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南明最后一位太子 » 第385章 学华为,给将士股权

第385章 学华为,给将士股权

    “专款专用?”张煌言吃惊得望着朱慈煊,捻了捻胡须,摇头道:“殿下的想法固然好,但践行只怕不易;且不说这么多钱财,如何保管?就算能保管好,这么多钱财放着,如何让将士们安心?”

    “是担心有人会挪用此款吗?”朱慈煊伸手顶了顶鼻梁,笑着问道。

    “请恕微臣小人之心,”张煌言不好意思点了点头,叹气道:“微臣熟读古今史籍,尚未找到应对之策。”

    “自然有法子的,”朱慈煊面色一拉,恶狠狠道:“小王会设立一个单独的部门专门管理这部分钱财;任何人都不得打这部分钱财的主意,哪怕是皇帝老子也不行。”

    张煌言听了一怔,奇怪得望着朱慈煊,过了好一会儿,才忧虑道:“陛下乃是天子,率土之滨,莫非皇土;倘若天子执意为之,有谁能约束他?”

    “那就让这皇帝下台,”朱慈煊发狠骂道。

    他穿越过来,除了复兴大明,自然还要改造大明;若还是沿着封建帝制的老路,那如何对得起老天爷让自己二世为人?

    张煌言哪能想到这些,神色一片骇然,惊讶得望着朱慈煊。

    朱慈煊伸手扶住他肩膀,呵呵笑道:

    “不瞒先生,小王心中一直有个梦想;梦想建立一个新的大明;一个与太祖时代不一样的大明。在这样的大明里,皇权将被限制,那些有功于社稷的人将被人尊敬,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也无法与他们相媲美。”

    说到这里,顿了顿,凝望着张煌言的双眸,笑道:

    “先生志向高远,可愿意与小王一道努力,去建设这样一个大明。”

    “若真能做到,当真是如圣人所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张煌言脸色庄重,噗通一声跪拜道:“殿下,那是尧舜都未达成的功业呀。微臣如能见到这样的盛世,死而无憾。”

    朱慈煊扶起他,哈哈笑道:

    “先生莫怪,慈煊与先生一见如故,这才坦诚相见。不过,这些事情言之过早。圣人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得先把第一年过好才行。

    詹事府今年的财政收支预算,先生可有眉目?”

    “殿下稍等,”

    张煌言移步坐下,拿了纸张和笔,自信满满笑道:“微臣本就有此打算,心中已有腹稿;适才听了殿下的一番高论,稍稍融合,差不多就是詹事府未来一年的收支预算了。”

    其实古代并没有预算说法,张煌言听朱慈煊口中提及,觉得颇为有理,便接受了对方的说法;至于其中意思,他也明了。

    张煌言编制得很快,半刻钟后,朱慈煊的手中就拿着一份张煌言编制的永历十六年太子詹事府预算表。

    他先关注现金收入事项,詹事府今年的现金收入预计为二百八十万两,主要分为三大块:

    其一日常性营业收入三十万两,是晋王和蜀王专门拨付的将士军饷。以将士军饷十两银子计算,就是三万人的军饷;

    其二债券募资收入预计为五十万两,是通过陈家明向东南亚华商募资的现金收入;由于古代财税实行的是现金收复制度,并非后世的债权责任制度,所以募资也被张煌言视为收入项;

    其三为攻占岘港、顺化府的战利所得,预计为二百万两。

    “先生没有考虑攻破岘港后的关税和商税?”朱慈煊没有发现大的问题,开始确认疑惑事项。

    “启禀殿下,微臣以为即使攻占岘港,今年也未必能顺利收取关税和商税;”

    张煌言斟酌道:“诸国的商人大多狡邪,他们定会见机行事,与殿下讨价还价,除非我军能顺利平定整个安南南部。”

    朱慈煊顶了顶鼻梁,皱眉问道:“先生担心,即使我军攻破岘港和顺化府,依旧不能顺利平定安南南部?”

    “兴许是微臣多虑了,”

    张煌言捻了捻胡须,沉声道:“眼下我们对于安南南部了解甚少,不宜早作论断,听晋王说,张真人在合浦港,他精通安南各地民生,微臣以为不妨听听他的建议。”

    “先生说得在理,此事待见了张真人以后再说;还有家明兄,他在中南半岛行商,也应了解安南的近况,到时候一并咨询一下。”

    朱慈煊也对于快速收服安南没有把握,在他的计划里,至少需要数年时间,等朱成功将广东闽浙的移民陆续送到安南,才有机会彻底达成。

    “反正也不打紧,”

    朱慈煊扫了一下预算支出事项,呵呵笑道:”即使没有收入,光凭晋王和蜀王两位老师的调拨和债券融资,足以应付我军的军饷开支了。”

    整个中护军加上前护军也不足两万人,李定国和刘文秀拨付了三十万白银已经绰绰有余,何况还有五十万债券融资款。

    他再细看张煌言编制的预算表,见预算支出只列出了军饷支出,现金盈余足足有两百五十万,不禁摇头道:“先生并未计提将士们的盈余准备金?”

    张煌言拱手道:“启禀殿下,微臣细想一下,还是觉得,此时计提盈余准备金大为不妥。不如殿下夺回江南,稳定社稷之后再推行此事。”

    朱慈煊笑着问道:“先生定有道理,慈煊洗耳恭听。”

    张煌言回禀道:

    “微臣以为,如今殿下大业初见曙光,眼下最缺的就是银两。不说别的,光说扩充兵马,购买武器,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除此之外,微臣听闻殿下欲与荷兰人注资成立联合贸易公司,那也需要一大笔资金,听说,那可是一笔天文数字!二百万银子虽多,也不过沧海之粟罢了。”

    “先生说得不无道理,”朱慈煊点了点头。

    他自然理解,他现在所处的就是前世创业的初创期,现金流短缺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但与资金短缺相比,人才和团队的凝聚力才是最有价值的。一个强大有凝聚力的团队才能让他的事业走得更远。

    “慈煊有个法子,先生瞧瞧可否行得通,”朱慈煊放慢说话速度,以便张煌言能跟上自己节奏:

    “将计提盈余准备金的钱拿出大部作为投资款投入联合贸易公司;相应的,所有的将士将自动拥有联合贸易公司的股权,享受联合贸易公司带来的分红收益和增值收益;这些权益可以被其子孙继承,只要大明存在一天,他们所有人以及他们的子孙将世代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