不住实事求是地、以云淡风轻的语气夸赞自己的儿子)。

    以上,是我所分析的,躺在这病床上百无聊赖地回忆过往的时候,许多事情之间原本若隐若现的钓鱼线,就好像被谁滴上了红墨水似的染上了颜色,从一点向外逐渐变得清晰了。原先,我很不愿意,用这种思考其他人的方式来考虑我自己的亲人,而如今,我知道了,亲人也好不是亲人也好,大家都是人,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分别。

    关于哥哥,妈妈的评论总是摇摆不定。她有时夸他,因为他在学业上、体育运动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真的表现不凡。但她也批评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等等,总之是那种很虚妄的、主观的结论——从本质上来说,实际是一种要求得到尊重和重视的呐喊。

    以前,作为小孩子的我总是很疑惑不解,妈妈到底是喜欢哥哥呢?还是不喜欢哥哥呢?现如今,我终于看明白了。妈妈对哥哥的喜欢,恐怕是她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别人(很遗憾,包括我,包括爸爸)都赶不上的。因为特别特别喜欢,才有了失落感,才有了近似诽谤的指责。

    之所以花了这么多文字讲述妈妈对哥哥的复杂的喜爱之情,也是为了解释我那时对哥哥的复杂的崇拜之情的由来。

    虽然妈妈表面上说了那么多不赞赏哥哥的话,但是作为小孩子的我也许是天生敏感的——很自然地捕捉到了妈妈试图藏匿的、对哥哥的喜爱。

    如果你是孩子,如果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大人(对那时的我来说,毫无疑问是妈妈)对另一个人总是抱着这种喜爱却不说出来的态度,那么你是很难拒绝崇拜那个人的——对我来说,那个人就是我哥哥。

    再往后,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那个人,你看不出来他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有任何不好的地方,你甚至觉得这个人好酷、好帅、好有个性,你好想成为他,而不是老老实实地待在你自己的这具备受拘束的皮囊里,那么你更加很难拒绝崇拜那个人的——对我来说,那个人就是我哥哥。

    即便和我后来见到的那么多学生相比,那时的我哥哥也是十分优秀的——他个子很高、长相帅气俊朗、性格活泼开朗、成绩名列前茅、运动能力突出——总之是那种人见人爱的阳光男孩。很多年后,我倒是有一瞬间恍惚在我那可爱的侄子的身上见到了年轻时的哥哥的影子,不过,这是后话了。

    我总感觉有一张这样的照片,大约已经是个初中生了的哥哥抱着我。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有这么一张照片,可是奇怪呢,我回到父母家里住之后把家里到处都找了一遍,愣是没有找到。究竟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张照片呢?难道是我的错觉么?可是那时爸爸已经不在了,而妈妈的神志也不大清醒了,而我跟哥哥也不怎么说话了——就算说起话来,突然问起这样的一张照片的存在,对于早就已经是成年人了的我们来说,尴尬的情绪总是不可避免的。也因此,我一直没有开口。

    我从小就喜欢哥哥。对于哥哥来说,我是后到的小跟班,可是对于我来说,我的世界里一天也不曾没有哥哥过(现在,我已经走到了接近生命尽头的地方,而哥哥,想必仍每天早上去公园打太极拳,他会健康长寿的)。

    我曾经想过站在哥哥的立场上会怎么思考我这个妹妹。我比他小七岁,从来没有和他同时在同一座校园里就读过,七年是一条宽宽的河隔在我们之间,我跨不过去,他也不可能停下来等我。

    他读小学时,我在襁褓中;我读小学了,他已经升了中学;等我终于成了中学生,他又离开家上大学去了——我仿佛总是在追赶他的足迹,可惜永远也追不上。对他来说,我是“陪伴”吗?恐怕很不称职,毕竟连追赶上都做不到。我后来闯了不少祸,几次把自己折腾得半死不活,父母已经年迈了,倒要哥哥来抽空照管我。作为哥哥,从来没从我这里获得过什么“陪伴”,麻烦倒是有不少。如此想来,觉得很对不起他。但我也不是自己要求要出生的,还是要问爸爸,当时为什么仿佛“鬼迷心窍”般地想要一个女儿。但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埋怨谁也没有用。

    我想,大约所有的弟弟妹妹都喜欢他们的哥哥姐姐。而且,大约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会教育他们的大孩子要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儿,“罩着”他们别让别人欺负了。就是这种自小至大的语言的“灌输”,形成了把手足捆绑在一起的羁绊,但也只有这些了。

    站在哥哥的角度来说,我的到来肯定为他带来了不少麻烦,使他不得不出让了许多自己喜爱的东西(“你大些,要让着弟弟妹妹”——我想,大约所有有不止一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也都会这样跟自己的大孩子说)。哥哥是否真的喜欢我呢?如果是在以前,我会相当有自信地认为答案理所当然是肯定的。但是,我已经活了这么多年,已经把许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里的盲目的成分看清了。

    哥哥是否喜欢我,我告诉自己,这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是否喜欢哥哥,而对哥哥的感情又怎样影响着我呢?

    关于哥哥,我已经写了这么多字了,写了妈妈对哥哥的复杂感情,也写了兄妹之间顺理成章的亲密,接下来,我终于要面对我自己的、对哥哥的特殊感情了。

    一开始,哥哥就只是哥哥,是家里的另一个小孩,是我可以当做标杆的存在。我想,我应该从哥哥那里学会了很多东西,也因此他成了我的榜样、我的模范。

    后来,哥哥成了我的向往。这大抵表现在哥哥可以外出跟他的同学朋友们玩耍,而我——在他不愿意带上我的时候——就只好和保姆待在一起,或者听妈妈唠叨。如果再长大一点,就能像哥哥一样到处玩耍了——大抵是这样一种羡慕的心情。在这个阶段,我想我是发自肺腑地喜欢着哥哥的,一定像我后来看到的许多小孩子一样,抱着他们喜欢的人的手脚不放。喜欢这种情感,是相互的,所以很容易培养,我想这时的哥哥对于有一个这么喜欢自己的小妹妹,应该也是喜欢的吧。

    再后来,哥哥的光芒终于为我所理解了。我知道了他的优秀、他的帅气、他的才华,而他满脑袋有趣的故事也使得他变得更加吸引我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哥哥的伙伴里面女孩子的比例变多了,比我大好几岁的女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哥哥周围,而我的哥哥总是笑容可掬、谈笑风生。

    作为哥哥的妹妹,我受到过很多热情的招待(作为爸爸妈妈的女儿,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大姐姐们似乎总在不遗余力地讨好我。当然,讨好这种定位,不是当时的我所能体会出来的,而是来自于妈妈那些不无鄙夷的讲述里。有一个十分优秀的儿子,大概是所有女人的梦想,但是,它同时也是噩梦的开端——因为你总要亲眼看着蜜蜂和蝴蝶围着鲜花打转,而你自己很难一点儿不高兴的心情也没有。

    但是对于那时已经初具怀疑能力的我来说,包括妈妈时不时的冷嘲热讽,这一切都成了哥哥的加分项。以前,仅仅因为哥哥是哥哥,就喜欢他。现在,我则为哥哥是我哥哥而感到自豪,他的受人欢迎也映射到了我的身上,仿佛我也是受人欢迎的。(实际上,我实在没有因为哥哥的关系在自己的学校生活里沾光,七年的年龄差距把许多本可以有的影响冲淡了。实话实说,比起作为哥哥的妹妹,我倒是作为妈妈的女儿更为人所知。但这些,是我冷静下来回想时才承认的。当时身在局中的我,就好像“我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哥哥”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一样自鸣得意着。)

    青少年时代的我大概是那种很令人讨厌的小女孩,眼光总是往高处看,瞧不起同龄人,却对比自己大好几岁的那群人和他们之中所流行的东西趋之若鹜。我一定也曾经用接近妈妈的那种充满鄙夷的语气对我的同学朋友们的行为作出点评,以一副小大人的样子——这样的小女孩,就算是我自己,也不能说可爱啊!

    哥哥的长相是俊朗帅气的,我的长相呢?我年轻那会儿,也自命不凡。略长大些了之后,认识清楚了自己的长相并非出类拔萃的现实,于是开始花大价钱折腾自己,在化妆、服装等方面美其名曰“自我投资”——如今,我总算知道了,“自我投资”才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呢!

    总之,那时的我在自己的同龄人里面是不怎么受欢迎的,但在哥哥的同学朋友之间却享受着他的光环——人总是在哪里待着舒服就喜欢待在哪里,所以我总是尽己所能地黏着哥哥,一到假期就成了他的名副其实的、甩不掉的小尾巴。

    我的爸爸妈妈,在我的狂热地喜欢哥哥这方面,没有觉察到任何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有两个孩子,只要不打架就很好了,如果还相亲相爱,那简直就是上天的恩德。谁能想到在这种喜爱之中已经种下了我的宁愿和年长者相处的处世观呢?

    女人写起东西来,总是难免要谈感情。亲情我已经谈了好多了,该说爱情了。我是这样长大的,喜欢和比我年长的人待在一起,这种偏好无疑也影响着我的爱情道路的走向。一个人,发生在他一生中的许多事情,都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当我回顾自己的人生时,越来越相信这一点了。

    我虽然,现在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但也曾经有过春心萌动的少女时代。那个时候,在哥哥的好友中,有一个我最喜欢的男孩子(男孩子!)。他(我竟然想不起来他的名字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另一个我哥哥(如果他们组成一个组合出道的话,大约会很受欢迎——后来从事了艺术教育事业的我时常这样想),但是他的性格要更腼腆一点。他的脸比我哥哥的少了一些棱角,使得他看起来没有哥哥那个成熟和严肃,但是他笑起来有酒窝,使他比我哥哥还要平易近人。每次来我家玩耍,他总能从口袋里掏出糖果来给我——小学语文老师可是很看重孩子的牙齿健康的,所以即使身处富裕家庭的我也不是总能有糖果吃的,为此糖果当然是深受喜爱的。

    我的懵懂的喜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喜欢,也许我喜欢的其实只是给我糖果的人也说不定呢?换成别人,即使不是个高大帅气的小哥哥,我可能也会一样的喜欢。但是喜欢的原因是一回事,喜欢了又是另一回事。喜欢这种情绪,似乎自己有生命力可以生长似的,一旦诞生了,就能自己活下去。少女的喜欢十分懵懂,裹着羞涩,但可以明确的一点在于,我喜欢见到他,非常期待他来找哥哥玩耍,有时没有如愿以偿地看到他,总是很失望。

    但是突然地不知道为什么他不再来了。就算我直接问哥哥他为什么不来了,哥哥也不回答——出于某种哥哥不愿意提起的原因,他们闹翻了。实际上,仅有一次地在外面碰到他,当我喊他的时候,他没有理我,这就使得我的委屈和骄傲,把我自己原本不多的喜欢也渐渐扑灭了。

    闹翻的原因,在后来的我看来,是因为一个女孩子。原本很和蔼可亲的小哥哥,因为一个女孩子,变得冷若冰霜了,糖果也没有了,甚至都不理人了。大约就是从那件事情开始,我觉得女孩子和女人多多少少也是一种坏东西的存在。

    他不再来了之后没多久,前面已经说过的那件使我哥哥在我心目中“走下神坛”的早恋发生了——我还不知道那女孩就是使他(那个男孩)变了的那个——她看上去明明那么普通啊,要说“柔情似水”什么的,嚣张跋扈惯了的我根本理解不了。总之,因为这段与我无关的三角恋,我越来越讨厌女孩了,顺带着也不怎么喜欢使她们变得讨厌了的男孩子们(隐隐约约的,包括那个男孩和我哥哥)。

    现如今回想起这一切,觉得其实一切都是小事,小儿女家的“过家家”罢了。可是那个时候,天塌了的感觉是如此强烈。甚至也有过吧,躲在自己的被窝里委屈地抹眼泪,心里的憋闷好像要把胸口撑破了似的。回首想想,这些看似无用的、小题大做的情绪,就是那个时候的我啊。在人还小的时候,他的格局和眼界天然就是小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嘲笑他呢?那对于他来说,真的就是天塌了的感觉啊。

    说来可笑,在价值观世界观养成的阶段,你对于别人要往你的脑袋里放什么以及自己会做出怎样的反应,竟然如此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