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回到三国的三个人 »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10章 祭奠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10章 祭奠

    雁门郡,疆阴城外。

    (疆阴城约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丰镇市交界附近)

    正当张猛在感慨自己这哭笑不得的新婚之夜时,北地的高国正迎来一场肃穆的祭奠仪式。

    这是一场由去年大败之后,幸存下来的残兵们自发组织的祭奠仪式。

    战殁在草原上的袍泽们早已尸骨无存,此处墓地埋葬着的几十位战友,都是好不容易撤回来后,却因伤病不治而去世的。

    当时领军的主将已经被槛车押送朝廷问罪去了,留下的军士在疆阴县外的军塞堡垒中屯守了一段时间后,也陆续被安排返回到各自的驻地组建新军。

    一群中下层的军官士卒们相互约定,于第二年清明之际,在此处祭奠那些阵亡在草原上的英灵。

    汉朝的清明节,已经将寒食节的内容部分融合了进来,有了祭祀扫墓的习俗。

    但此时的清明节还没能成为正式的休沐假日,因此高国等人都是以类似调休的方式,将积攒的休沐日用来参加这次祭奠。

    在来的路上,高国的脑海中被动地涌现出了许多曾经战友的音容笑貌,不知不觉间亦是沉浸在了悲痛当中。

    斥候曲的驻地离疆阴县城并不远,高国带着的四位斥候老兵,是最早达到的一批人。

    不到半天的时间,驻扎在其他堡垒要塞以及各县的郡兵们陆陆续续地赶到此地,离得较远的或许昨天便已出发,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相邻的定襄郡。

    定襄郡是从雁门郡划分出去的一个郡国,辖地较小,但是继承了原来的雁门郡郡治善无县(今山西朔州右玉县附近),再加上有几个兵屯大营,是个典型的偏军事化郡国。

    去年护匈奴中郎将臧旻出征的时候,特意从定襄郡也调遣了一批军士。因此也有一些屯扎在定襄郡的士卒从参合口(即后世所称的杀虎口)出发,到雁门这边来参加了此次祭奠。

    最后达到的是雁门南边几个县的驻军,包括郡治阴馆城的郡兵。前来此地的军士们总计约有两百余人,都是各军各营幸存战士的代表,也有一些入伍不久的新丁。

    如高国这样的曲军侯,已经是在场的军阶最高的几人之一了。在几位军侯的组织下,两百人列队排成了一个简单的方阵,一坛坛烈酒晒在了墓碑之前,一碗碗酒水端在了手掌之中。既没有鲜花,也没有悼词,这是一场简单而又凝重的悼亡仪式。

    高国等几位曲军侯领衔唱道:

    “巍巍青山,祐我忠魂!大汉英烈,魂兮归来!”

    身后的一众将士们齐声和道:

    “魂兮归来,忠魂不朽!”

    “魂兮归来,忠魂不朽!”

    唱罢,众人将碗中酒水一饮而尽。

    随后,几位军侯又带领战士们围成了一个半圆弧形,在一座座墓碑面前,唱起了汉歌《国殇》:

    操戈矛兮,披犀甲,车骑错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矢交坠!士争先!

    凌余阵兮,踏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埋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击鸣鼓!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汉弓,身首离兮,心不惩。

    身首离!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为鬼雄!为鬼雄!”

    悲壮的《国殇》在这片原野上徘徊开来,青山之间亦飘荡着战士们的慷慨悲歌,似乎连老天也被这股悲情感染,降下了丝丝细雨。

    一位站在墓地南边小山包上的少年,远远眺望着正在举行的祭奠仪式,隐隐约约听见了《国殇》的曲调,双目再也抑制不住,渐渐滑落下泪珠。

    直到落日时分,聚集的战士们方才渐渐散去,来自定襄郡的战士们向西折回;来自边塞的驻军们向北返程;而高国则准备与一些雁门南部的郡兵们一同前往南边的疆阴县城。

    高国等人行至南边山道之时,一位看样子刚满十八九岁的少年,带着几位伴当和随从骑着骏马从山坡上冲了下来,脸上似乎还有一些泪痕。

    少年径直来到高国等人前面不远处,翻身跳下马来。对着一群人拱手行礼后,这位少年问道:

    “敢问几位壮士高姓大名?”

    听到这突然而来的问话,一众人都有一时都有些反应不过来,不明白这究竟是个什么状况。

    不等众人反问。少年似乎也发现了自己的冒失,补充道:

    “在下,臧......臧县郝洪,家父去年也曾从雁门出征塞外。”

    众人恍然,原来这少年是战场袍泽之后,不过这臧县在哪?雁门可有这个地方?粗犷的军汉们七嘴八舌地相互询问起来:

    “雁门臧县在哪?”

    “令尊出征前是在何处服役?”

    “可是未得到朝廷抚恤?”

    自称郝洪的少年又赶紧补充道:

    “我乃广陵郡人,家父此前在中军亲卫营服役。今日本也想来此祭奠,却不想来得有些晚了,敢问几位壮士高姓大名,小子代家父谢过诸君。”

    听完郝洪的这番陈述,军汉们纷纷点头,原来是在广陵郡,怪不得没听说过这臧县。

    不过既然是亲卫营的人,在场的恐怕也没人认识少年的父亲了。

    作为这里军阶最高的人,高国领头做出了回答:

    “我等皆是雁门郡人,在下平城高国。”说完,侧首示意几位队率以上的军官依次上来通报姓名。

    出于斥候的谨慎,高国并没有报上自己所在的军种和担任的军职。

    另一方面,他对这个少年也是心存疑惑。

    从他的衣着打扮、牵着的骏马以及一旁侍立的伴当随从来看,此人的出身应当是非富即贵。

    再结合对方的年龄,他的父亲应当是在四十岁上下。这个年龄若真是在军中服役的话,那其父亲的来历应该有两种情况:

    其一,出身商贾。因为犯了事,被发配来充军,但是家产得到了保全,故而少年依旧可以鲜衣怒马。

    其二,出身权贵或者至少是个大豪强之家。按照他父亲的年龄,这样的出身在军中应该也摸爬到中高级军职了。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太可能是在中军当担亲卫的啊。

    广陵人氏….难道说….与护匈奴中郎将臧旻有关?若是臧将军的姻亲之家,出身豪强,却担任亲卫,这倒是说得通了。

    还没等高国进一步推敲着这个少年的身份,他的思考被一个熟悉的名字打断了

    “在下广武高顺。”这是最后一位通禀姓名的基层军官。

    高顺,听到这个名字,高国豁然转身望去。

    看上去这是一位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少年郎,身高还比自己矮一些,按照后世的标准,约摸在170左右吧。

    长相同样只是平平,气势也没有突出之处。高国悄悄打量了几眼,始终没看出自己想象中的一点名将风采,或许只是与历史上的那一位同名同姓?

    将几位军士的姓名暗自记在心上之后,少年郝洪再度拱手行礼道:

    “诸位壮士今日在此祭奠去年战殁沙场的英灵,洪感激不尽!家父有知,亦当心感安慰。洪再替家父谢过诸君。”

    说完之后,郝洪带着伴当随从们骑马离开了。

    “家父…竟然一直是称家父,而非先君或者先父。”

    对于郝洪话中的语病,高国也没心思再去细细深究,他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去与高顺搭讪。

    哪怕只是同名同姓,可就冲这名字,自己也得试探一番啊。

    若真是那人的话,自己定要跟他保持好关系,将来若是丁原出现,在并州集结军队的话,自己也就有可能通过他这条线,被带到中原之地了。

    不管那个时候的并州军将是怎样一番情形,至少对现在的高国而言,他隐隐间看到了一条可能的命运轨迹。

    在回疆阴县的路上,高国仔细地回想着今天在祭奠仪式上的高顺。

    当时大家都心怀沉痛,神情肃穆,相互之间没有过多的言语交谈,听着有人称呼其为屯长,就没有多留心,只是依稀记得他和一些郡兵都来自郡治阴馆城。

    临近疆阴城门的时候,高国终于想起了一位三国名人常用的开场白。

    今天就借鉴一下这刘皇叔的套路来搭个讪吧。

    于是走到高顺旁边,说道:

    “这位屯长也姓高?在下平城高国。咱俩既然同姓,又都在雁门郡内,或许百年前还是同宗一家人。不知高屯长祖上是何时迁居到雁门的?”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攀亲戚式尬问,高顺一时间不知道该接一个什么样的尬聊。

    想了想还是如实说道:“我家自先祖父一代从广武县迁居到了卤城,因家逢变故,顺才又回到广武去投靠了原来的宗亲,至于广武高氏,是何时迁居来到这雁门郡的,顺惭愧,却是不知。”

    这下又换成高国尴尬了。说到底,两人都不是世家出身,这问题高国自己也回答不上来啊。

    在从军之前,他也只是曾经听家中长辈偶尔提到过,他们高家从东汉章帝时期就住在平城了。

    至于什么时候从哪迁居过来的,长辈没说过,高国更是没有主动问过。

    不过既然已经接上了话,高国就可以厚着脸皮继续说:

    “咱俩既是同姓,又在同郡,去年还是一同征战而还的袍泽,这就是缘分啊。此前祭奠之时,听着高屯长似乎是从郡治阴馆过来的?这疆阴城位于雁门最北面,高屯长应当很少过来吧?”

    “去年出征塞外,虽也经过了疆阴县地界,但军侯当知,大军只能驻扎在城外,无军令不得擅离驻地,因此顺这还是第一次进入疆阴县内。”

    “我斥候营地离这疆阴县不远,休沐之日兄弟们倒也常来这县城内寻些乐子。今日咱俩既然有缘,那就由我高国做东,请诸位郡南的兄弟们一起喝个酒如何?”

    听了高国的邀请,高顺还是没有反应过来两人究竟有缘在何处。

    高顺转头看了看自己身边几人的反应,大家对此显然都很兴奋。想了想双方都是战场袍泽,对方的军职又比自己高,如此好意相邀,自己也没理由拒绝,于是拱手说道:

    “那我等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高国心中大喜,向身后的一位斥候吩咐道:

    “周奇,去前面找家人少的酒肆,告诉店家,咱们要包场一晚!”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