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回到三国的三个人 »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30章 认清现实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30章 认清现实

    回客栈的路上,张猛甚至想着,要是这贾诩是自己老爹担任武威太守时举荐的孝廉就好了,说不定会省事不少。哎,只不过那个时候的贾诩不过十四五岁,老爹就算像自己一样有慧眼识英才的本事,也不可能给他孝廉的名额。

    转念一想,贾诩这等人物又岂是会被门生故吏这种关系给束缚住的。如果张猛自己水平不够,那顶多是被他带着打包一起卖给曹老板,就算报答举主之恩了。

    归根结底一切都得先靠自己!

    心态发生了变化,张猛再一次望着这热闹的长安时,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倒影。他不再留恋都市的繁华,只想着尽快结束这一次的旅程。

    接下来的行程便骤然加快了不少节奏,觉察到这一点的苏则皱了皱眉头,并没有说什么。几人来到了京兆长陵,拜访长陵第五氏。

    春秋时期,田代姜齐之后,田氏不断打压其他公卿姓氏,最终在齐国一家独大。

    直至战国时期,诸田遍布齐地七十二城,成为战国七雄中王室公族势力最强大的国家。

    面对田氏在故齐的强大影响力,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将其中最大的几支通通打散迁往关中齐民编户,并按照门第顺序将其改姓为第一至第八氏。

    离开齐国乡土,改姓的诸田渐渐衰落,多数沦为了普通豪强甚至底层黔首。唯有第五氏逆水行舟,于东汉之初再次崛起,成功跻身到汉帝国的世家大族行列中。

    接待张猛等人的叫第五巡,字文休。他与同是京兆世家出身的金尚金元休、韦端韦甫休号称“三休”,俱有高名。正好金尚也在第五巡家中拜访,几人便一同闲聊了一阵。

    张猛对正史和演义中的金尚都没什么太多的印象,只知道此人在几款三国类游戏中,都是属性值较低,甚至奇低的那种,与他现在这样一幅世外高人的形象完全不符。不过此刻大家谈论的是艺术领域,张猛没有多少发言权,也不敢擅自揣测这人的属性到底怎么样。

    张猛将张芝特意嘱咐的书法作品赠予二人,又领了两人现场书写的回礼。

    第五巡和金尚都是张猛两位兄长的朋友,岁数比他大不少。尽管按照辈分,相互间仍是以兄弟相称,但终究没有太多的共同话题,大家都只是尽力的维护不冷场,不尴尬。因此,这场会面并没有持续太久。

    第二天,一行人又赶到了郿县,前去拜访他们爷爷辈的一位老人:玄德先生。

    这位玄德当然不是刘玄德,而是扶风法真,是一位“幽居恬泊,乐以忘忧”的清高隐士,玄德先生是世人给他的称号。

    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张猛已经知道,前世有很多似乎已经被当成常识的东西,实际上只是拍屁股想出来的结论,跟汉朝的真实情况谬之千里。

    例如,汉王朝的人均预期寿命其实很高,长寿的人也不少。只不过像法真这样快八十岁了仍是身体健朗,谈吐自如,行有余力的老人也不多见。

    此时的法真看着颇有一些仙风道骨的味道,也让张猛感受到了真正博学多才的长者风范。不过更让他看重的是法真的孙子,正在院子里扮演着战场将军,指挥一群泥人互殴的一个三岁小孩:法正。

    跟法真交流如沐春风,但是跟法正交流就没那么容易了,张猛决定采取“利诱”的手段。

    汉朝时已经有了饴糖的制作方法,不过仍属于奢侈品,一般的集市上并不容易买到。好在张猛在长安采购了一些,他吩咐一位家丁回客栈去取了几块饴糖。

    “小将军,你觉得这饴糖可口否?”

    “味道甚佳!”

    “可还想要?”

    “当然!”

    “好,但是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如果你答应了,我这里剩下的几块饴糖全部给你。”

    “哦,你有什么需要本将军帮忙的,尽管道来!”

    听到法正这个小毛孩的口气,张猛差点就给跪了。不过想想自己还真是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虽然那可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倒也不是什么难事,将来你若学有所成,请到我弘农张氏家中做客一次。如何?”

    “这算什么事!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将军应下了。”

    周围的人看到法正的说话方式,都是呵呵一乐。唯独法真看了看张猛,若有所思。

    用几块糖向小法正卖个好,又不至于引人多想,这是张猛自认为比较恰当的长线投资方式。

    至于赞助留学什么的,这话要说出来是想打扶风法氏的脸么?更何况张猛也知道不能轻易干涉名人的成长路径,只希望这小家伙将来不要忘了这一颗棒棒糖的约定!

    但愿多年以后,自己也能让曹孟德说一句:“吾收天下奸雄略尽,独不得法孝直邪?”。

    然而张猛刚沉醉了一秒钟,突然发现,这TM是个乌鸦嘴啊,要是曹孟德真说了这句话,岂不是表明天下奇才都跑曹操那去了,自己反倒吊死在一棵树上?

    呸呸!这话不能轮到曹操来说,应该自己先说出来。不对,要是自己说了,岂不表明今天的几块饴糖投资都打水漂了!

    至少要换一个名字,说谁呢?贾诩,郭嘉,程昱?不行,这些人我都想要!李儒,许攸,陈宫?哎,张猛又想起了无比痛苦的现实:虽有十鸟在林,但无一鸟在手!自己哪有资格去挑三拣四啊!

    带着满肚子的郁闷,张猛踏上了归途。

    返程的最后一站是京兆杜陵。在这里,张猛替他老爹问候了其老师朱宠的家族后裔。然后拜访了他二兄长张昶的姻亲京兆韦氏,会见了三休中的最后一位:韦端。

    一番交流后,张猛邀请韦端的长子韦康和苏则一起随他到弘农华阴县小住一段时间。

    两人应允一同回访。

    ---------

    一别两月,再次回到华阴县城的张猛,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这一次外出,让张猛真正开始融入到这个世界,融入到了历史的脚步和社会的规则当中。

    他拜访了众多的世家贵胄,可熟人却寥寥无几;他意外见到了贾诩,却碰了一鼻子灰;他看见了法正,但那只是个玩泥巴的熊孩子。他最终看到的是自己的孤独,渺小和微不足道。

    就在这时,他的枕边传来一句轻轻的问候:

    “郎君这段时间可有心事?”

    “哦?并没有什么,或许只是有些疲惫。”张猛随口解释了一句。

    “此次与郎君一同出游三辅长安等地,看着郎君高兴,阿若心中也欢喜。不过自从那天你单独去会见了那位贾诩先生后,郎君似乎就有些闷闷不乐,不知可是发生了什么?”

    没想到杨芷竟然如此心思细腻,这让张猛有些不忍再敷衍:

    “文和先生乃是当世大才,人中龙凤。我与他相谈虽短,却已是惊为天人,相比之下有些自惭形秽,故而或许显得有些低落,倒让阿若担心了。”

    听到张猛继续尊称贾诩的表字,杨芷也跟着改了口:

    “既然这位文和先生能得到郎君如此高的评价,想必是个真有才学之人,却不知郎君如何看待苏文师?”

    “文师品性刚直,果决善断,与他相处,常使我不敢懈怠。”

    “那么郎君觉得周子升和谢叔学二人又如何呢?”

    “子升武勇壮烈,叔学文采出众,两人皆有过人之处。”

    “那位认识不久的韦康韦元将,郎君又会如何评价?”

    “元将为人,我尚不算了解,不过长兄见了他写的字后,称其书法悟性颇高。长兄少有夸人,我想至少他将来的书法造诣会远高于我的。”

    “郎君评价他人,皆赞其优点而不言其短,可谓胸怀宽广。妾身年少之时,曾随家母习《论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今郎君纵有不如那贾文和之处,却也有了数位良师益友,当可取长补短。假以时日,郎君必将更上一层,届时未必不能与文和先生结为知己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

    是啊,自己虽然没有得到超一流的谋士,但一路相伴随行的苏则、周旭、谢敏等人,皆各有所长,而这些人才是自己最初的班底成员。这个班底阵容或许不算豪华,却可以和自己一同成长,一起经营出一股小小的势力。

    何况这次出行,并不能说一无所获,至少让三辅的世家大族们,知道了弘农张氏还有一个叫张猛的三公子。

    这些人脉的价值是无形的,张猛每干成一件事,都将通过他们相互传播,赢得名声,或许十年二十年的积累之后,就能助自己成为众望所归之人。

    现在知道了法正的下落,还投资了一块棒棒糖,那么将来就可以长期关注这支潜力股,直至收入囊中,相比于目前还鞭长莫及的颍川奇士,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一鸟在手呢?

    尽管没能获得贾诩的认可,却也算是相识一场,有了可以长期联系的由头,等到自己具备争霸一方的实力之时,再次相邀,又何尝不会让他感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呢?

    想到这里,张猛雄风再起。大笑道:

    “阿若真乃吾之贤内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