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猛太子爷 » 第三十一章 各怀鬼胎

第三十一章 各怀鬼胎

    叶琛面色最为暗淡:

    “大帅,您军政事务繁忙,书院又诸事琐碎,怕是不好兼顾。”

    他原本以为宋濂被免之后,自己最有希望出任山长。毕竟李善长、杨宪、夏煜三人本身也都有正职在身,不便随意调换。

    但却没想到朱元璋竟然将山长揽到了自己身上。

    除叶琛、宋濂以外的其他三人此刻也是面面相觑。他们虽然知道自己希望不大,却还是想争取一二。

    老朱自然知道这些人打的什么主意,端起茶杯不急不忙的喝上一口:

    “诸位的担忧本帅是知道的,只不过眼下本帅的确没有合适的人选。这不过是权宜之法罢了。即便是本帅任山长,也只是于祭祀、招录、结业这些事上露个面。至于其余事务,还得让专人负责。还有,昨夜本帅考量之后觉得,书院还是应当招录些士子。但却不适合与现下书院的生员放在一处,不知诸位可有什么想法?”

    这一句话避重就轻的将山长的事情给带了过去。宋濂、叶琛、杨宪和夏煜四人信以为真,只有李善长低着头不知道再想些什么。

    杨宪作为老朱的忠实拥趸第一个站出来回应:

    “现下士子们能有个读书的去处自然是极好的,只是若不放于一处,不知又该如何安排。”

    宋濂和叶琛对招录士子完全没有什么意见。老朱现下所控制的区域内,只有浙东多文人,如果书院对士子广开大门,浙东一党自然获益最多。

    老朱将茶杯放下,目光转向宋濂:

    “本帅认为不若就在应天书院内分化两部。一部为普通士子,曰文通。一部为将校子弟,曰武达。武达一部仍旧交由宋先生,至于文通嘛...李先生可有推荐的人选?”

    李善长此刻已经看明白了这位大帅的想法。其将主管将校子弟的武达一部交给了宋濂,却叫他提一个管理文通一部的人选。这显然是想要将淮西、浙东两党相互钳制的态势蔓延到应天书院之中。

    他稍稍犹疑一下,站了出来:

    “大帅,臣推举刘基刘先生。”

    此话一出,叶琛和杨宪直接侧目看向李善长。李善长低着头权当作没有看见。

    也不怪这两人觉得蹊跷,就连老朱也忍不住稍稍挑眉:

    “哦?为何啊?”

    李善长再一拱手,将姿态放得更低了一些:

    “刘基先生素有贤名,与宋濂宋大人同被列为浙东四贤,其名望、才学都足以担任此要职。”

    老朱轻笑一声,并不做回应,只是用那双幽深的眸子盯得李善长心里发慌。

    李善长此言本来就是以退为进。淮西一党中多为武将,并无可以在士子中可以以名望、才学匹敌宋濂之人。

    若老朱想要自淮西一党中选出个人来,肯定是李善长本人最为合适。但老朱却偏偏点了他来推举,分明是不想将两党之争揭得如此明显。

    可李善长不愿意轻易放过这个机会,只能将刘伯温这个浙东集团的关键人物点出来,并在话里话外提醒老朱,宋濂和刘伯温、叶琛都是浙东一党的人。

    老朱将李善长的算盘看得清楚,却只是在一阵沉默后敛起目光,将问题抛给了其他人:

    “那其余诸位呢?可有人选推荐?”

    一直不怎么答话的宋濂见自己的事情已经盖棺定论,终于舍得开口:

    “臣认为伯温虽然合适,但其事多忙乱,景渊倒是更加合适些。”

    夏煜并不想直接卷入两党斗法当中,在旁眼观鼻鼻观心,甚至还往叶琛背后缩了缩。

    倒是叶琛见宋濂提了自己的名字,往前站了一步准备顺势毛遂自荐。但杨宪却抢在叶琛之前,先行开口:

    “大帅,臣下认为倒是陶安陶大人颇为合适。陶大人素来以博涉经史闻名,又著作等身,实乃佳选。”

    李善长闻言不再说话。陶安并未被卷入淮西和浙东两党之中,又资历甚老,甚至连启用浙东四先生时,朱元璋都是先问过陶安之后才加以任用。最重要的是,他和宋濂一样,属于无心争斗、性情纯良的人。

    杨宪这一人选实在是太过巧妙,不仅提到了老朱心坎上,更是让叶琛等人没有可以挑剔的理由。

    老朱终于得了个自己觉得合适的人选,立即点头应下:

    “嗯,陶先生年事已高,于书院中任职正好免了四下颠簸之苦。那便就这么定下吧。至于叶先生,乃治民之才,屈居书院未免可惜。倒是眼下处州刚复,民生凋敝,正是需要叶先生的时候。”

    这个安排众人都还算满意,也就规规矩矩的讨论起了书院学规。

    叶琛是最为在意取士子一事的,虽然自己被调去处州已成定局,却也先将此事拿出来商议:

    “大帅方才言取录士子,不知当以何法?”

    朱元璋略微思索,只大略的定下一个标准:

    “当考学行端庄,文理优长者以充之。”

    叶琛一语道破关窍:

    “当前正是动荡之时,臣下建议开院考,有意入院者皆以院考名次择优录取。”

    李善长闻言皱眉,立即出声反对:

    “若全部以院考取录,只怕届时尽是江浙士子。岂不是让其余诸州寒心?”

    朱元璋点点头,也是赞同李善长的说法:

    “的确,以院考定之,本帅亦觉不妥。宋先生可有何高见?”

    宋濂应声而答:

    “臣下认为,应于各州县均设入院考,每学岁州贡三人,县贡一人。”

    这个方法显然是对江浙无益的,但提出之人乃是宋濂,叶琛也就只能作罢。

    其余各种繁杂事务,也随着时间流逝一一定下。

    直至日暮之时,朱元璋方才让宋濂先行整理今日所定学规,结束了议事。

    朱元璋不过刚走。叶琛就直接找宋濂,神色显得有些不悦:

    “景濂兄,今日议事你怎可提州县定各录生员呢?”

    宋濂看向叶琛,面上依旧是那一派的平和,眼神中却有坚毅:

    “子曰:‘有教无类’。历元一朝,我汉人文脉几近绝断。如今再为私心,将士子自限于江浙二地,如何能传承孔圣之志?景渊,你乃名士,应为天下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怎可因私废公,因小失大?”

    宋濂一席话说得叶琛也有些臊得慌,只得长叹一口气:

    “景濂兄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