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回到三国的三个人 »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4章 夜谋出路 下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4章 夜谋出路 下

    东汉中后期,黄巾起义前,内郡的叛乱还是很少的,多以山贼水寇匪乱为主,这些一般都是交由各郡的郡兵、各县的县兵去搞定。也就是前面说的从政掌军的道路。

    除此之外就是边疆的叛乱,主要是并州交界的匈奴,幽州交界的乌桓、鲜卑,以及凉州的羌族了。

    张猛父亲张奂的威名靠的就是平定了匈奴和羌族叛乱。

    若是自己想要混到军功,应该也是得在边境找找机会。

    首先是凉州,算是自己家族势力的大本营,将来真要是能参与逐鹿天下,凉州或者说包含关中三辅在内的整个关西对自己的支持都是极为重要的。

    可是张猛绞尽脑汁也没想起在光和年间凉州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事。或许这几年的太平还得拜自己的父亲张奂以及同为凉州三明的皇甫规、段颎所赐,他们仨的战功直接震慑得羌族不敢再随便叛乱,而自己接下来几年若是呆在凉州,自然也是无仗可打的。

    等到下一次凉州战事爆发的时候,已经是中平年间,皇甫嵩平定黄巾之乱之后。那个时候也不仅仅是羌乱,更多的是凉州境内的汉人豪强野心勃发,心生异志,羌族部落大多时候也只是跟随这些汉人豪强征战罢了。

    中平年间的凉州战事,张猛印象中拖拖拉拉打了很长时间,还换了几次主帅,第一次应该是皇甫嵩挂帅但由于受到功高震主的猜忌而没有打完。

    第二次张猛记得比较清楚,主帅是张温,董卓为辅,但最终除了董卓的兵马,其他几路大军都失败了。

    最后第三次又是皇甫嵩为主帅,才勉强平定了叛乱。

    换句话说,如果自己要一直待在凉州从军的话,得等上好几年才有大战,期间还错过了黄巾之乱,而结果很有可能是被董卓坑死?

    好吧,如果不在凉州的话,那么并州匈奴那边呢?可一想到并州刺史董卓,张猛本能的对那里产生了一股排斥。

    根据张猛脑海中的印象,南匈奴似乎早就被打趴下了,完全成了汉王朝的豢养的一条草原猎犬,主要的敌人还是更北边的鲜卑,以及时不时的乌桓叛乱。

    而要去打鲜卑和乌桓的话,似乎从幽州更为方便?但那里不一定有自己父亲的旧部啊。

    混军功,混军功,看样子这军功并不是想混就能混啊。张猛不禁感到一丝心烦意乱,究竟到哪才能靠父亲的旧部混点军功呢?

    军功,旧部,旧部,军功……难道从军还比从政更难?

    思索间,张猛猛地抬起了头,为什么一定要靠父亲的旧部才能有军功呢?

    说到底是因为他害怕啊!

    即便有父亲的推荐,他最多也就是从中层军官做起,但不管去哪平乱,一个中层军官终究还是要亲自上战场的。可张猛两世加在一起,也从来没有杀过人见过血。

    这一世虽然出身将门,但张猛在家中排行老三,是为幼子,对张奂而言可谓是老来得子,并没有见识过沙场残酷。

    再加上张奂晚年已经不愿牵扯世事,只让几个儿子好好读书练字。他虽然不像两个哥哥一般钟爱书法,自己也时不时偷偷练武,但充其量也就是个三流还不及格的武将水平。

    真上了战场,别说杀敌立功,马革裹尸到是容易一些。即使军中能有一些家丁亲卫,但战场上刀剑无眼,这就能保自己平安无事了吗?

    张猛从头到尾就抱着混军功的心思看待从军这条路,所以才想着依赖父亲的旧部。可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真要到边疆战场去混军功,结局多半是壮志未酬身先死了。

    想要从军中杀出功名,然后再转职地方为政,这条道路不是张猛能走得下去的。

    这条路适合什么样的人?

    董卓就是现成的例子!

    董卓不过是一豪强出身,这样的身份在凉州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可为什么偏偏是他杀出了一片天地,而今官拜并州刺史?

    那是因为这个人武力够高!心够狠!还有不错的脑子和心胸!

    张猛两世的记忆中都有着董卓年轻时的记载:武艺高强,力大无双,作战时常常背带两副箭囊,纵马疾驰时也能左右开弓!

    永康元年,董卓随张奂大破叛乱的羌人,因功得赏赐缣布九千匹,悉数分给麾下部卒!

    这样的人,这样的武力,这样的手腕,才最终从沙场的一群武夫中,走到了权倾天下的地步!这条路真的不是自己这个餐馆小老板能走下去的!

    再想想自己的父亲张奂,其实走得还是从政掌军的道路。

    虽然汉代不像后世,没有以文驭武的现象,汉代的文臣也多有慷慨豪迈的勇气,更不乏精通兵法谋略的儒将。再加上太守有掌兵的权力,催生了很多文武兼备的能臣,但仔细捋捋这些人,自东汉以后,几乎都是走得先从文主政而后掌军指挥的路线。

    或者也可以说,将帅这两个字逐渐有了区分。

    父亲张奂年轻的时候跟着太尉朱宠学习《尚书》,准确地说是欧阳氏的《欧阳尚书》,也是今文经的代表著作之一,属于典型的官学,凭此才算有了从政当官的基础。

    此后张奂又自行研究欧阳经学家法之一的《牟氏章句》,将四五十万字的《牟氏章句》删减提炼到了九万字。

    凭借在经学文章上的研究造诣,张奂才被当时的大将军梁冀以及大宦官曹腾征辟,随后还被举为贤良方正,自此得到了朝廷重用。

    要知道,汉朝举贤良方正可比举孝廉难得多,举贤良属于特科,需有皇帝特诏察举贤良才能举行,被举贤良的人还要通过皇帝的策论试题,而张奂是当时的贤良策试第一,可见文才!

    这样的文才大家最终变成了威名赫赫的凉州三明之一,却不过是因缘际会、恰逢其时罢了。

    张奂被调任安定属国都尉之前,恐怕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知兵事、有谋略,毕竟安定属国说到底是大汉王朝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居住的都已经是归化汉王朝的各部落民族。

    偏偏张奂到职后不久遇到了南匈奴左薁鞬台耆与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起兵反汉,东羌也有一些部落出兵响应且渠伯德的叛乱,进攻张奂的驻地。

    于是张奂就带着营地仅有的两百多士卒开始平叛了!

    他一方面派人分化招降东羌,一方面召集忠于汉王朝的各部族出兵,很快便占领了龟兹城(并非龟兹国),隔绝了南匈奴与东羌之间的交通呼应。东羌各部落见势不妙,就相继投降了张奂。

    接下来张奂又带着投降了的东羌部落以及还忠于汉王朝的南匈奴部族共同攻击叛乱的左薁鞬台耆,将其击破斩杀,此时的且渠伯德也被吓破了胆,干脆直接向张奂投降了。

    一场看似有模有样的叛乱就此平息,而张奂也因此走上了带兵打仗,讨边平乱的将门之路。

    这一路,一走就是几十年的光景。

    直到罢官归家后的张猛,才又回到了从前研读经典,习诵文章的时光。

    刚刚穿越而来的张猛,今天才见了张奂一面,脑子里还带着自己前世的一些主观印象,还以为张奂是厌倦官场才变成了闭门读书的文人,殊不知这或许才是张奂的本心啊!

    直到此时,张猛才算醒悟过来,前世的经验和知识印象或许能有帮助,但同样可能会有误导自己。

    张奂让自己兄弟三人习文章,练书法,其中固然有朝廷党争的原因,更重要的这才是正儿八经走上仕途的道路啊!

    在汉代士子中,一个人的声望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声望源于家世、文才和德行,想要靠赫赫武功赢取声望,再往前穿个一百年,去追随封狼居胥的时代脚印吧!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声望呢?

    张猛突然想起了一位西州名士,也是自己前世最佩服的谋士贾诩贾文和。

    这下张猛似乎看到了新的灵感,那些小说中的穿越者最喜欢干的事情不就是收集谋臣武将吗,自己虽然才干不足,但可以多找几个人辅助啊!

    到时候有自己这个熟知天下大势的指路人,再加上一堆顶级文武大臣,何愁天下不平!

    说干就干!

    依稀记得贾诩是凉州武威人,明天便去拜见父亲大人,找个理由出门一趟,就说要外出访友!

    顿感前途光明的张猛只觉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困意上涌,倒头便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看着昨晚纸上写的这些字,张猛摇了摇头,伸手放进烛火中烧了。

    又自嘲地笑了笑,说到底自己一天以前还只是个餐馆小老板,现在却想着做出两个“六年计划”,光和六年谋军权,中平六年谋割据,以期从此大展宏图,争霸天下,真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不过,想着自己崭新的名人猛将收集计划,张猛又有了信心。

    此时的他并不知道,“世事无常”这几个字可不认你是不是穿越者,不管是什么时代,都不是你想干嘛就能干嘛的!

    推门出去的时候,张猛低头说了声:“先走一步看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