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三婚的六十岁 » 第一章 童年生活

第一章 童年生活

    她今年六十岁了,也没有第二个六十年可以虚度,更不想再多活六十年。她很喜欢说话,但是要算这辈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太苦了。”

    她叫凤英,是那个年代最普通的名字。从小父母离异,在那个年代,父母离异是一件极其稀少的事情,要么分居,要么将就着过,实打实领了离婚证,在户口本上印着“离婚”的实在难得。作为家里的大姐,还有三个兄弟姐妹,母亲后嫁又生了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叫着最普通的名字过着不普通的人生,也许是因为她有十分的姿色。她的父亲出生在地主家庭,是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家庭,这辈子没有正经做过什么事情,家里的兄弟姐妹在母亲走后,全靠自己养活自己,她还算幸福的,母亲在她第一次婚姻的第三年才离开家,苦的是两个年幼的弟弟。

    父亲把家产全部败光,到现在只剩下一套祖宅拆迁留下的安置房,这一生就这样过来了,身体康健,颇有活力。所以自私的人活得最轻松,他的身上没有责任,没有愧疚,只爱自己,才有相当轻松的一生,她却少了点天分。一边自私着,一边又带着女性柔弱的一面。她无法忍受孤独,也无法很好地爱着自己。她与父亲最大的不同就是,她的童年没有得到多少温暖,而她的父亲从小衣食富足,未受苦,在一个小乡村自己吃饱穿暖也是很舒服了。

    坊间谣传她的母亲是因为婚内出轨,与隔壁镇的男子好了才离婚的,其实是她的奶奶过分溺爱父亲,母亲难以忍受婆婆地奚落和辱骂,父亲在爷爷奶奶离世后颓废不养家,鼓起勇气和父亲提出离婚,而后改嫁。母亲也是在不错的家庭长大,家中有四个哥哥,生性脾气不小,当初双方因为家境相当,媒妁之言,父母满意,促成了这段畸形的婚姻。

    在她十五岁的时候,家道开始中落,爷爷奶奶相继离世,家中子女纷争遗产,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她被父母用两袋大米和一些粮票置换出去,与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男子订了婚,那时的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婚姻,要面临的是什么。父母苦心劝说她迟早是要出嫁的,先订婚,可以等你十七八岁了,成年了再嫁过去,家里快揭不开锅了,弟弟妹妹不能没有饭吃,却依然没有看见父亲有出去做事赚钱的念头。在父亲的眼里,女孩子迟早是要结婚的,不如早点换点米来补贴家用,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她寻得一个好人家,而他的好人家标准是能拿得出两袋米和一些粮票,在当时也算富足的了。

    她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答应了,没读过书,也从没走出家门的她,无从选择。因为还有两三年的时间,这对她来说,已经是恩典了。

    这个事情就这样看似平静的过去了,她依然每天帮着母亲做饭,在家门口的小溪边洗衣服,和妹妹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父亲常常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明明才是三十几岁的人,活得像养老的老人,父母离世,和兄妹不和,朋友都外出做事或是在田里忙碌,只有他翘着二郎腿坐在家门前的石凳上抽着烟,看别人农作,晒着太阳发着呆,依然是少爷的样子,却没了少爷的资本。但是他习惯了,习惯了顺从,习惯了懒惰,习惯了被人照顾,以前是母亲的照顾,现在是妻子的照顾,后来是儿女的照顾。

    父亲的性格很大程度影响着儿女,他的儿子都变得懒惰,他的女儿都成了劳碌命,这是命运也是必然。

    父亲是幸运的,即使他从未对自己的子女负责过什么,但是他的子女到老也在赡养他,她也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于是将自己的人生过得一塌糊涂之后,才明白,没有付出爱,没有陪伴,永远不能收获同等的爱。

    就像在她的弟弟眼里,年少的他们听信谣言,永远怨恨着自己的母亲,更何况,让有些人面对的是赤裸裸的真相呢。

    这样母亲每日每夜干活,父亲翘脚闲坐观望的日子,果然过不了多久,家庭矛盾彻底爆发了。母亲开始变得暴躁易怒,只要待在家里就是无止境地对父亲抱怨。父亲怎么受的了被人指着鼻子数落,从一开始的争吵到后面的冷战,也许是感受到母亲的绝望,时不时能听见母亲想离婚的想法。父亲更变本加厉的堕落,抽烟喝酒不着家,回来也是打骂孩子出气。母亲也不出门干活了,抱着孩子吃着家里剩余不多的粮食。凤英看着渐渐下落的米缸,越来越稀的粥,她感觉不妙,似乎有什么东西梗在喉咙,堵得不行。她有预感,这个家庭正在慢慢地支离破碎,即使从未完整,但是这一次,破碎且受伤,第一个扎的除了父母,只能是她了。

    果然,没过多久,一个晴天的中午,她刚刚从地里挖了几个红薯回来,家里的粮食已经不够吃了,一到家就发现米缸被填满,还富余了几袋。这在当时是大礼了。家里要有喜事了,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她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从默默地变成嚎啕大哭,弟弟妹妹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有时间知道一朵花正在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