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蓝天的使命人生 » 第13章:死亡课程

第13章:死亡课程

    周一很快就来了。趁着周末,赵丹钰已经准备好了。

    这对她作为一个哲学教授来说,并不是很难。

    毕竟面对死亡的思考,是作为每一个哲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班会上,毛天明说,今天的班会我想以另一种形式来开,特别荣幸,能邀请到我们安州学院的哲学教授,赵丹钰老师。

    让她来和我们分享如何面对死亡,下面有请赵老师,赵丹钰在同学们的掌声下来到了班会中间的讲台。

    看到赵丹钰,很多同学就能想到是吕雨慧,毕竟两个人还是长得非常像。难怪吕雨慧长的如此漂亮,那是因为人家基因好呀。

    赵丹钰那柔和的声音,让人听起来特别的舒服:“同学们好,首先很感谢毛老师对我的信任。其实我的另一个身份,下面很多同学都知道,就是我是我们班上吕雨慧的妈妈。

    所以看到你们,我也感到很亲戚。今天来是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和讨论,如何面对死亡的这个人生课题。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举手,也不用太拘束,我是你们的阿姨,所以我们放开来一起畅所欲言。

    其实我很开心能和大家非常正面的讨论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但在我们中国,千百年来几乎很少正式谈论。

    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人们总是厌恶逃避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就好像逃避恐惧死亡一样。是不是这样,我们在平时,父母都不刻意在回避这个话题吧。

    你看我们甚至都忌讳直接说”死“这个字,把它用走了,离开了,去了,等等这些词来代替。有时候,甚至我自己也同样用这些词来代替。

    你看这传统的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我为什么说很感谢毛老师对我的信任。是因为正确认识死亡,直面对死亡的恐惧,对我们的人生其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让我来正式开这个头,我很开心因为也能让我自己感到特别的有意义,当然对在座每一位同学也好,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所以再次掌声谢谢毛老师,我们用掌声献给毛老师的一片苦心。谢谢。教室里一片热烈的掌声响起。

    等掌声消退,赵丹钰继续着:“首先,大家来想一下,什么是死亡,或者说,说到死,你又会想到什么?来,有哪位同学想说的,请举手。不管想到什么,我们就一起来聊聊。”

    这时,赵丹钰就挑选了坐在最前面举手的带着小酒窝娃娃脸给人第一印象是可爱的黄敏同学。

    黄敏站起来说:“赵老师好,我叫黄敏,我觉得死亡就是人生命的逝去吧。想到什么,我想到了我们班长吕小刚,再也见不到他了,我真的没想到。

    我就感觉我还刚和他聊天,他怎么就没了。之前感觉死亡离我很远,现在真觉得死亡真的离我们很近很近。我们真的要正视死亡。”

    “恩,回答的真好。请坐下”赵丹钰忍不住的赞美:“是的,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生命的结束,死亡意味着生死两隔,我们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

    同时死亡可能随时发生,我们真的无法预料什么时候会死去,它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那些觉得我们默认死亡离我们很远,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机制。让我们不要只记得死,要不然没有心思做事情。

    比如我们今天听到一个新闻,某某人死了,或者在路上,看到他们披麻戴孝,就知道可能他们的亲人死了。这些死亡,我们一听而过,或者一看而过。对这种死亡特别漠不关心。

    这些都是源自我们对自己的保护。

    这个保护机制,只是不要让我们长期处于对死亡的恐惧之中。但是并不是否认我们对死亡的思考。

    相反,我们要认认真真的去思考死亡,思考死亡意味着什么,我们要去重视它,我想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来讨论如何面对死亡的真实原因。”

    谢谢黄敏同学,掌声送给她的精彩回答。

    “还有谁愿意来说的。好,请坐在后面的这位同学。”赵丹钰指着坐在后排的,看上去有点像当年自己的初恋一样帅气,但是又多那么一点阳光的文风。

    文风说:“赵老师好,我叫文风,我觉得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说到死亡,我就想到,不管是谁,大家都要死的。只是早晚问题。

    就像我的祖辈文天祥所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其讨论死亡,还不如好好讨论好好活着。”

    “恩,回答的很不错。没想到我们班的同学领悟都是很深刻的。”赵丹钰也确实从内心感受到了。

    “请坐下,是的。我们都会面临死亡。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家庭情况怎么样,你现在成绩是好还是坏,你现在长得漂亮还是难看,你将来的成就会怎么样,都会死的。

    也就是说,死是一个人终点,所以说死亡是人生最平等的事。

    谈论死,就肯定要谈到生,而生是一个人的起点,也就是要谈论从生到死的这个过程,或者说叫我们活着的过程。

    当你想通这个事情后,你会发现什么,就像这位文风同学说的一样,既然大家都要死,反正结局都一样,都要走向死亡,那就不如在死之前,好好活着。

    那就一往直前,勇敢的面对任何问题,活着就要留取丹心照汗青,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样掌声送给我们的文风同学,谢谢如此精彩的回答。

    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再补充一下?”

    这时,赵丹钰叫了坐在边上的一位看起来相貌平平的男同学,李小六。

    李小六站起来说:“赵老师好,我叫李小六。我觉得死亡对于我个人来说就是让我彻底消失。

    当谈到死亡,我会想到,假如我马上就要死了,我会感觉到不甘心,我还年轻,我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我还要报答我的父母。

    所以让我突然觉得,我应该好好珍惜现在,努力去做最想做的事情。”

    “回答的很好。死亡会让一个人,尤其是那个思考自己死亡的人,开始真正的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们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常常会有遗憾,有忏悔。就像李小六同学所说的那样,我不甘心,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对死亡的不甘心和焦虑。往往是和自己的虚度年华有关系。如果一个人越没有好好利用活着的时候,珍惜自己的时间做出自己满意的事情,会越感觉到对死亡的担心。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假如你不想有遗憾,那从现在起,你会做出怎么样的改变呢?我们都应该好好的思考这个问题。”

    掌声送给李小六同学。赵丹钰对于每一个发言的人都会以掌声报以鼓励。

    “好的,接下来,那么让我简单的总结一下。

    死亡就是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不再存在。

    如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传统标准是:“心死亡“:具体是心跳、自主呼吸停止,血压为零,瞳孔扩散,反射消失。

    如果医生判定一个人达到这些标准,那么医生就会判定这个人死了。

    说到死亡,作为我个人来说,我会想到什么呢。我会想到很多。

    首先我想到的是。死亡的必然性。其实在早期的人类或者我们叫原始人是否定死亡的。他们以宗教和神话的形式抗拒死亡。

    一开始大家相信人死后,会以另外的形式继续存在,比如幽灵,鬼魂的形式存在,或者会再生。包括宗教,比如基督教里,人死后会去天堂。

    一直到原始社会后期,人类才真正发现了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不管你是谁,你做过什么,大家都一样的待遇走向死亡。也就是说我们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

    正因为对这个死亡的深刻认识,千百年来,让很多人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去理性思考死亡。

    也就有了哲学,同时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圣奥古斯丁,但丁,笛卡尔,庄子,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等一大批哲学家。

    这些人对死亡都有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人生以及生命的看法。

    这些都是因为死亡的必然性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同样我们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也促使我们在思考,我们活着要过怎么样的人生。

    我想从小到大,我们都被问过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要过怎么样的生活。其实这些源于死亡的必然性。

    其次我想到生,因为死的必然性。活着的过程,就必然只是一个线段。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只是一个线段。线段是有限的。

    其实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说过,人这一生由许多不确定的时间组成。

    但只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死亡只存在于一种生存上的向死亡存在,只有理解了死,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更清楚地看清人生自我发展的无限。

    海德格尔提出了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再活一万天的话,那么多活一天,就是少一天,每天都朝着死亡迈进。

    所以在我们有限的人生里,我们的生命存在的一天,我们都必须积极面对人生,才能体现我们对于生命真实自我的肯定,去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达成我们自己想达成的目标。

    在人生的这个线段里,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而且都是与众不同的,而且是无法逆向的,也就是说人生是没有如果,没有重来一次,我们必须要活出我们自己的独特存在。

    第三个我想到的是怕。哲学家卢梭说过,“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人皆怕死,这是有感觉的生物的重要规律,没有这个规律,整个人类很快就要毁灭。”

    其实我们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怕”这种心理。为什么“怕”,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求生欲使然。进一步地说就是对死亡的孤寂感,以及虚无感的恐惧。

    我们恐惧我们害怕,我们害怕将失去一切:亲人,朋友,爱情,友谊,财产,还有很多想做而未做的事,未达成的目标,还有很多有趣的事等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毁灭。

    感觉形成一个巨大的虚空,我什么都没有了。这也是我们做很多很多事情的原始驱动力,其实不仅仅是人,生物的本能其实都是怕死的。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次,好像是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我意识到自己也会死去,我感到非常非常的害怕。

    我感觉特别的无依无靠,孤寂凄凉。接着,我想到我不能就这么马上去死,我不甘心。

    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变得特别认真对待每一天。好像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懂事了。当然一直到现在我也会怕死亡。

    只是我会更坦然。怕死是人的本能吧。

    既然恐惧死亡是人的天性,那么自古以来,人类是如何去克服的呢?

    人类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实已经行程很多方式来面对对死亡的恐惧。

    首先早期人类,就利用祭拜鬼神,来求得安慰。但是鬼神,实际上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紧接着,宗教就出现了。所有的宗教基本上对死亡问题上的,都是能够给帮助信仰者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我们看宗教是如何做的。所有的宗教,不管基督教,***教,还是佛教,道教都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现实的世俗世界,一个理想的永生世界。

    世俗的人们可以通过修炼,死后能进入永生的世界。比如死后可以进入天堂,我们就不再害怕了,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其实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也能够感受的到那些虔诚的教徒,他们的信仰意志是相当强大的。同时宗教对很多人是有这巨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这些都是因为首先宗教能够给信仰者提供了一种摆脱死亡焦虑,缓解内心的恐惧,提供了一个精神庇护所。

    当然随着科学的进步,对于无神论者,很多唯物论者,很多的普通人,比如在座的同学们我想很多人是不太相信宗教的。

    那对于这些人如何来克服的呢?这就需要哲学的反思。换句话说,就是对死亡的反复思考,以便认清死亡的本质。

    对死亡哲学的反思才会深刻体悟到生命的重要意义。试想,假如人不会死,那么你还会感觉到生的重要么?

    死亡的必然性使一个人明白生命的有限性和唯一性,这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从而延长生命的相对长度,提高生命的相对宽度。

    人生意义的价值感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和应对死亡的恐惧。

    比如我们中国《左传》中就有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就是说,如果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那么你这个人就永垂不朽了,就是不会死了。所谓立德,就是养成美好的德行。立功就是做出有成就的事业。立言,就是留下真知灼见。

    当然也许你说,这些都是对有远大抱负的人来说,我就没啥远大理想。那我能留下什么呢?

    现代作家史铁生的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只含泪的蜡烛”。

    也就是说,当某一个人死亡后,我们肯定给亲近的人里留下余辉。只是这些余辉,有些很耀眼,有些很暗淡。比如你曾经说过的一句鼓励话,激励着你的朋友。这就是一丝光亮。

    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直到所有的余光退去。也就是所有认识的人都走了。那就真的结束了。

    也许你还会继续问,那我还是担心怎么办?

    这让我想到古希腊快乐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一句名言:“死亡与我们无关。“

    为什么呢?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也就是说单纯的只是害怕死亡毫无意义。大家想一下是不是这样?

    大家如果在我讲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举手。赵丹钰深怕大家听不懂。

    我们来看看他曾经写的书信中谈到:“要惯于相信死亡是和我们毫不相关的事。因为所有的善恶都存在于感觉之中,而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

    因而,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毫不相关的事实,我们对于人生难免一死这件事便觉得愉快起来,这种认识并非是给人生加上无尽的时间,而是把我们从对不死的渴望中解脱出来。”

    这么说,也就是我们首先不要钻牛角尖,把自己困在我也要死的困局中,而让自己处于无穷的害怕中,好像自己的不存在和缺席,就会让自己处于害怕的深渊中。

    想想死没那么可怕,你想,你出生之前,是不是就不存在呀。你什么好怕,你睡着了,就相当于死亡的一种体验,你又有什么害怕呢?

    其次,我们要放弃对生命永恒的渴望。我们要接受生命只有一次的现实。

    其实为什么生命无法永恒,从生物学,还是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永生不死都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

    假设我们第一个原始细胞不是去培育新的细胞,而是将自己的所有力量用来对抗死亡上,希望“我”有不死之身。

    不管它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那么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

    他成功了,世界上就只有它这一个细胞。没有任何生命。他不成功,死了。没有留下自己的新细胞。也没有了任何生命。

    你看是不是,正因为死亡,才成就了新的生命。

    所以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一切死亡都是诞生。”

    有死才有生。听起来好像不太让人相信,事实就是如此。

    那是不是有一种可能,就是人死后,有没有灵魂的存在?小时候,我也经常听大人说的鬼故事。就像现在,你们有很多同学喜欢听鬼故事。

    有听过鬼故事的人,请举手我看看。几乎每一个人都举手。

    你看,大家都听过。就像看那个电视剧《聊斋志异》。虽然害怕但还是会看,因为什么?因为好奇。

    那有没有鬼呢?

    换句话说我们肉体死亡之后,剩下的灵魂,这个灵魂有可能是鬼,有可能是神,反正这个灵魂也许它不属于物质,它是非物质的。

    有没有可能存在非物质的灵魂呢?

    其实是个未知数。

    不过至少到目前为止,科学上没有推论解释出灵魂存在的理由。科学对灵魂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存在论证都不成立。

    所以心理学家认为,来世、灵魂这些信念,就是人类内心的一套隐藏防护机制,帮助我们应对来自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其实对于死亡的恐惧,这个我最喜欢的一句分享给大家:

    要想战胜对死亡的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像谈恋爱一样,用自己全身心的感情去热爱我们自己的生命,珍惜我们拥有的每一个当下。

    所以我们要学会主动的去选择过好活着的每一天,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而不是去选择战战兢兢的害怕死亡的那一天。

    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去对待,我们会觉得特别充实,特别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