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山水别院情理史 » 第十七节 独居的几年

第十七节 独居的几年

    我还没到四十岁,就拥有了自由——有自己的房子,有足够的存款,有不讨厌的事业可忙活,收入也还行。称我为“毋老师”时,对方多多少少带着尊敬的心情——这种自我暗示也使我自我感觉良好。妈妈在我39岁那年去世了,距离失去爸爸才3年,我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但换个角度来看,我没有(需要我付出的)爱人,没有孩子,也没有父母要赡养——所谓的上无老,下无小不过如此——是真正的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妈妈尚在病床上弥留之时,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她对我的不放心,反反复复地叫哥哥嫂嫂——如果他们在她跟前的话,实际上他们还算经常来看她——一定要照顾好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流下深情与眷恋的泪水。

    老实说,对于妈妈的去世我并没有感到多难过。在那三年里,我每天跟她在一起,我知道她不快乐。

    她把毕生的心血全用在了儿女与学生的身上,可是到头来,她却只能接受她的努力付出是没有回报的这样的现实。她曾经,为了她的教育事业,花费了太多的精力,而剩下的不多的精力又几乎全用在了一双儿女身上。她几乎连自己都忘记了,更何况是她的方方面面都不需要她操心的能干的丈夫。她退休之后的几年里,他们两个一起相互扶持,一起做蠢事,一起穿戴整齐坐在摄像头前和儿女视频,时不时斗斗嘴,偶尔闹闹小脾气。可是,等到她的丈夫走了,这屋子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了,空虚才真的替代了她以往赖以生存的空气。她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如此苍白。

    她几乎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那些坐到一起只是相互攀比子孙后代为此甚至不惜“打肿脸充胖子”的老太太们她是直觉上不喜欢的,虽然她们总热情地对她“老师”长“老师”短。她还发现自己没有一点儿谈得上深深投入其中的兴趣爱好,国画也好,书法也好,她沉不下心来。她总觉得自己还有什么应该做、必须做,实际上却被她完全抛诸脑后的事情,可是,她怎么都想不起来。她为此长久地思考,在外人看来只是精神不济地发呆。

    就连医生,也避开她对着她的儿女窃窃私语,倒好像说出真相会伤了她的自尊心。她收到了一条漂亮的项链作为礼物,但是她把那金灿灿的链子翻过来,却发现了背后刻着的她的名字、住址、甚至还有女儿的电话。她为这发现气得几乎掉下眼泪来,可是,就连眼泪也不是想流就能流下来的。

    女儿不在家的那些白天她在做什么呢?坐在窗户前面抱着被子发呆?她有时还想看书,看着看着觉得口渴,走到厨房去找水喝。哎,我在这儿干什么呢?空着手又回到了窗前的椅子上,书看到哪里也是找不到了。她有时候突然说一句话,临说完了才发现她对话的对象,她的老头子,已经不再了,她又干涩着眼睛无声地“哭”一会儿。她就这样过掉一天的大多数时间,等到晚上女儿终于回来了,她兴高采烈地迎上去,张罗晚饭,可是啊,电饭锅里,怎么光有米没有水呢?

    她还想回自己的老家去看看,她真的去了,由女儿陪着。可是啊,她所熟悉的一切都不见了。她站在一无所知的街头,找不到任何她记忆中的成分。就连那些费劲力气联系上的亲戚,怎么也似乎并不比街上的陌生人更让她感到亲切呢?她害怕了,躺在陌生的床上,抱着她的女儿。女儿小时候,她们也这样抱在一起睡觉,可是她们的位置如今彻底反过来了。

    第二天,她死活要回家,回自己的家。计划的行程一概抛下不管了,她们转身离去,故乡的一切美好的记忆在她们的身后坍塌了。

    对于她来说离开也好,省得在这里唉声叹气。大约人的一生终于只能以悲剧收尾,毕竟我们所有人都是要死的。要想不要悲剧,只能不把死当作悲剧。然而,仔细想想,为什么死就非得是个悲剧呢?

    对于不久之后,甚至可以说是近在咫尺的,我自己的那个必然到来的结局,我也并没有想要回避的想法。甚至就在此时此刻,如果就此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大脑死去——似乎也没有什么一定不能接受的地方。唯一的遗憾是眼前正在写的东西没有写完,不过我一生中没有做完的事情何止这么一件呢?

    我这一生,有许多后悔的事情,也有值得自豪的事情。前者,比如与表姐的不愉快,以及与其他表兄弟姐妹的不亲密。后者,比如放弃钢琴而改学舞蹈,并且将舞蹈作为事业坚持了一辈子。

    虽然有自夸的嫌疑,但我想说说眼下束缚着我的这病,和我与它还算优雅的相处。这周旋已接近二十年时间,我与想要夺走我性命的东西的共舞。

    我是学舞蹈的人(这是已经说过无数遍的事情了,但此刻又不得不再提),对于自己的身体总是要比一般人更在意些,况且我是一个没那么忙的人,有时间也有精力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大约是因为这两点,在症状尚不明显的早期我就发现了它,隐约知道是它,去做了检查,果然是它,倒像是我早就知道的事情。

    比起这个病的其他许多患者,我已经幸运太多了。因为发现得早,所以在治疗方案上有较多的选择,也不至于一下子就变得不像女人。

    那时楚红姐姐已经六十出头了,与前夫也顺利地复婚了,而且她的婆婆也去世了,两个孩子也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已经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一家之主的楚红姐姐,在那段时间频繁地来看我,为我安排医院,寻找好的医生。

    那时我就想,当时安静地离开果然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没有撕破脸皮,所以还能相互扶持、相濡以沫(虽然实质说来,离开之后尽是楚红姐姐在“扶”我,“濡”我)。当我平静地躺在床上,尽可能地表现出一副安之若素的样子,仿佛我自己一点儿也不害怕似的,当我看着楚红姐姐皱纹之间难以掩藏的焦急之时,我竟然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觉得即便就此死去也不枉此生了。

    然而,我终究没有就此死去。前面已经说过的,我的病发现得早,据医生侃侃而谈,这种病的早期治愈率高达90%,尤其是癌细胞完全还没有扩散的情况下做手术,简直一击必中。

    第一次手术之后康复得很好,我们都以为我也是那90%里面的一员,满心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有几个晚上,楚红姐姐留在我家里过夜。她的手依旧温暖柔软,只是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岁月的痕迹,和我的身体一样历经沧桑的感觉。她用手轻轻抚摸着我的伤口,虽然已经尽可能缩小、淡化它了,但它毫无疑问仍在那里。我问她我是否已经不美了,她摇摇头,吻上我,只关心我是否会疼。

    从那时起,大约是受到了有可能生离死别这样的事实的启示,楚红姐姐开始鼓励我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否仍有遗憾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眼下正在写的这份像“自传”一样的东西,也是交给楚红姐姐的一份答卷。

    那之后,在教学的间隙(作为小镇上的一个独立办学的舞蹈老师,空闲时间真的不少),我开始拜访以前的亲戚和朋友。

    刚回来小镇住的那几年,就经常跟着妈妈一起去哥哥家做客。虽然我不喜欢听嫂子的唠唠叨叨,但对小侄子确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侄子的表情、神态甚至姿势,有太多像年轻时的哥哥的地方。作为中学生,是阳光帅气的存在,这一点也像以前的哥哥——是嫂子的得意之处,一旦自夸起来,就没完没了。

    病中哥哥嫂嫂自然也来看望过我,他们是我在这世上最后的至亲了。但实际上,照料我的大抵还是楚红姐姐与她为我安排的护理人员。哥哥与楚红姐姐(据我所知)仅打过一次照面,估计他心知肚明,不过既然他什么都没说,那我也就什么都不挑明了。

    身体康复之后增加了与亲戚之间的走动,是因为楚红姐姐的劝说,其实也是因为我自己确有这样的需要。一旦身体开始不济,孤独感总是伴随着吃力的感觉产生。换成别的老太太,抱怨几句丈夫与孩子,也便过去了。然而我没有可以抱怨的对象,只好自己忍着。就算见到了较之人海中的其他人应该与我更亲密的所谓的“亲戚们”,硬生生地参观着他们的生活,名为孤独的那种感觉,也并非就此烟消云散了。

    我是带着这样的矛盾的感觉在走亲访友的,想必大家都觉得我是因为经历了生死之事,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冷漠,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当他们用悲悯的眼神望着我,有些甚至不敢与我有直接的眼神接触的时候,我觉得可怜的是他们而不是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看起来光鲜也好,看起来寒碜也好,都是自己的活法,都是自己的自由,旁人是不应该置喙的。

    除了亲戚,也见了一些朋友。这其中,走得最近的就是张东梓。这固然是一种令我欣慰的关系,但也是一件充满遗憾的事情,好在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我仍记得与他再遇那天发生的事情。

    我坐在小饭店里,我经常坐的座位上吃饭。一个人吃饭是一种颇神圣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有着许多空闲时间,可以细心咀嚼每一口食物的人来说。小镇上的饭店是很多的,但是好吃的确实不算多。这家小店算得上是其中的一家,老板娘与我也熟络,每次都“毋老师”长“毋老师”短的,热情得不行。这么说来,她家的女儿还曾经是我的学生呢。

    那天,我仍旧坐在玻璃门后面的座位上,一边细嚼慢咽着吃饭,一边眼神并不聚焦地看着外面马路上过来过去的行人与车辆。当然并没有在注意看什么,大抵处于一种放空状态。

    玻璃门那边,一个路过的男人重重地打了个喷嚏。过了一会儿,另一个走过那里的男人也打了个喷嚏。再往后,又有一对母子经过,妈妈一手撑着阳伞一手牵着背着小书包走得蹦蹦跳跳的孩子。在相同的位置,妈妈打了喷嚏而小孩没有。我的好奇心逐渐燃烧起来了。

    就在这时,一个矮胖男人出现在那里,毫无疑问的打了个地动山摇的喷嚏。然后,他一扭头看见了玻璃门这边的我。据后来张东梓说,他一眼就认出了我,因为我“几乎和以前一模一样,一点儿都没变。”但是,我得承认,我确实没能一下子就认出他来,我那时可能吓了一跳,怀着不该偷看别人的愧疚心理,以为自己惹上麻烦了。毕竟,那么大的一张脸一边敲着玻璃一边凑近,一开一合的嘴就像鱼缸里的金鱼们,谁不害怕呢?

    张东梓见到我,显然十分激动,但我花了好几分钟时间才想起来他——他比小时候更加圆润了,整个儿就是《飞屋环游记》[1]里老爷爷稍微年轻时的样子。他很快原谅了我的健忘,热情地问了我许多问题,在那家店里耽搁了好多时间才恋恋不舍地走了。

    老板娘比我还激动来着,据她说张东梓也是她店里的常客,怎么以前就没遇到呢?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有时候,就算住在同一栋楼里,也可能一次照面都打不上的。掌管着这一切的那种东西,大约就是所谓的缘分吧。

    有了这样的再遇,往后的往来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楚红姐姐不在的时候,张东梓俨然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实际上,楚红姐姐不在的时间是很多的,她的年龄也大了,也有了孙儿孙女,自己的感情已经被挤到了不甚重要的角落,该是渐渐落上灰尘的时候了。

    和张东梓说了许多话,也坦白了我的取向问题——不知道为什么会说这些,大约人天生就不怎么能够保守秘密。张东梓也对我说了许多话,他的婚姻、他的家庭、他的责任之类的,从这个男人身上明显地看得到许多男人共有的悲情——在责任面前,自己的梦想是微不足道的。结了婚当了爸爸的男人,慢慢就成了药渣子——跟体型什么的没有关系,是从一种更深刻的意义上而言的。

    我完全知道张东梓喜欢我,小的时候也许不知道,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就什么都明白了。现在我们都到了中年奔老年的路上,有许多话自然也是无需说出口就心知肚明的。我也明白,自己在他面前,多多少少有点仗着他喜欢我这样的心理。人是这样的,知道某人喜欢自己这件事情本身就使得这个某人成为了与旁人不同的存在。实际上,我有时候想,我们真正喜欢的只有自己,因为某人也喜欢我,于是觉得“英雄所见略同”,觉得某人“真有眼光”,不自觉地就把某人拉入了“我”的同好会。

    不过扪心自问,我也敢说自己从未做过伤害张东梓的事情,不但没有试图破坏过他的家庭,还总是劝他放宽心来着。我知道张太太的愤怒,但这对我来说确实是莫须有的罪名。“我还从来没给哪个男人当过情妇呢!”——有一次我这样跟张东梓打趣。他是个不小的家族企业的继承人,生意做得比我爸的靠谱,工人也多,像他这样的存在,即便真的有一两个情妇,也不足为奇。然而,据我了解,他是没有的,他自始至终都是个甘于奉献的好丈夫、好爸爸。

    喜欢和张东梓待在一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喜欢我,另一方面,我喜欢他老家的小院子来着。种满花草的小院让我想到很多年前的那个叫芬芳的有点神经质的小姐姐(虽然在我的生活里所占据的份额不多,但她确实是那种能让我特别轻松地与之相处的存在。前几年她还来看过我,后来联系也渐渐少了,想必像她那样温柔的人,应该能过得极幸福吧),但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

    我不懂园艺,也没多大兴趣去搞懂它们,我连我自己都不敢说照顾得很好,更不要提把花花草草们养得好好的了。况且,我经常外出,总不能把它们不管不问地丢在家里。

    但我很喜欢待在那小院里,它确实能让我安心,有时甚至情不自禁跳起舞来。为此,张东梓给了我那里的钥匙,让我可以随时自由进出。在旁人看来,那儿恐怕成了他“与情妇幽会”的地方。

    开始走亲访友也好,再遇张东梓并邂逅了他的小院也好,都是在第一次手术之后几年里发生的事情。那时,确实以为自己已经没有大碍了。

    手术的时候,毫无疑问从身上割掉了一些东西,但是,总感觉精神深处的什么也一并被拿走了。空虚的感觉一开始还算明显,尤其是夜深人静独自失眠的时候。但是愈往后,较之空虚更多的则是轻快,是腾出了许多空间的轻松自在。当我把这种奇妙的感觉讲给张东梓听的时候,他打着趣说:“因为我是个胖子嘛,不空一点实在挤不进来。”

    快乐的日子并不长久,我没能成为那90%的患者中的一员,在第一次手术的五年之后,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提醒我,那东西又回来了。

    再往后,是一次又一次地拉锯战。

    就像一场拔河比赛,这头是医生、护士、还有我最爱的楚红姐姐、哥哥嫂嫂们,那头是那东西。那东西想让我离开,我虽然也觉得离开似乎也无妨,但终究也觉得留下来似乎更没有过错。

    我是个好病人,乖乖听医生的话,尽一切地努力配合治疗。至于心态方面,第二次手术时我已比之前成熟了许多,觉得赢也好输也好都没有关系——世界上并不存在需要我也只有我能往前拖动的马车。

    没想到第二次手术还是顺利地匪夷所思,虽然身体是不如以前了,但大抵还是个可以只靠自己的双脚双腿站立行走的人类,没有退化,甚是欣慰。

    往后舞蹈教室进入了一种停滞的状态,学生也都带着悲悯的表情离开了,有些还抹了眼泪。舞蹈教室开在自家的房子里(我那从事建筑行业的爸爸,确实囤了几套小房子来着),没有租金之类的约束,所以一直就那样放着。我想寻一个别的舞蹈老师来接管这一切,终究没找到——小镇到底还是太小了。退而求其次,想找个画画也好、唱歌也好总之是学业以外的项目的培训班来接手,一样找不到合适的。然后一天一天的,就这样过去了。

    再往后又活了这么多年,实在是我自己也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况且,我还只有自己一个人,不在医院的时候都独自生活,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这样想来,又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在拼命想把我打倒的那东西之前没有认输,在日日夜夜的孤独面前也泰然自然。

    来看望的人也是不少的,毕竟曾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重塑亲友关系来着。况且,还曾经做过许多年小镇上唯一的舞蹈老师——在做老师这份事业上,我虽然是半道出家,却因为愿意与学生深谈而收获了比我妈妈更多的学生的爱戴,这也是我没料到的。在楚红姐姐去世前,最想看到的自然是她——每次见面合影一张,记录着我们一同变老的过程。现在拿出来看,回想见面时的场景,仍觉得温暖。

    再往后,喜欢见到的是我的侄子,大抵总是在听他说话。即便我躺在病床上,外面的世界也还是经由此渠道为我所知。他也说自己的事情,感情方面的,工作方面的,零零碎碎,几乎倾囊相授。

    至于张东梓,自然也是常往来的,但我不许他来医院看我——原因我也说不清楚,总觉得自己在医院时格外憔悴。我终究是个女人,爱的是女人也好,渐渐不那么女人了也好,对喜欢自己的人,总想保持尽可能美的印象。

    [1]2009年上映的美国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