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回到三国的三个人 »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31章 奇怪的平叛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31章 奇怪的平叛

    就在李冰和张猛两人周游郡国,访友问贤的时候,北边的高国也一点没闲着。

    真算起来,高国这两个月骑马跑过的路程,走过的步数,燃烧的卡路里,可能比李冰和张猛加起来的总和还多。只不过他的活动范围始终是以疆阴县城为中心,以5天时间为半径,朝向北方边境的一个不规则扇形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往往连续几日见不到一个人影。真要见到了人,多数情况大家都会拿出弓箭刀枪,用最热烈的方式来招呼这好不容易遇见的客人!

    就在高国为这样单调、重复、枯燥、无聊的生活感到有一丝厌倦时,生活马上给他送来了一份刺激的大礼。

    几天前,在雁门与云中交界以及南匈奴境内活动的斥候传来消息:南匈奴逢侯部正在集结部落战士,似有异动,周边诸部亦有不稳迹象,很多匈奴民众同样向汉军官吏反映了此事。

    面对这样的异常,高国当然是高度重视,立马向南匈奴诸部派遣了一批新的斥候,密切打探各种动态,他本人也做好了亲往南匈奴境内的准备。

    然而派出的斥候还未传回任何新的消息,他就收到了雁门郡守下发的军令。这份军令首先是转自护匈奴中郎将张修的:

    “据匈奴各部反馈,逢侯部首领阿马葛正在聚集族众,预谋叛乱,现已有三千余人。因逢侯部驻地离雁门较近,令雁门郡驻军调遣一部骑兵前往平叛。”

    更详细的部署是雁门郡守下达的:

    “兹令雁门长史赵冲统筹平叛,并付权宜行事。现抽调疆阴、平城各一曲满编骑士,合400人,令疆阴县骑兵军司马王琦,统率该部骑兵,为中军。

    令斥候曲高国抽调至少五十斥候,先行前往南匈奴境内,征召匈奴义勇,参与平叛。凡义勇骑兵满百人,即可组成临时百人队,与中军汇合。上述诸军,皆当听从赵冲号令,违令者,军法从事。”

    接到军令的高国感觉到他的脑袋运转出了点问题。

    按照他对这份军令的字面理解:叛军已有三千人,而他将率领区区五十人先行进入敌境,敌我达到比例六十比一。

    好吧,孤军深入是斥候的本职工作,没有什么可抱怨的。问题高国这次的任务不是潜伏侦察!

    高国要征召一批匈奴义勇作为平叛主力,去剿灭另一伙匈奴叛乱!

    这是要让匈奴人打匈奴人?好吧,征召匈奴人上战场也算平常事。最关键的是:给自己压阵的汉军主力只有区区四百骑兵!这样的平叛是认真的吗?

    但军令就是军令,容不得他有半分质疑。高国所能做的只有尽快执行命令,尽可能多的集结参与此次任务的斥候。

    然而,现在的斥候曲总共也才一百二十人,除了在边境巡弋的三十人,在疆阴县必要的留守二十人,以及他刚派往匈奴的十个斥候。高国现在能调动的总人数包括他自己在内也不过堪堪六十人罢了,只比军令要求的多出十人而已。

    那么,好消息是现在能够将敌我比例降低到五十比一了?

    稍稍让他心安的是,当他下达军令以后,几位像牛二、孟三这样具有一半匈奴血统的斥候,都站出来拍着胸脯表示自己能够从原来的匈奴部落中召集至少一百族人前来助战。牛二更是嚷嚷着自己所在的山图部是右贤王旗下最大的部落之一,派出三五百骑兵不再话下。

    没有时间继续发牢骚了,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情,高国将斥候们撒了出去。他自己也跨上了战马,径直赶向位于雁门和云中郡交界北部的逢侯部落。

    接下来的几天,高国几乎都处在目瞪口呆的状态。虽然这样的表情没有挂在脸上,却是他大脑中那个后世灵魂的真实写照。

    从第一天开始,前来报道汇聚的匈奴骑兵就没有停过。第一天来的义勇就超过了一百人,高国赶紧从中挑了一个相对声望较高的部落首领作为百人将,并派了五个斥候带领他们赶往疆阴城与中军汇合。

    第二天,高国收到了疆阴县主力已经整军完成,准备进兵的消息;而陆陆续续赶来的匈奴人则达到了五百人余。高国身边的斥候数量开始有些不够用了,他只能将这五百人分成三部分,抽调了十二个斥候将他们带往约定的汇合地点。

    第三天,高国已经放弃指望着自己这点斥候力量来约束和监督匈奴人了,汇集的匈奴义勇每满百人,他就会派出两个斥候带领他们与正在行军途中的中军汇合。这一天,整整七支队伍从他身旁出发。

    第四天,高国带领着最前方的斥候,行进到了云中郡定襄县北部三十里左右的地方,距离逢侯部只有两个时辰的路程,他将斥候散布在这条沿线上,确保能够发现任何叛军的风吹草动。而为了补给方便,中军主力就驻扎了在定襄县城外。(约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部和土默特左旗东部一带)

    随着最远的牛二带回了山图部四百部落骑兵,这一天前来集结的匈奴义勇接近千人。单从军队的数量上来说,二千三百人的匈奴义勇骑兵,加上四百汉军骑兵,与叛乱的逢侯部已经基本持平了。

    至于双方的真实战斗力,以及匈奴义勇的稳定性,这已经不是高国需要考虑的问题了。他现在感到疑惑的是,按理来说对方应该已经发现了己方的行动,却为何没有进一步的动静?最正常的应对策不应该是赶紧跑路吗?

    难道他们还想偷袭?或者里应外合?对于这两种情况,高国除了严令所有斥候小队提高警惕外,也别无他法。

    然而事情接下来的走向让高国庆幸自己不再是前世那个近视眼,否则他真的会大跌眼镜。

    犒劳全军后,雁门长史赵冲带着汉匈骑军出发,直奔逢侯部落驻地。

    列阵以待的逢侯部三千余叛军,尽管在数量上仍占有少许优势,却弥漫着悲伤的气息,但又没有悲壮的感觉。双方就这么缓缓地向前压进,直到相隔两箭之地,也没有任何集团冲锋的迹象。

    就在高国不知道到底该搭弓还是该拔刀的时候,赵冲孤身一骑冲到了两军阵前。他的手上并没有刀剑,而是拿着用丝绸锦帛书写的诏书一类的东西:

    “阿马葛,你私自聚集部众,意图吞并周边部落。按我大汉律法,此等行事犹如叛乱,你可知罪?”

    高国听得一脸讶然,感情你不是来领兵打仗,而是来开庭问罪的?不过高国也非常佩服赵冲的气魄,至少这位五十多岁的长史,声音宏亮,气势夺人,让双方数千人的骑兵都听清楚了他的问话。

    更让高国惊讶的是对面也冲出了一个骑士,看模样似乎就是逢侯部的首领阿马葛,他的回答竟然是:

    “我知罪,但我不服!弱肉强食,本来就是这片草原上的法则!”

    “执迷不悟!”

    赵冲一脸不屑地说道,随后转身向汉军下达了命令:

    “王司马,遣人将叛贼拿下!”

    高国握紧了刀柄,可他预想中的大战却没有一触即发。只见王琦点了一屯骑兵,走出阵列,摆起了冲击的阵型。

    对面的阿马葛则发出了一声绝望的呐喊:

    “逢侯部的勇士们,愿随我赴死的,一同冲锋!”

    语音刚落,他自己便拍马冲了过来,但是他身后的三千余部众中,却只是稀稀拉拉地冲出了六七十骑。看见这样的情形,王琦带着出列的一百汉军骑兵迎了上去。一轮交锋后,冲出来的匈奴人皆落于马下,而汉军几无损伤。

    面对这样的局面,高国真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

    高国不知道的是:

    阿马葛作为逢侯部的首领,对汉朝的官场规矩已经比较熟悉。他很清楚:汉王朝有一种刑罚,叫做隐杀。这是给官员士子,公卿列侯的一种“优待”,如果这些人犯了死罪,朝廷往往不会将他们明刑问斩,落个身首分离的下场,而是让他们自杀或者说被自杀。

    因此,阿马葛知道自己已经死罪难免的情况下,又自认自己大小算个汉朝的官,所以选择了发起自杀式的冲锋,以全名节。

    高国更不知道的是:

    阿马葛在最后冲锋的路上,满脑子想的是:为什么自己骨子里还流淌着匈奴人的血液?为什么自己还想着按匈奴人的方法办事?为什么自己总幻想着能够在汉官反应过来之前,先吞并几个弱小部落,造就既成事实,让汉人承认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自己昨天没有做出最正确的抉择,抓住最后的机会,效仿以前的万氏尸逐侯鞮单于——栾提檀一样,主动脱帽徒跣,陈道谢罪?

    看到正在打扫战场,统计军功,以及安排善后的赵冲,高国脑子里只想着一件事:这TM就完事了!?几千人跑到这里来进行了盛大的武装游行后,就为了围观这几十人的一场械斗?

    高国的目光不断在双方将士脸上切换,可所有人,尤其是两边的匈奴人,对这样的事情似乎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甚至已经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了。

    阿马葛因为叛乱罪,其妻子、同产兄弟都将被贬为奴隶,连同他作为首领时拥有的奴隶,以及他的家庭财产,都将分给前来助战的匈奴义勇,按部落大小依次领取。至于阿马葛所属的牛、羊、马、骆驼等,将作为汉军的缴获带回去。

    而剩下那些没有发起自杀式攻击的部众,一律赦免,恢复平民身份,他们可以选择成立一个新的部落,推举新的首领,并由赵冲向雁门太守和护匈奴中郎将禀告此事,最终由朝廷下发印绶,任命他们的新首领。又或者,这些人也可以就此脱离逢侯部,选择投靠到今天来的部落当中。

    于是高国眼睁睁地看到了极富戏剧性的一幕:除了即将被贬为奴隶的阿马葛家人仍在偷偷流泪外,其他的匈奴人很快将这里变成了人才市场。他们一边炫耀着自己被分配到的奴隶,一边大声吆喝着,为自己的部落招揽这些失去首领的原逢侯部牧民。

    处于宕机状态的高国很想找个人为自己解惑,正好雁门长史赵冲向他招了招手。

    “高军侯,劳烦你将这封战报密封之后,速派人返回雁门,向太守禀告此次逢侯部叛乱已平。”

    高国屁颠屁颠的接过了战报,扫了一眼,只见上面写道:

    “逢侯部阿马葛聚族众三千余,掠夺诸部,行如叛乱。臣冲奉命讨贼,将汉军四百骑,今斩敌首六十七级,阿马葛畏罪自杀,余众皆降。”

    为了从赵冲嘴里套出更多的信息,高国又略带谄媚的吹捧了一句:

    “赵长史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此次叛乱,真是有勇有谋,令我辈敬仰!不知长史如何看待此次叛乱?”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我本益州犍为郡人,曾有幸随本郡贤者,留侯后人张太守前往广陵平叛。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张太守既至,不费一兵一卒,仅带郡吏十余人,前往贼营,尽数招降。”

    “太守曾与吾言,民生不易,若非急迫岂会轻生叛乱?我等能安其心,使其归田,则叛不复生。今匈奴归汉已久,人心向汉,牧民思定。若非去岁大败,逢侯部又地处鲜卑交界,屡受侵扰,否则何至于叛?我等已至,阿马葛既知事不可为,逢侯部亦不愿赴死。则我亦只需诛其首恶,招抚余众,又哪有什么智勇可言?”

    听完赵冲的一番解释,高国豁然开朗。说到底,对于绝大部分汉人和匈奴人来说,逢侯部发生的事,只是大汉帝国内部微不足道的一起叛乱,甚至只算是骚乱罢了。而叛乱并不等于造反,尤其是事出有因的时候,百姓们往往也是迫不得已。因此汉王朝通常会选择用招抚的手段解决内部的叛乱。

    匈奴内附已久,对外都自称汉人了,所以他们的叛乱也得到了汉王朝的一视同仁。朝廷不会大军征伐,而是只诛首恶,故而匈奴民众大多无心对抗朝廷,王师所至,皆当顺从。

    只有屡叛不改的情况下,叛乱渐渐升级为了寇掠,朝廷才会予以重视,派出要员进行剿抚。如果已经屡寇不悔了,那么帝国将会施以雷霆手段,将其剿灭。自北匈奴覆灭以来,能够有此待遇的只有凉州的东羌和西羌。

    最后的结果是,凉州迎来了杀神段颎,西羌的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八大种氏,被斩首二万三千级,几近灭绝。其余西羌各部被俘获数万人,被缴获的马牛羊共八百万头!

    东羌的先零羌诸种更惨。段颎在平定东羌的过程中,历经一百八十余战后,斩敌首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用军费四十四亿!最重要的是:汉军士战死者仅四百余人!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强大的军事保障,所以汉王朝有足够的底气和胸怀,以更宽容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被纳入帝国统治的各民族。所以,匈奴人的这场叛乱,也只能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内乱!目前能够被帝国当做敌人,被称为寇边和入侵的,只有还未臣服的鲜卑人。

    高国终于明白了,他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边地斥候,他更是这伟大汉军的一员!

    无论历史如何发展,他首先应当做的是捍卫汉军旗帜下的荣耀和尊严!将汉军的光辉继续在这片土地上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