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回到三国的三个人 »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21章 颍川 上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21章 颍川 上

    颍川,故属韩国,秦始置郡。

    这里是中原人口最密集的郡国之一,是中国国家形态的源头夏王朝建都之地,是先秦时期法家圣地。

    这里私学成风,文教兴盛,自古“高仕宦,好文法,喜争讼,多奇才”,传承到现在,已成为中原世家望族的核心重镇。

    自东汉建都洛阳后,颍川距离京城比西汉更近,入仕的文人更多,名门世家渐渐发展起来。

    东汉和帝时期,颍川人丁鸿向汉和帝刘肇提出了“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的建议,得到采纳后,颍川郡一百四十余万人的人口优势就此发挥出来。

    虽然比不上人口更多的南阳和汝南郡,但颍川只有十七城,而另外两郡都各有三十七城,因此在孝廉名额的分配上,颍川世家反而更容易协商一致,世家间也更团结。

    此时的颍川郡世家中,为首的便是“颍川四长”钟皓、荀淑、韩韶、陈寔所在的长社钟氏、颍阴荀氏、舞阳韩氏和许县陈氏,其次又有“并称李杜”的李膺和杜密所在的襄城李氏、阳城杜氏,以及紧随其后的鄢陵庾氏,阳翟郭氏、辛氏,定陵杜氏、丁氏、贾氏等世家大族。此外,由于文风昌盛,诸多寒士也常汇聚与此。

    这些颍川士子中,有不少是当世成名大儒,更多的是李冰心知且仰慕多时,却还未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些济世之才。

    不过受定南乡事件的打击,李冰的心情还没有完全恢复,因此就任由来讷安排这次的颍川之行了。

    两人出了叶县之后,有两条路通往颍川地界,往北一点是昆阳县(今也属河南省叶县),往南一点是舞阳县。

    最终来讷决定先去舞阳,再折道往北去昆阳,然后一路北上到父城、郏县,再往东去襄城、颍阳、颖阴、许县,达到鄢陵后,再从长社绕回阳翟,最后北出阳关,经过阳城,直往河南。

    在舞阳,李冰和来讷拜访了韩氏在家授学、年过五旬的大儒韩融,同时李冰听说了第一位颍川“熟人”的名字:此后曾经权掌一州却又憋屈让位的冀州牧韩馥。

    对这位最终在厕所自杀的“厚道人”,李冰倒是饶有兴趣,可惜前不久,韩馥刚刚在汝南袁氏的推荐和助力下进入京城担任御史中丞了,两人无缘相见。

    此刻最让李冰惊讶的是韩氏宗族在舞阳县的规模,多达上千户人家中都有韩氏族人,算上姻亲附庸,合计竟有四千余人!

    再与舞阳人的交谈中,逐渐了解韩氏的发家历史后,李冰才释然。

    原来韩氏乃是战国时期韩国王室韩襄王的后代。秦末汉初之际,韩王韩信(非淮阴侯韩信)就是这支舞阳韩氏的先祖。

    汉初,韩王信的封地被刘邦迁徙到了太原以北,他又被迫投降了匈奴,所以韩氏曾经遭受过很大的打击。

    直到韩王信的儿子韩颓当和孙子韩婴又率部投归汉朝,韩氏才得以回到颍川,重新开枝散叶,成为了少有的一家从西汉初到东汉末,累世高官,却又没被西迁关中的世家巨姓。

    得知韩氏的祖先荣耀后,李冰也随之产生了一些疑惑:

    如此庞大的宗族力量,在唐代都还出了一个韩愈,难道现在就没有一些经世之才?

    居然就因为门生故吏的道德枷锁让位于袁绍了?

    离开舞阳,两人又来到了昆阳。

    这是光武帝刘秀的成名之地,有一场决定王莽新朝走向覆灭的战役在此打响。

    李冰对这场在后世评论中充满传奇色彩的昆阳之战,倍感期待,怂恿着来讷前去昆阳城外古战场看看。而来讷作为勋贵后裔,也想去瞻仰一番开国大帝的昔日风采,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熏陶,自然是双手赞成。

    绕着昆阳城走了一圈,李冰一边听着来讷讲述着整场战役的经过,一边想象着当时的场景。

    终究还是无法理解被王莽新朝42万大军围了十圈的昆阳是如何在万余人的守军下坚守月余,又被刘秀带着三千死士一击而溃的。或许这真的就是所谓位面之子,天命所归吧。

    由于昆阳并没有什么名士,因此两人也未作太多停留,只住了一宿后便继续启程。

    下一站父城虽然也没有什么名士,却有开国勋臣,云台名将冯异的一支后人在此,来讷出于礼节还是得去拜访一番。

    稍稍让李冰觉得奇怪的是,拜访完冯氏后裔,来讷居然又提出前往冯异的墓地前去扫墓祭拜。

    扫墓的路上,来讷对着李冰说道:

    “公清,关于这位冯氏先祖,你可知道还有一个典故流传?”

    “哦,冰虽也听闻过冯将军威名,却不甚了解,不知恭达所言是何故事?”

    “建武三年,阳夏侯曾在回奚受挫于赤眉军。可不久后,他又在崤底的渑池大破赤眉。此战结束,先世祖光武皇帝下诏表扬其先败后胜,并道:“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原来我等常用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竟是出自这里。”

    “不错,除此之外,阳夏侯功勋卓绝,为人却是敦厚有礼、谦退不伐。出行与他人相逢,辄引车避道。昔从世祖征战间隙,诸将常并坐论功,独阳夏侯坐树下,不与诸将争功,军中由此号曰“大树将军”。

    “《易经.谦卦》中有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说的就是阳夏侯这样的人啊!此等品质,你我当追思学习,常自省之。”

    “阳夏侯谦虚风范,实为你我楷模!”难怪这来讷要来扫墓,李冰心中想到。

    祭拜完后,来讷又发出一声轻叹:“唉……可惜了。”

    李冰本想问什么可惜了,看到来讷欲言又止,将话到嘴边的问题又咽了回去。

    他知道来讷此人人如其名,向来谨言慎行,既然他不愿意说,自己也不便追问,心中暗自猜测或许是与大树将军冯异有关吧。

    回到父城,两人同样未作太多停留,第二天一早便出发前往郏县。

    其实父城也可以直接通往襄城。但郏县有开国勋贵、两位云台将领臧宫和铫期的族人,并且是有未迁徙封地的直系后裔,这对于来讷来说显然是优先级更高的访问对象。于是两人先去郏县的勋贵世家叨扰了几天,才又折返前往襄城。

    襄城,这里是曾经的天下楷模李膺李元礼的故乡。

    李膺是继“颍川四长”之后,新一代的颍川士子领袖。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将陈寔、荀淑当作师友,“神君”荀淑死后,李膺时任尚书,曾经上表,愿为荀淑服心丧三年,自此名扬天下。

    在第一次党锢前后,李膺作为党人支柱,多次与宦官集团正面交锋,成为了党人三君的有力候选人之一,最终因为蔡邕的评价“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位居党人集团三君之后,八俊之首。

    李膺的故事,两世的李冰都比较熟悉了,在路上倒是又听来讷讲了其他一些有意思的襄城名人故事。

    原来这襄城曾经还出了两位云台将领,一个叫傅俊,一个叫坚镡。

    傅俊被封为昆阳侯,他的儿子傅昌被汉章帝改封成了芜湖侯,而坚镡则被封为了合肥侯。

    芜湖和合肥都位于扬州,两县虽分属九江郡和丹阳郡,离得却很近,可以说是隔着长江遥相望。但东汉初的扬州仍是一个穷地方,因此傅昌不愿意去芜湖就国,他主动向汉章帝刘炟乞钱五十万,愿为关内侯。结果汉章帝大怒,给了他个关内侯,却没有给他钱。

    与之相反,坚镡作为开国勋贵,却毅然就国合肥,开始了披荆斩棘的城市建设之路。

    从坚镡到其曾孙坚雅,坚氏一门四代人,历经百余年的时间,将合肥建成了兼有内城外城,布局规整,功能齐全,攻守兼备的大型城镇。

    并在合肥各乡开设侯店,兴办侯学,使之“闻三代有道,乡里有教”,合肥自此成为了华东历史名城。

    来讷就曾收到过几次合肥侯的邀请,他也希望日后能有机会前去参观这座新兴之城。

    此时的襄城李氏,虽然已经不复李膺在时,有着“登龙门”的盛况,但李膺的儿子李瓒也是一个能点评世人,影响士子声望的名流,所以前来拜见的人仍旧很多。

    李冰和来讷也是到襄城的第三天才有机会得以与李瓒面谈一小会。两人拜访完后,李瓒的儿子李宣问其父如何评价这两位访客。

    李瓒笑道:“来恭达出身勋贵,却谦逊好学,言必称尊,行必有礼;李公清身为寒士,每提及民生,都面带忧色,可见其怀有仁心。两人都是有德之人,不过才识谈吐,与常人无异。”

    此后,来讷谦逊,李冰仁厚的名声渐渐流传开来。

    山南水北为阳。

    隔着一条颍水,北边有城颍阳,南边有城颖阴。

    颍阳有两家勋贵,分别是云台将领王霸和祭遵的家族。不过王霸的后人袭封軑侯,已经迁徙到了江夏郡;祭遵无子国除,其弟祭彤镇守辽东,其后世吏辽东。

    因此,颍阳王氏和祭氏现在都只是大一号的地方豪强,来讷并不熟,也省去了拜访,两人直往颖阴。

    颖阴就不同了,这里有两大世家,其一是前世李冰不太熟悉,甚至闻所未闻的西汉淮南厉王刘长之后,众多汉室刘姓宗亲中的一支。

    不过到颖阴之后,听说了这位海内大儒刘陶的事迹,李冰却是惊得目瞪口呆。

    原来刘陶曾经多次上疏朝廷,针砭时弊,更是向当今天子直谏张角妖言惑众,收徒聚众,有不轨之心,恳请天子下诏缉拿张角,将其诛除。可惜张角早已买通了一些宫中宦官,刘陶的建议并未得到天子重视。

    此时的刘陶正在京城为官,李冰没法见到这位卓有远见的汉室宗亲,只跟着来讷拜会了他的儿子刘翊,随后就去到了另一家更有名的颖阴荀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