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猛太子爷 » 第二十七章 权衡之术

第二十七章 权衡之术

    朱标见父亲赞同自己的想法,已经很是高兴。

    他虽然还想进一步推动书院转向后世的教育体系,但也清楚眼下只能慢慢谋图。且不说他刚刚就看出宋濂对加入骑射和算学颇有不满。

    就算宋濂和老朱能够一力支持他的想法。很多学科在目前这个阶段也根本没有系统性的内容可供学习。若他贸然的将后世中小学所学的各科通识内容拿出来讲,少不得要被当成妖物。

    不过好在现在一切才刚刚起步,书院所纳学子也不过只有数百,正好方便他逐步的实验。待到大明建立,届时他便可以交出一个教学内容和制度都更加完备的书院,让大明的教育有个好的起点。

    想到这里,他也不再在学科上多做些纠缠,只是转头看向宋濂:

    “师傅,您觉得是否可行?”

    宋濂对算学加入本没有什么意见,只是看不上骑射罢了。他还是期待着一个由汉人为主要统治者的大一统王朝建立后,能够再现宋朝一代对儒学、儒生、文臣的推崇。只不过,现下看这对己方势力中地位最为崇高的父子都一力想达成文武并重的局面,他也不好多置喙些什么:

    “大帅和公子所言有理。还有便是书院学规,臣下恐不善于此事,还请大帅让善于治事者共同参与。”

    朱元璋和朱标一听立马明白,宋濂这是希望能多几个文臣共同议事,以防再有些不利于文人的决断出现。

    毕竟应天书院现在虽无官学之名,却有官学之实。若老朱能够夺了天下,应天书院恐怕就会成为正儿八经的国子监。届时现下种种定制,也必然为各地官学所用。

    朱元璋笑了笑,转身背对宋濂:

    “那先生认为,何人适合参与决断呐?”

    宋濂稍微思量一下便拱手而答:

    “书院中有叶琛叶大人可用。”

    朱标心下暗叹,这宋濂还真是鸡贼的很。这叶琛是个更难搞的人物,他一过来别说什么学规了,就连刚刚已经定下的学科添补,也得给驳回去。

    老朱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脚掌轻轻拍着地面,却并未给宋濂答复。

    宋濂一看,知道大帅这是对他所提之人不满意,便也退让一步:

    “但今日既已酿出祸患,臣下认为,自外请些能士一同参与自然更好。”

    老朱等的就是这一句,当即转身接话:

    “那便让叶琛、杨宪、李善长、夏煜四人明日一同参与罢。今日我儿伤重,本帅不忍离去,又不便在此处召众人议事,还请先生海涵。”

    话说到这份儿上,宋濂也只好拱手作别:

    “今日深谢大帅宽宏,臣下这便先退了。”

    待到宋濂走后,朱元璋才重新坐到儿子床边,搀扶着儿子重新躺下:

    “标儿,你可知爹为何不直接请叶琛过来,而是又多叫了几人?”

    朱标侧头看向父亲。他虽然知道叶琛难搞,但并不知道其余四人的具体性情和立场,自然是答不上来的。

    这些日子的桩桩件件已经让他明白,单凭他所了解的那些史料,想要看清眼前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实在是不可能的。

    老朱轻轻摸了摸儿子的脑袋:

    “明日学规一议,有叶琛在必起争议。而杨宪和李善长向来不和。夏煜又文武俱备并无重现宋制之想。届时五人议事,想要统一口径是难上加难。那决断之权自然在爹的手中。”

    朱标稍微思量了一下也回过味来,这是老朱惯常会玩的权衡之术。纵使士人群体内都认为宋制极好,却也各有各的切身利益,只要将水搅浑,自然会有老朱想听的说法出现。

    但还有一件事朱标想不明白,只能看向父亲:

    “只是学规无非是规范书院内学子的言行罢了,爹为何要这般大动干戈呢?”

    老朱闻听此问露出一个夹着森冷之意的笑来:

    “当初这些浙东文人一再建议重修应天书院就是为了积蓄己方势力,好与淮西武将抗衡。但书院重建之后入读的却尽是行伍子弟,他们怎会心甘?之前不过是因为重修书院是以安抚遗孤的名义进行,他们不好将事情做得太难看罢了。这次出了祸事,自然要借此做一做文章。”

    朱标听完解释沉默了片刻。他没有想到现在淮西与浙东两党的争斗就已经有了苗头。

    待到大明立国,应天书院就成了国子监,里面的学子自然也都是官员预备役。这样大的一块肉,是值得这些人抱团来和老朱争一争的。

    所以老朱这才在议事的人里尽可能的掺入沙子。毕竟于上位者而言,下面的人有自己的小心思并不可怕,怕的是这些人都只发出一个声音来。

    朱标想到这里,心下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爹,我倒认为招录些书生进来不是个坏事。”

    朱元璋不由得抬首看向儿子:

    “哦?此话怎讲?”

    朱标笑了笑,目光落在宋濂刚刚站过的地方:

    “爹认为自己于士人间的威望比之师傅如何?于应天乃至其余各州普通百姓中的威望比之师傅或是刘基先生又如何?”

    老朱有些不解,却也还是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于士人之间,我不如宋濂、刘基。于我所统辖诸州的百姓,宋濂、刘基不如我。”

    朱标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

    “宋时名臣文彦博曾对神宗言'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实将这些文人的野心揭得干净。浙东文人的确是想要壮大己方以求天下归一之时把权操政,才建议重建书院。但应天书院现在可以不招文人,将来国子监还可以只准行伍子弟入读吗?倒不如爹主动提出来,在士人之间增些威望,养些听话的未来文臣。”

    老朱皱着眉摇了摇头:

    “标儿,你想的太轻松了些。你以为那些书生因我首肯有了前途,便会感激于我?他们是喂不饱的。今日要读书,明日就要做官,后日就认为士大夫重于百姓。倒不如先捏他们一捏,好叫他们看看是谁给了他们一口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