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秦国公 » 第八十六章 帝怒灭绝

第八十六章 帝怒灭绝

    晚上,当袁凌鳯和众多部下商议南下人手的时候,在他们不知道的燕山深处走出来四支骑军,每支人数不多,遍布伤痕的盔甲上闪耀着层层乌黑发红的光亮。

    半夜一更天,京营中的南营有四个卫所被一道盖有崇祯帝私印,周皇后皇后印,宗人府宗人令三道印记的圣旨抽调出来。

    这八支军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燕山北麓一片谷底草原。在这里驻扎的也是大明的军队,不过这些军人和传统意义上的明军不同,他们饮谷间溪流,放马牧羊与谷底草原,过着半丛林半草原的牧民生活。

    山谷中的这些牧人要不是帐篷顶上的大明军旗,十有**会被人认为是草原蒙古人,事实上这些人也正是正统的蒙古人,不过与北地长城以外剽悍的蒙古四部不同,这些蒙古人都是曾经被大明打败,内附而来的。

    谷底不大,但却足够容纳一个千户所六千人的生活所需。这些人到了这里,一直很低调,有大明的庇护,这些人的生活虽然比不得平原的大明百姓,但是比起以前草原上征服与被征服的乱状相比,可谓天地有别。

    不过现在这份平静安和的空气被一股游荡在这六千人心中的**掩盖了。

    这一切只能说是造化弄人,这些人远眺过草原的广阔,也见识过大明的富庶,只不过,作为正统的汉人国家,大明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可是老祖先还教会了勤劳朴实的寒汉人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崇祯十二年,这个小部落向大明归附,被崇祯帝赐燕山一山谷休养生息,不可谓不优待,可是之后一年,礼部派一位举人,六位秀才,前来此地教授这些北方草原人何谓礼仪。不过这一次礼部的官老爷们有些失算了,这些文士抱着传播礼仪的热情而来,却只有两位秀才,从谷中活着走回京都。

    顽固不化,屡教不改……这两位秀才在礼部大堂大骂一个时辰,最后双双叹息:“是谓平生之辱,何曾受此奇耻大辱。”上官详询,不答,双双撞柱而亡。

    这件事情当时被礼部封锁的很是严密,可是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因此事被贬不为之官十一人,但这些谷中的蒙古人却被选择性的遗忘了,就连他们隶属的京营北大营也只是在每年发饷的时候去一趟。

    一个千户所的编制补给让这些本占有良好草场的蒙古人得以休养生息。没人清楚那七位山东文人在谷中发生了什么,之后大明发生的大事又繁多,这些人就被彻底遗忘了。

    但是有一句话讲的好,世人忘我,我不自忘。半月前三名蒙面人潜入了谷中,之后谷中出来三十多人,昨夜这些人只剩二十余人回来,如果不是这一个平静了十余年的千户所突然提出补充装备的要求,可能就连北大营的都督都不知道自己手下还有这一支军队,结合这两天沸沸扬扬的“锦衣卫堂上官遇袭”一案。

    如果北大营都督坐视,置之不理,那么东窗事发之日,他能想到自己要面对何等怒火,他可不会忘了自己的上一任是怎么被贬官的,于是他在袁凌鳯刚刚和骆养性,刘宣出宫之时就进了宫中,双方还打了一个照面。

    不过言多有失,让这些这帮锦衣卫知道那晚的军械来自自己的批令,这些早已经查红眼的锦衣卫,该会何等炸毛。

    枕戈待旦的西镇武司可不会介意和自己的手下干一架,到时候,以之前几次崇祯明显偏于袁凌鳯的态度,自己这位都督,虽然官居二品,但恐怕真的只有挂印而去这一条路。

    不值得,不值当啊,于是这位四十多岁的都督面对袁凌鳯他们只是互相行了一礼,之后没有交流就去面见了崇祯。

    崇祯听完消息,有些疑惑,但更多的是愤怒,崇祯嘴中大骂道:“蛮夷之人,不可教化。”

    这位都督急忙低下头,等着崇祯发完火。

    武斌听到崇祯在殿内的怒骂声,连忙走了进来安抚崇祯,在武斌面前,崇祯稍有清明,崇祯摆摆手,武斌会意,将宫人侍女轰走。这是有点喘气的崇祯,对着北大营的都督说道:“你熬到这个位置不容易,你也曾是朕年轻之时常常在军报中看到的忠勇之士,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这位北大营的都督听到后连忙推脱不敢。崇祯看着这位年老的都督开口说道:“也罢,以前的那批老人们也没有多少了,这一次你上报有功,再给朕练几年兵,朕就许你回家颐养天年,这几年从你的子侄中挑选一人,北大营的卫指挥使可选一人担任另外再给你三个千户的荫封,这件事你就不用去管了,这件事你也不要告诉任何人,记住是任何人,明白吗?”

    北大营都督连忙谢恩,崇祯再赐了他一些黄白之物,这位都督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这时候崇祯对着身后的武斌说到:“武斌,这一次让四部残军去吧,这个千户所不要也罢,做的干净一点。”

    武斌听到这句语气平淡的话,却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单膝跪地对着崇祯就是一个军礼,嘴中有些哽咽的说道:“圣上记得,圣上还记得我们,奴婢这就入山。明日早上奴婢回宫伺候圣上用早膳。”

    崇祯看着这位曾经的信王府大将,现在一口一个奴婢,不由得心中悲戚,为了这皇位,为自己而死而残的人不可计数。

    而这皇位,当世之间,除了朕,谁有资格?

    崇祯转身面对龙椅,从龙椅下拿出一张盖有三处印章的空白圣旨,和一块小一点的兵符。圣旨放在御桌上,朱笔龙飞凤舞,写完后,吹了吹,交给武斌,嘴中叮嘱道:“半兵符,可调京营四卫,朱笔圣旨,虽无国印,却代表了朕,此去小心,朕的武威大将军。”

    武斌双目含泪,接过兵符和圣旨干净利索的站起来转身出了殿门。

    当武斌一切准备就绪,就有了今夜燕山区域,八支军队的异常调动,而谷中的这些人却不知道一点消息。

    整个谷地热火朝天好似过年一般。作为谷地千户所的千户,曾被崇祯赐姓为朱,名为卫明。朱卫明在火堆旁的主座上揽着自己的第四位妻子,吃着肥美的羊肉,喝着从京都城买来的烈酒,听到族人一直就没有停过的笑声,再想想自己帐篷里埋下的那一箱黄金,笑的合不拢嘴,至于那些没回来的人,打猎怎么不死人呢?

    谷地热火朝天,而在山谷的出口和三面连山上,南大营最为精锐的四个步军卫所已经赶到,南大营的这些明军,好号称南四卫,也叫难死卫,因为他们战无不胜,因为敌人面对他们只有死亡,作为南大营二十四卫中最为精锐的力量,仅仅一道外围包围的军令有些大题小论了,不过南大营的都督知道朱笔圣旨的含义,封口令随之下达今夜南大营四卫,只是在睡觉,什么事情也没做。

    半夜两更天南营四卫到达。

    半夜三更天包围封锁完毕。

    半夜四更天,武斌登场,一身有些残破的明光铠,透着血光,一把斩马刀握于手中,身后是泾渭分明的四支军队,虽然只有两千人,但是当这些人从南营四卫身旁走过的时候,南营四卫中的老兵眉头一皱,紧握兵刃,不是他发现山谷中六千人有什么异动,而是身旁走过的这些残军身上那绕鼻久久不散的血腥味。

    四位卫指挥使看着这四部残军两千多人,好似眼前六千人的大营地是透明一般,四部中除一部在谷口外暂时待着,另外三部沿着山脊将人手拉成一条长线,之后谷口的这些残军将谷口的哨兵一一杀掉,行走之间即是隐匿之间,一位百户亲眼看见一个残军从黑暗中迈步前行,沿途两个哨兵就像没看到这个胆大妄为的“入侵者。”

    待着这位百户细看,才发现,每一个战立的哨兵脖子上都插有一根短刺,虽然不知道为何,但是以他所知就是军中现行最毒的箭毒也没有这种粘之即亡,亡而不倒的效果,不过也就是简易哨塔上的哨兵有这个待遇,其他的都是被捂嘴抹脖子或者捂嘴插在要害死掉的。

    看着谷底营地高挂的大名军旗。南四卫的军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怪异感觉,但是军令如山,任何人都不能提及此事,哪怕是这个正在发生屠杀的时候。

    两千人慢慢的将营地围起来,里面发生了什么,南四卫不得而知,求饶声,哭喊声,不绝于耳,天刚稍亮,太阳还未升起,启明星给地面带来一丝亮光,这时候,营地的帐篷已经被烧光了,营地的围栏被推倒烧掉,这个时候山脊上一些视力极佳的神射手,看到营地里剩下了什么,除了黑色的灰烬,和从营地中走出来两千多黑漆漆的残军再无一物。

    武斌捧起带着血色和灰烬的溪流洗一把脸挥手,两千残军一言不发的在南四卫的视线下消失,武斌看到最后一个残军消失在山林中,对着走来的四位卫指挥使说到:“带兵回营,今日之事,任何人谈论,诛三族。”

    说完,武斌驾马离去。

    这时候的崇祯早早的起床,面前是忙活了一宿的周皇后做好的一大盆焯芥菜,一大盘盘猪头肉和两坛子酒。自己面对着北方发呆。

    武斌换好衣服赶回宫中,太阳已经高高升起,武斌快步走到崇祯的桌前,跪下嘴中说道:“武斌老了,来晚了。”

    崇祯看着眼中带着血丝的武斌说道:“尝尝是不是还是以前的味道。今日陪朕醉一场,可好?”

    “好。”武斌接了一句好,接着拿起酒坛倒酒就喝。对面的崇祯也是这般。

    三碗酒过,两人无言,吃东西喝酒,到了中午,两人都喝醉了,但是周皇后早已经将太监宫女挥退,自己带着贴身的四个女官将崇祯放到偏殿龙榻之上,而武斌由女官抬到龙榻之下,不过垫着垫子。

    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熟,可是如果此人是自己的手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