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家族修仙:从学医开始 » 彩蛋章节 《五禽导引法(内息篇)》

彩蛋章节 《五禽导引法(内息篇)》

    注:仅作为科普完善世界观之用

    注:仅作为科普完善世界观之用

    注:仅作为科普完善世界观之用

    一、姿势

    练习五禽导引法(内息篇)有行、立、坐、卧四种形式,其中以坐式为主,其它姿势为辅。

    为了方便,更为有效地促使内息运行不断进步,除坐式以外,还可随时随地采取多法进行。

    1.坐式:坐式有盘腿和垂腿两种姿势,主要按照个人习惯和环境条件,自行选择。

    一般认为盘腿坐过于形式化,且易麻腿。因此,一般采用垂腿(坐椅凳)坐式较为便利。

    (1)盘腿坐式:“双盘式”是把左脚放在右大腿上面,再把右脚搬到左大腿上,两手相合置于小腹前面。

    这个坐法只是为了坐得稳匪不易动摇,但没有相当功夫不易做到。

    “单盘式”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面,手势如前法,这比双盘易于做到。

    “自由盘腿”是将两腿互相交叉而盘坐,是一般人习惯用的坐式。

    以上坐式可按个人习惯采用。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适宜的椅凳上,以坐下来大腿面保持水平为度,小腿垂直,两脚平行着地,两膝间的距离以能放下两拳(拳眼相对)为准。

    两手心向下,自然地放在大腿面上。

    两肩下垂,腰须直,勿用力,不要挺胸驼背、仰面低头。

    下颌略向固收,头顶如悬。

    体态以端正自然为准。

    2.卧式:右侧着床伸下腿屈上腿,右手曲肱将手置于头之前下侧枕上,左手放在左胯上。此式应用为坐功之辅助,或病体衰弱不能坐者采用之。

    3.站式:站式有各种姿势,在这里不一一介绍。兹介绍方便易行一个姿势,以为坐功之辅助功。

    两脚并立,两手覆于丹田(左手掌心覆于丹田,右掌心覆于左手背上)。

    松肩垂肘,含胸拔背,虚心实腹,一切要求同坐式。

    4.行式:行路或散步时,目视前方三五步处,意守鼻尖,神不外驰,依行路的速度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如能长期锻炼此法,对走长路很有帮助,可以久行不倦。

    二、呼吸

    1.口腔:口唇自然闭合,上下齿相对,将舌上卷约成九十度,用舌尖轻轻地抵住上颚。

    唾液分泌得多了,将舌放下慢慢地咽下去。咽津是很有益的,可以帮助消化,滋润脏腑。

    正所谓:“气是添年药,津为续命芝。”

    2.眼睛:闭目内视,练哪一步功就内视哪一部位。

    如第一步注意心窝部,就内视心窝部。

    若坐功时思想很乱,不能控制的时候;就把眼睛睁开,或注意鼻端片刻,把思想打断,闭目再坐。

    此法名叫“慧剑斩乱丝”。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使呼吸不要发出粗糙的声音。保持从容自然,不可闭气使呼吸不畅,这是集中思想的好方法。

    4.呼吸:怎样呼吸是五禽导引法(内息篇)的关键问题。呼吸与内息运行的关系已在以上文中交待清楚。

    在贯通任脉的一、二、三步过程中,一直是注意呼气,使内息下趋丹田。吸气时任其自然,不加注意,自无流弊。

    丹田内息充实后,自然的贯通督脉。

    那时即感到一呼内息入丹田,一吸内息沿督脉入慧府。这是内息的自然活动状态,无须追求。

    外呼吸则绵绵密密,若存若无,呼吸表现得更加自然,这时外呼吸就无须注意了。

    三、注意事项

    在练习过程中,因为身体上发生很多生理上的变化,出现各种触动现象,要泰然处之,不必惊慌失措,也不要执意追求,稍时便会自行消失。

    1.初习五禽导引法(内息篇),因要思想集中,有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为好。但是,不要过分强调这个问题。在练功时,要避免他人干扰。

    调息时,鼻吸鼻呼,注意呼气,吸气任其自然、不可用口呼吸。

    2.注意不要在大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冲动时勉强练习。

    当风、雨、雷响时暂勿练习,恐怕给精神以猛烈刺激,发生不适。

    3.意守丹田是五禽导引法(内息篇)始终保持的一个准则,因为这里是内息汇集之所,是生命的本源之地。

    因此,始终不能离开它。注意心窝部(膻中穴)是集中内息贯通任脉,使内息更有效地集中于丹田。

    当丹田内息充实到一定程度,会自然地顺着经络运行。

    这种运行的力量,是基于丹田力量的大小而决定的。

    勿用意识导引,任其自然,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主观导引是会出偏差的。

    4、练习稍一深入,由于内息的活动,经络的开启,身体各部分就会发生各种触动现象。兹将经常出现的各种现象,分别加以解释,以免徒儿疑虑。

    (1)大:在练五禽导引法(内息篇)的过程中,有时觉得身体很高大,这是因为慧府的保护性抑制力量增强(俗称人静),内息运行通畅,形细血管扩张,身体各部出现充实膨胀的一种感觉。

    (2)小:有时觉得身体很小很小,这主要是内息由外人里,集中丹田出现的一种幻觉。

    (3)轻:有时感觉身体轻的,好似要飞起来似的,这多半是吸气时出现的一种景象。

    因为吸气时内息是向上的,所以在坐功入静时觉得一起一落时(“纳如起飞,吐如落雁”),即便在走路时也存身体很轻的感觉,都是内息充足,随呼吸活动的表现。

    (4)重:坐功时出现身体重如巨石,坚不能拔的现象,是由内息趋下,如凡俗武林中二流高手的千斤坠功夫,都是呼气时内息下沉的一种表现。

    (5)凉:多在后一阶段出现,任督循环,心肾交泰,很自然的时候,在心肾之间出现凉澈心髓,舒适的感受,乃肾阴充足,肾水上潮的表现。

    (6)热:热的感觉出现得最快也最多,在第一步就有心窝部发热,以后丹田发热,腰部热及四肢热,全身热,都是内息旺盛,热能集中的表现。

    (7):痒:皮肤搔痒、头皮奇痒,是必有的一个过程,由于平时经络、孙络欠通,一旦内息运行旺盛通过时,就会出现痒的刺激,遇到头皮奇痒时,切勿抓打拍击,阻碍气机。

    只需轻轻抚摩帮助其通过即可缓解。这种现象持续十余天即可消逝,徒儿切勿疑虑。

    (8)麻:有时觉得身体某部有蚁走感,触电感,局部跳动,都是内息通过经络的表现。

    以上八种现象,称为“八触”。

    按着要求练习,百日左右就可以达到沟通任督脉,就算初步成功了。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各异,进步的速度也不一致。

    一般规律是:青年比老年快,健康人比病人快,女人比男人快。

    徒儿年岁不过十三,定会比为师快上不少。

    四、实操

    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

    1.方法:练功条件准备好;即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舌抵上腭(腭中缝),用耳朵细听自己的呼气,不要发出粗糙的声音,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

    吸气时任其自然,不要加任何意识导引。

    再呼时仍如前法,久久行之,内息即在心窝部集中起来。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

    1.方法:当第一步功夫做到每一呼气即觉心窝部发热时,就可以意息相随。

    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大,慢慢地一步步自然向小腹(气海穴与丹田穴)推进。

    不可操之过急,如果用力过大产生高热也不舒服。

    2.反应:每次呼气都感到有一股热流送入丹田。

    往往小腹泪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的现象增多,这是内息到小腹,肠功能发生改变,驱逐邪气的一种表现。

    3.效果:由于内息已通过胃区,脾胃功能已有改善,内息沉入丹由后,周围脏器如大小肠、膀胱、肾等都逐步的发生生理上的改变。

    一般都感到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现象有程度不同的改善。

    第三步调息凝神守舟田

    1.方法:当第二步练习到丹田有了明显的感觉,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

    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犯“壮火食气”之弊。

    呼吸放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

    “少火生气”正是此意。

    2.反应:基于第二步气沉丹田,小腹发热明显,十数日后小腹内形成气丘,随着功夫的增长,气丘也越来越大,小腹的力量感到充实。

    待有足够的力量,即向下游动,有时阴部作痒,会阴跳动,四肢有时活动发热腰部发热等。以上感觉出现的迟早也可因人而异。

    3.效果: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中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凡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疾患都应有所好转。通过练功不断的给胃肠增加热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强。

    精神充沛,元气充足,肾功能增强,患有阳萎症的即大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

    肾水旺盛,肝得滋荣。因此在这阶段,患有肝瘟、肝毒、肝风、肝郁、胁痛和初期单腹胀或水臌都有明显好转。

    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

    1.方法:意守丹田四十天左右,内息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时,即沿脊柱上行。

    在上行的时候,意识随着上行的力量(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也不要用意识向上导引(勿助)。

    这个上行的快慢是基于丹田的力量如何。若实力尚不足,它就停下来不动。

    待丹田力量再充实,自然继续上行。若急于通关,努力导引,会和丹田力量脱节,这是非常有害的,犹如“揠苗助长”,因此必须任其自然,这时内息的活动情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果上行到“玉枕关”通不过,内视头顶就可以通过了。

    2.反应:在第三步的基础上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命门处感觉内息活跃,即“肾间动气”,自觉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

    这种活动现象是因人而异。有人内息培养充足;一般热力直冲而上,势力很猛,一次通过督脉。

    有的行行住住,数日方可通过。

    有的象水银柱一样,随呼吸上下活动,渐次上行,在督脉未通之前,背部常有向上拔的样子。

    如向后倾可以及时将身体调整一下。头部周围拘紧,有时沉闷不适,这是通督之前必有的现象。

    在五禽导引法(内息篇)的整个过程中,通督脉是一个飞跃,是个关键性的进步——“积气冲关”(即尾间、夹脊、玉枕),也称为“后天返先天”。

    3.效果:督脉通畅后,一呼内息入丹田,一吸内息入脑海,一呼一吸形成任督循环,又称“小周天”。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具体地体会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实际情况。

    精气不断地补益脑髓,大脑皮层的本能力量增强。

    凡由于肾精亏损和内分泌紊乱所引起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月经不调、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气短、性欲减退等神经官能症状,都可以得到改善。

    长期坚持,可望康复。有的人因经络不通,多年不愈的顽症也可霍然而愈,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一般人的表现是精神充沛,身体轻捷,判若两人。

    附周天歌:微撮谷道暗中提,尾闾一转皱夹脊;玉枕难过目视顶,行到天庭稍停息;眼前便是鹄桥路,十二重楼降下迟;华池神水频频咽,直入丹田海底虚。

    第五步元神誉力育生机

    1.方法:原则上还是守丹田。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

    通督以后,各个经脉都相继开通。如头顶百会穴处出现有活动力量,也可意守头顶。可以灵活掌握,所谓“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也就是在练功不同阶段的思想处理方法。

    2.反应:在通督脉的前后数十天内浑身常有似电流窜动,皮肤发麻发痒有似虫蚁爬行。

    屑心鼻骨紧张,环唇麻紧,身体有时温热有时凉爽。

    皮肤随呼吸而动,吸时向里收合向上浮起,呼时向外扩放向下沉降,有时轻浮飘,有时重如泰山,有时无限高大,有时极度缩小,有时身躯自发运动等等,这都是经络畅通,内呼吸旺盛,内息活动的表现。

    但是,这些表现也是因人而异。

    遇到这些触动情况,徒儿莫要担心,既不要追求,也不要惊恐,安心坐下去自然平复。坐到极静的时候,以上各种现象都消失了,鼻息微微,若存若无,而内行的内息越加集中旺盛,灵动活泼,明朗愉悦,非常爽快。在丹田则如水涵珠,在百会则如月华涌现。

    3.效果:根据身体的表现,尤其丹田与头预百会穴互相吸引,实为大脑皮层的本能力量增强,内分泌谐调而旺盛。

    这种力量有形有色,功夫越深,这种力量表现得越明显活泼,它对全身的生理生活机能的调节就更好,内息也就更加充实,不断地补偿和增强身体的代谢机能,可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力量。

    因而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增强了。一般致病因素就可大大减少或避免,原有的沉疴痫疾也可得到改善或痊愈。坚持锻炼,就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人到学识经验比较成熟之年,又具有这样一个活力旺盛的身体,就可以更加愉快地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游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