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总经济师 » 第四章 进城

第四章 进城

    朱文静一点迹象音讯都没有,他甚至都不知道她来了没有。如果朱文静也来了,也和他是同样的境遇,也不知道他是否已到这个世界。

    接下来张玉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寻找朱文静,因为没有蛛丝马迹,这个只能属于重要非紧急事项。

    拯救许叔是重要且紧急事项,所以拯救许叔优先级高于寻找朱文静。

    次日八九点钟的时候,他们准备出发。这个时候也没有钟表,其实钟表也有了,是传教士从泰西,也就是欧洲,带过来的,泰西就是太西、很西的意思。钟表很贵,只有权贵官宦之家才有。

    许庄主出了事不在家,公子和小姐要出门办事,去营救庄主。庄子里的人一致让庄子里最有本事的农户铁二哥赶了一辆马车,为张玉和许柔保驾护航。

    铁二哥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长相和三国中描述的猛张飞类似,他负责庄子里铁匠铺,带领五六个人,打造所有自用的刀镰斧铲农具。别看他五大三粗,却有一颗七窍玲珑心,经他手里出来的农具,无一不比别家铺子的好使。

    他还经常自己琢磨,设计一些更加合理、更加顺手的农具出来,许家庄的活计比别的庄子干得快。经他改进的农具,过不了多久,在兖州府一带,会逐渐推广开来。他就是后世的民间科学家类型的人。

    铁二哥并不姓铁,因为是铁匠,排行老二,就一直叫了铁二哥,他的妻子也被人称呼铁二嫂。

    张玉他们住在村子中心一座三进的院子,虽然许叔号召村民男女平等,众人平等,个人凭自己的本事特点进行分工,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配,许叔也还没有迂腐到和大家一样都住破败房子的地步,对张玉和许柔的照顾一点都没有节省。

    铁二哥牵着马,在院子大门外等候不多久,张玉和许柔出来了,许柔今天精心打扮了一番,美艳不可方物。铁二哥心想,这真是山村里出了个金凤凰,可惜了,张家公子是个不通人情世事的,以后跟了他,能不能撑起这一片家业。

    待张玉二人到得跟前,铁二哥躬身行礼,让他意外的是,和他比较熟悉的许柔小姐并未说话,张玉说道:“是铁二哥吧,我一直在家中攻读圣贤书,向来少亲近,今天辛苦铁二哥,我一直听说铁二哥技艺精湛,改天还要到铺子里请教。”

    铁二哥是个通晓人情世故的人,这样的人就属于是人精那一类的,他听到张玉的话,一愣,原来村中人以讹传讹,张公子家传渊源,怎么可能是不通事务的书呆子,瞧他这话说得不卑不亢滴水不漏。三两句话,却包含了许多意思,把几项事情说得清清楚楚。

    许柔看到铁二哥吃惊的样子,抿嘴一笑,本来就漂亮的脸上溢出得意的笑容,仿佛这阳光都跟着明亮起来。许柔按照张玉的话,让铁二哥去打听了她父亲的情况,果然如张玉所说,和许多人关在一起,虽要吃些苦头,却并无大碍,她焦躁急切的心情平复了很多。

    铁二哥被许柔一笑,醒悟过来,连忙回答道:“不敢当,公子过奖了,这是俺的本份。公子、小姐,还有小荷姑娘,请上车吧。”

    按道理讲,他们并未婚配,甚至连婚约都还没有定下来,不能乘一辆马车。可他们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庄子里的人都知道,不以为异。

    另外就是,这是明朝万历年间,以后世的眼光看,这个时期几乎是整个封建王朝时期民风最为开放的时期。

    至于原因,说起来就比较令人蛋疼了,是因为万历那个明朝大宅男,从万历十五年后连续三十年不上朝。

    皇上都不管,下面人也没人管,封建传统繁文缛节没人管,民风越来越开放,颇有黄老无为而治的风范,却不是真正的黄老之治,黄老之治是与民无争,万历为了辽事横征暴敛。

    论宅男段位,明朝第一大宅男,是万历的爷爷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只顾着炼仙丹。两个宅男没一个好鸟,不能肩负自己的责任,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秋与西东,可是苦了大明的百姓。嘉靖时候的民谣说:“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万历更是可恶,怠政三十年,朝纲废弛,军纪涣散,加速了明朝灭亡。万历之后,除非唐宗宋祖再世,靠天启、崇祯的水平,是绝对无力回天的。

    张玉、许柔、小荷上了马车,张玉对着外面说了句:“铁二哥,走吧。”

    铁二哥在空中甩了一下马鞭,低沉的嗓音喊了一声“驾”,马车便稳稳地行进起来。

    马车的车轮是硬枣木制成的,没有橡胶轮胎,没有平整的马路,大约十公分厚度的车轮和路面硬刚,马车又没有减震,虽然马车里的坐位上铺了软垫,还是很不舒服。

    张玉皱了皱眉头,轻叹了一声,扭头看向许柔二人,她们并无异色,想来她们已经习惯了吧,肯定是觉得马车本应如此。

    许家庄在兖州城外三十多里的地方,大约一个时辰的光景,张玉听到人声鼎沸,掀开布帘往外看,发现已来到了兖州府城南门口,厚厚的青砖城墙,有两人多高,目测大约在四五米高,中间有一丈宽的门洞,衣着朴素甚至寒酸、面黄肌瘦的老百姓人来人往。

    靠着城墙根,还有一溜乞丐蜷缩在那里,骨瘦如柴,衣不蔽体,出来讨饭好多乞丐面前连个破碗都没有。幸亏这是阳春三月,要不然冻也冻死了。

    看着他们,张玉摇摇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能有选择,他们肯定不会选择投胎在这个年代。咦,那我岂不是算自投罗网,呵呵。

    不光后世的张玉,本体的张玉也没有来过兖州府,他一直在家憋着读书考秀才,可惜考了个寂寞。

    张玉给许柔说道:“柔妹妹,咱们下去走走吧。”不等她们回应,张玉掀开马车车较后面的帘子,跳了下来。

    他一手拉着帘子,看向许柔,并且伸出了另一只手,要搀扶许柔下车。

    许柔心里涌出阵阵暖意,看来玉哥儿真的变了,不再是那个懵懂少年,变成了知冷知热的大哥,变成了家族危难时节能挺身而出的好男儿。

    一双柔情似水的眸子看向张玉,许柔含羞微微颔首,伸出玉手递给张玉,款款下车。

    后面的小荷就没有这个待遇,她和小姐情同姐妹,随意惯了的,在后面一边利索地下车,一边故意嘟囔:“哎呀,我也下不来啊。”

    许柔回头瞪了她一眼。

    兖州府原来的行政编制并不是府,济宁州才是济宁府,兖州是济宁府下的一个州。太祖封第十个儿子鲁王建府在兖州,兖州升格为府,济宁降格为州隶属于兖州府。

    这个时代,济宁州是京杭运河上的明珠,漕运要塞,关卡重镇,舟来车往,商贾云集,远远比兖州府城繁华,其地位堪堪可与临清、扬州媲美。

    在后世,济宁以南段运河一直是通航的,济宁以北的运河因为黄河决堤泛滥,公路铁路取代内河运输,不再花费人力物力清淤,逐渐废弃。

    到张玉来的时候,国家注重生态文明,财力也足以支持重新清淤,着重打通济宁以北河段后,使得千年运河重新全程可以通航。

    兖州府中最大的一座建筑是鲁王府,一座鲁王府,半个兖州城。

    鲁王府坐落在兖州府城内北部,占地千亩,于洪武三年筹建,洪武十三年动工,洪武十八年竣工,皇宫内殿、阙、厅、房、楼、台、亭、榭共八百余间,皇宫外围皇城,皇城外围护城河,亦称金水河,整个建筑红墙绿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巍峨雄伟。

    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规制之全,堪比帝王皇宫,全国屈指可数。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朱檀的喜爱,可惜朱檀不争气,后来嗑药而亡。

    朱檀做鲁王的时期,把原夯土城墙改为明城墙砖砖砌城墙,用糯米汁抹石灰浆砌明城墙砖,使兖州府城固若金汤。府城墙高三丈,垛高七尺,基广二丈四尺,周长十四里二百步。

    从鲁王府到兖州城南门的中轴线上开一南北大道,名曰御街,也是最繁华的一条街。御街跨的穿城河改称为御河,亦称为玉河,河上架单孔圆月型桥洞,名曰御桥,同时在中轴线两侧各建东西两座御桥,开两条东西御桥长街。

    御桥以南开一条直通东西城门的御东大街、御西大街。鲁王府门前各开一条东西王门大街,南城门以里的对称轴线上东设鼓楼,西设钟楼,同时开一条东西长的钟鼓楼长街。御街和御东、御西大街平坦而宽敞,可五马三车并銮而行,所以这两条大街亦被称为“五马大道”。

    街上行人既有绫罗绸缎锦衣华服,也有补丁摞补丁的穷苦人,如果冲上去对穿打补丁衣服的人说“哇塞,你好时髦哦”,估计会被打死吧。

    张玉携二女沿御街闲逛,走到一间茶馆的时候,听到里面人声鼎沸,分外嘈杂。

    张玉看热闹不嫌事大,朝着茶馆一甩头,说道:“走,进去看看。”他率先跨步进去,二女无奈,也不知道张玉这样漫无目的瞎逛有什么用,也只得跟了进去。

    明朝饮茶之风盛行,茶馆逐渐成为普通民众消遣娱乐的重要场所。一些精明的商人便在茶馆上下功夫。有商人专门开了服务于文人墨客的茶馆,为他们吟诗作乐提供场所。有名气的文人经常参与这样的茶会,玩得开心还会给老板留下两幅字画作为感谢。

    这间茶馆的最里面有大约三四个平方的戏台,供说书、杂耍、戏法表演、书法绘画使用,这时有一个书生在戏台上得意洋洋地看着台下众人。

    张玉听着旁人的议论,明白了这里是一帮文人骚客在吟诗作对,“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大陆对长空”等等这些极简单的对联相当于热场,现在对对联已经渐入佳境,台上的书生刚刚出了一个上联,众人都在苦苦思索,目前尚无人对出下联。

    张玉向身旁的一人问道:“这位兄台请了,不知台上那位兄台,出了什么上联?”

    “三斤四两五花肉。”那人说。

    “噗”,张玉和许柔都一下笑了起来,这也太没有意境了吧。

    张玉找了一张桌子,三人坐下来,让茶博士泡上一壶明前龙井,慢慢品尝,且看看情况。

    过得须臾片刻,忽然有人站了起来,对台上那位说:“方兄,在下偶得一下联,还请诸位评判。”

    旁边有人起哄,“别废话了,胡须都快拈断了,还说什么偶得,快说吧。”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

    那人不以为意,徐徐说道:“六尺七寸八爪鱼。”

    众人品味了一番,连道:“不错,不错,颇佳。”

    这上联文字太俗,却并不好对,难就难在五花肉的五字既和三、四相连是数词,在五花肉这个词中又不是数词,而是一个专有名词,三斤四两可以说成一斤二两,五花肉却不能改成六花肉。

    那人对的下联,同样有其妙处,六尺七寸可以改,八爪鱼也是专用语,而且斤两对尺寸,花对爪,肉对鱼,想当贴切。

    张玉玩心大起,学那人的模样,站了起来,对着众人作了一圈揖,连语气话语都照搬,说道:“方兄,在下偶得一下联,还请诸位评判。”

    众人又说道:“哎呀,和前面一样啰嗦,就是不知道也没有人家的本事,小子,快点说吧。”

    张玉不以为意,徐徐说道:“七上八下九重天。”

    “噗--”,“噗--”,喝茶的众位书生连连将口中的热茶喷出口来,伴随着阵阵咳嗽。

    许柔非常诧异,刚才那人对的下联虽然没有文采,却是非常工整,众人也没有这么大反应啊,这么张玉的下联引来这么大反应,一个个的都将茶水喷将出来,喷的对面人一脸一脸的。

    她问张玉:“怎么回事,你这个下联很好吗?我怎么没有听出来。”

    张玉忙说:“我也不知,可能勾起他们心中美好的回忆了吧。”

    这时有一个脸上带着谄笑,有点猥琐的人跑过来,说道:“这位兄台请了,原来小兄弟也是同道中人,失敬失敬。”

    张玉回礼道:“好说,好说。”

    许柔又纳闷了,问张玉:“玉哥,什么同道中人,听着怎么那么膈应,你们是什么道。”

    “呵呵,都是老司机。”

    台上的方兄,翻了翻白眼,向刚才对出下联的那位拱手,说道:“兄台高才,方某佩服。区区还有一联,还请兄台赐教。”对于张玉的恶作剧,他不予理睬。

    那人说道:“不敢当,方兄请讲。”虽然针锋相对,气氛倒是非常友好。

    方书生骚气地整理了一下头巾,缓缓说道:“弓虽强但石更硬。”

    众人略一细品,“嘶--”,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个不简单啊。弓和虽组成强,石和更组成硬,虽、但、更还是表示转折递进的连词,最关键的是,这是李广射石的典故。

    众人都沉默了。

    张玉玩心大起,略一思索,又站起来说道:“方兄,在下偶得一下联,还请诸位评判。”

    众人起哄,说道:“休要呱噪,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