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回到三国的三个人 »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3章 夜谋出路 上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3章 夜谋出路 上

    回到家中的张猛逐渐安定下来,细细回想今天发生的一切,不管是穿越这件事,还是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张奂和兄长张芝,都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

    但现在既然回不去了,也只能苦笑一声“好歹是自己熟悉的三国啊”。

    既来之,则安之,不管怎么说,张猛现在的出身是不错的。

    大名鼎鼎的凉州三明、曾经的大司农张奂是张猛的父亲,而张猛的爷爷据说也曾做过二千石高官汉阳太守。

    按照东汉中后期的当官规律,想来张猛爷爷的爸爸和爷爷的爷爷也都是官吏出身。从家世上足以称为累世两千石,虽比不上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但这个起点已经超过大多数人了。

    更何况父亲张奂文武兼济,能够传承的声望人脉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想通了这一点,张猛内心也有了一些激动,原本时空中三分天下的曹孙刘,曹操算是顶级大族出身,自己比不过,但比起只是普通豪强出身的孙氏父子则要强上不少,更别提虽有宗室加成却早已没落的刘皇叔了。

    凭借自己的家族力量和前世经验,不知道能不能有一丝问鼎中原的机会呢?

    想到这里,张猛有些按奈不住,来到桌前,摊开纸笔,决定细细规划一番接下来的人生步骤。

    大体的历史进程张猛心中有数,不过就算决定参与逐鹿天下,太后面的事情现在也不可能一一推算。

    而在逐鹿天下之前,有两件大事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黄巾之乱和诸侯讨董。

    现在是光和元年,黄巾之乱是光和七年发生的,而那一年皇甫嵩平定黄巾之乱之后,汉灵帝改元中平,所以光和七年也就是中平元年。

    诸侯讨董则是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之后拉开的序幕。

    张猛将中平元年和中平六年这两个时间点写在了纸上。

    一边碎碎念,一边开始搜索脑海的记忆,回想未来的时间轴。

    不需多想,要逐鹿天下,诸侯讨董这事多半是得参与的,即使不参与,也得在那之前谋得一个郡国太守的职位。

    因为诸侯讨董、朝廷西迁长安后,才算是真正进入了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的时代。

    张猛从中平六年往前继续倒推着规划。

    要想在中平年间谋一个太守职位,那在黄巾之乱中捞一些军功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不想像刘皇叔一样带着些轻侠义勇就跑到上战场,与无名小卒一起争口饭吃。那么在黄巾起义之前,也就是光和年间能争取拥有一定的军权,才能够趁着黄巾的东风,大展宏图。

    于是,张猛又在纸上写下军权二字。

    军权,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人有军权呢?

    张猛的父亲张奂就是一个曾经长期拥有军权的人。

    张奂曾经做过安定属国都尉、武威太守、度辽将军及护匈奴中郎将等等职位,而这些职位都有带兵的权力。

    其中,都尉一职算是一个郡国的二把手,专管一郡的兵事,而太守则是郡国的一把手,虽看似一个行政长官,实则具有下马治民,上马治兵的权力。

    张奂的安定属国都尉一职实际上是二把手兼任了部分一把手职能,因为安定属国是安定郡内划分出来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从行政规格上来说介于郡和县之间,拥有一定的行政自治权,但并没有单独的太守一职,所以基本上是由属国都尉来负责传达和执行汉王朝的中央命令。

    张奂的这份履历倒是提醒了张猛一点,都尉一职并非每个郡国都有的。

    自光武中兴以后,东汉王朝建国初期就开展了大裁军,内郡一般不再设都尉职,郡的军权都直接归由太守负责。

    只有边郡和属国才有都尉,此外就是各个封国则设置了类似都尉职能的中尉一职,掌管封国的兵事。

    而张奂曾任的度辽将军、护匈奴中郎将则是专门的军中职位,只负责打仗,不需要像郡守一样考虑治民了。

    因此,要想手握军权,第一可以选择去地方从政,第二就是直接从军了。张猛又在纸上分别写下了从政和从军。

    从政,这条路看上去是比较容易的,毕竟自己的家世摆在那,父亲又曾是东汉朝廷的顶级大佬之一。

    可张猛知道问题恰恰就出在“父亲曾是”这四个字上。

    自己的父亲罢官回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与宦官不和,而现在朝中宦官可谓一手遮天,自己想要谋求一个好点的官位,必然遭到宦官的暗中阻挠。

    更重要的在于,父亲似乎没有安排自家三兄弟踏上仕途的打算。

    张奂与宦官不和,根子在于他曾经被宦官利用,而且利用的这件事可不是小事。

    前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密谋诛宦,打探到消息的宦官发布矫诏,称窦武谋反,命张奂率兵抓捕窦武,而最终导致窦武自杀身亡。

    事后得知真相的张奂对宦官极为憎恶,再经历了一系列朝堂勾心斗角之后,最终被诬陷免官归家。回到家中的张奂对朝廷失望至极,心灰意冷之下不再想着朝堂之事,只是诵读经典,教授学生。

    为了避免自己兄弟三人再入仕途,卷进党争,张奂让三兄弟也都少于接触政事和军事,只是习读经典,练习书法。

    最终的结果就成了现在这般模样,堂堂一等一的将门,居然出了两位书法大家!而自己这个不喜书法的三公子,则变得文不成,武不就,极为尴尬!

    若是父亲能支持自己从政,愿意联络以往的朝中亲友为自己举荐的话,纵是宦官阻拦,要谋求一个县令县尉之类的职位应该也不会太难。

    今天见了父亲的模样后,张猛知道想要说服父亲改变想法恐怕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没有张奂的支持,单靠自己现在的能力,最多也就能谋一个郡中佐吏。

    就这,还得看那些郡守过去是否跟张奂有旧,愿不愿意卖给张氏一个人情罢。如果是这样,恐怕也不会被其他郡守委以重任,难免碌碌于案牍劳形,不知何时才有机会接触军权。

    那么,从军呢?相比之下,要说服父亲支持自己从军应该比从政要容易不少。

    毕竟作为将门子孙,想要效命沙场,安定边疆,这怎么也说得上是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况且军中人心相对简单率直,不似朝堂那般诡谲。

    张奂顶多是严厉嘱咐自己安心边塞,绝不准踏入朝政半步。而有父亲的支持,想来自己起步就能混个中层军官,到时候再借助父亲旧部的力量,讨边平叛,混上军功和资历。

    至于涉足朝政嘛,等自己有资格和机会参与朝廷的时候,恐怕大汉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了。

    这么一想,张猛心中顿时明亮了不少。

    嗯,父亲的旧部,都有谁呢?

    等等,旧部!

    一股寒意从心底刺激了张猛全身的骨头。

    两世的记忆加在一起,能让他瞬间想起的旧部只有一人:董卓!

    前世的记忆暂且不说,这具身体原本的主人自然也知道董卓,且就在两个月前,董卓即将赴任并州刺史,还专门派了他的兄长董擢带了一百匹缣布前来探望他的老领导张奂!

    说明董卓心中还是挂念张奂的,当然这也是东汉特色,官吏往往对自己的举主极为忠诚和尊重。

    但张奂却不喜董卓为人,直接将其兄长董擢拒之门外,礼物自然也不会收下。

    纵使抛开张奂的因素,张猛自己也不想跟董卓有任何接触!

    除开董卓个人的善恶喜好不说,要是自己去了董卓账下,将来就会成为天下诸侯之敌,终究难免一死。

    况且董卓作为真正打破了汉室规矩,揭下了朝廷最后一块遮羞布的人,张猛内心不自由的也会对他充满忌惮。

    当然,也许张猛自己也还没觉察到,除了忌惮之外,他对董卓还有一丝丝恐惧的感觉。

    能在煌煌史册留下名号,开启乱世的诸侯,岂是易于之辈?

    深深吸了一口气,张猛暂且平复了一下思绪,回到了从军的思路上。

    要想从军混军功,一是得有父亲旧部的帮助,除了董卓之外,应该也有不少其他中下层军官的,果断暂时先不去考虑,真要从军了再去向张奂讨教。

    二是要有能打仗的地方,张猛结合两世的记忆再次回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