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日月河山永在 » 第三章 京城哀恸

第三章 京城哀恸

    思善门外,文武百官身着素服,乌纱帽、黑角带,垂手低头站立在思善门外。

    场面肃穆安静,胜过那晚的文渊阁。

    “宣……大行皇太后遗诰……”

    文武大臣们已经有人开始擦上了眼泪,但多数都是些年轻的官员在做做样子,他们这辈子可能都没见过太皇太后的相貌,却能在她的祭礼上泪腺分泌过度旺盛。

    相反站在群臣最前面的几位经常能面见她老人家的辅臣们都格外的平静。

    “……自今以后,实愿内外亲贤股肱大臣,念先帝乾夕惕之苦衷,仰答利益社稷之诚念,各秉忠良,屏除恩怨,一心一德,共相辅佐。

    祁镇仰承列祖积累之厚,应亲正人,行正事,闻正言,勿为小人所诱,勿为邪说所惑。祖宗所遗之宗室宜亲,国家所用之贤臣宜保,自然和气致祥,绵祖宗社稷万年之庆也。祁镇仁孝,才识俱优,公辈所知,但尚还年幼,倘遇大事,有斟酌不到之处,诸大臣当体之。

    ……杨士奇,杨溥,张辅,胡濙皆先帝钦点辅政之臣,凡内外大小之事,应先询问诸大臣之意,切不可一意孤行,听信佞臣乱言。

    ……其一,编修建庶人(建文帝)实录,其二解禁方孝孺诸臣遗书,其三……”

    遗诰的内容基本都是劝解臣工尽心辅佐皇帝,其次还补充朝廷上未尽之事,而对于她自己却没有寸言可谈。

    想想当年圣上刚登大宝,时才九岁,群臣进谏让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都被她以一句“祖宗之法不可违”拒绝了,如今归天又怎会过多言说己身呢。

    想想她也是个可怜人,短短十几年间相继失去了丈夫和儿子,而自己每死一个最亲近的男人便会再升一级,孤家寡人几十年如今也算是解脱了。

    一时间思善门外哭声大震。

    有人闭目抽泣,尽显儒雅,有人已俯首捶地,嗓子都已经嘶哑,还有状若疯癫,身形摇摇晃晃重心不稳,甚至还有的伤心过度,昏死了过去。

    见同僚们都哭的这么伤心,邝埜也是挤出了两滴眼泪。

    要是昨天在这氛围下,他的仪态未必能比诸大臣们得体,但是经历了昨晚的开导,现在的他总觉得情绪上差了点什么。

    哭的间隙他偷偷的看了一眼前面几位重臣,心里开始分析自己身处的朝局。

    仅凭几位重臣的背影邝埜也是能分出个一二。

    那位身子轻微颤抖,一看就是在抽泣的便是杨溥,在三杨之中最小,也最为稚嫩,心思远没有其他二杨细腻,要是作为阁臣没有大过,但是要是作为首辅还是难堪大任,这也是为什么杨士奇致仕之后他一个人撑不起来内阁的原因。

    杨溥左边的那位虎背熊腰,一幅武官相的便是英国公张辅,可惜现在的英国公已经没了当年的锐气,已是六十多的老人,并且手中的军权也已被其他勋贵们架空,虽有辅臣之名但没有辅臣之实,目前算是游离于朝堂之外的人物,但是总归来说作为四朝元老可发挥的力量,还是不容小觑的。

    腰系玉带,位于杨溥右边,头发花白的,身形发福的那位,便是西杨杨士奇,历经四朝不倒,久居内阁,办事能力和城府都可称为恐怖。只可惜现在也老态龙钟,时常生病,腿脚也大不如往前了,病恹恹的样子让人对他的地位开始产生觊觎。

    而位于前排的最后一位,也是最不起眼的小老头。

    那也是位传奇,坚守礼部尚书几十年,把礼部无数青年才俊上升的路都给堵死的胡濙。

    邝埜对这个胡濙印象不深,虽然是先帝留下的辅臣,但是官居礼部在朝堂上也没有过多的话语权,再加上性格稳当,不善变,几乎成为朝堂上的透明人。

    “哎!”

    看到四人的现状,邝埜不由的在心中长叹一声,四位托孤辅臣个个都已进入了暮年,虽然办事经历丰富,但是都已经丧失了奋斗的锐气。

    要是靠这些人守成正好,如若靠他们争斗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看几位托孤老臣后面的大臣。

    首先便是两位年轻的阁臣,马愉和曹鼐。

    接下来便是其余五部的尚书,兵部尚书徐晞,那是跟王振要穿一条裤子的人,因为自己这个尚书就是靠着王振所支持的麓川之役获得的,现在自是得回报一二。

    况且他是目睹了自己的老尚书王骥怎么封侯的,自是对麓川之役格外的上心,现在讨好了王振,说不定下一次挂帅出征的就是他了,封侯的梦想可在他的心里一直未消灭。

    户部尚书王佐,吏部尚书郭璡,刑部尚书魏源,工部尚书王卺。

    在后的就是更为年轻的臣子,像是邝埜这般的侍郎,少卿等等,少有亮眼之人。

    想着想着,邝埜倒是想起一人——于谦。

    现在应该还在外巡抚,未调回兵部。

    这小子当年可是反出征派的急先锋,而且为人公正,说话硬气,脾气就像是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就连邝埜自己也不愿触碰霉头。

    最主要的是他办事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样的人才在外巡抚属实是埋没,应该早早的调入京城,提前恶心恶心王振。

    望了一圈,邝埜决定还是目前还是得得从阁老们下手。

    至少先跟两位杨阁老统一一下立场,套套近乎,为自己入阁铺路。

    “起驾!”

    就在邝埜头脑风暴之时,一声尖锐的声音从思善门内响起。

    群臣忙不迭的让开一条道路,不久,八人抬的帝撵从门里露出,原本的华盖如今也是白茫茫的一片,随撵而行的锦衣卫们也都换上了麻布白衣,但个个仍旧神气非凡。

    跪下之前的匆匆一瞥,邝埜便找到了那位朝思暮想的熟人,王振,王公公。

    此时的王公公那可是极尽衰容,眼眶哭的都发了红,嘴角还在不自主的抽泣着。要是不熟知的人总会以为太皇太后跟这阉狗的关系很好呢,两人是什么神交已久的亲人呢。

    与之相比,群臣刚才的那番哭临恐怕都比不上人家的皮毛,都得向王公公学习一二。

    至少下次遇到仇人死了去人家吃席也能表现的从容不迫,而且还能让主家感慨死者生前遇到如此知己,何其之幸!

    等着皇帝的依仗完全过去,群臣这才起身跟随。

    直到百官在西角门奉完慰礼之后,已是下午时分。

    文武百官回到各自的衙门准备宿斋。

    路上,邝埜故意放慢脚步。

    好赶上杨阁老的步伐。

    杨士奇本就腿脚不好,再加上半天的劳累,现在走起路来更是缓慢。而且是稍晚些离开的,所以走在了最后。

    曹鼐和马愉一左一右搀扶着杨士奇,杨溥在最前面压阵。好端端的内阁班子硬是叫他们走出了战斗队形。

    致使有心之人想去帮忙扶上一把也不好插手。

    邝埜缓慢的靠近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只是还没等他先开口,杨溥倒是先看了过来。

    “我听万钟说,邝侍郎昨儿有要紧的事想跟我和杨阁老说,昨儿耽搁是没机会说,现在赶上了,便说道说道吧。”

    杨溥的声音很是温和,并没有阁臣该有的威严,而是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般的舒服。

    邝埜看了曹鼐一眼,发现他也正在看他,还冲着他点了点头。

    邝埜便不墨迹,稍做整理,娓娓道来。

    “是关于太祖皇帝之事。建朝初年,太祖皇帝视秦,汉,唐等前朝弊政,制大诰,行新法革旧症,在衰败年间得以国力富强。如今四海升平,外无战事,内无争斗,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朝堂之上一片和气,齐心协力。所以今时已不同往日,祖宗之法也应有所变革,适当放宽,让民得以喘息,让官员放开手脚。”

    听着邝埜的话,杨溥眼睛渐渐眯了起来,开始仔细打量眼前这个突然冒入视线中的中年人,他有些搞不清楚此时此刻他所为何来。

    同为四朝元老的他怎么会听不懂邝埜话中的话。

    表面上邝埜是想要宽松法度,为民争利,但是暗藏在话语之下的却是另一番意思。

    秦汉唐三朝共同的弊政就是宦官当道导致的朝廷的衰败甚至是灭亡,而太祖皇帝依其弊政定的新法,不就是当年高悬在宫门之上的“宦官不得干政,违者立斩不殆”的牌匾吗?现在在宫门外摆着的那副“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碑,还是太宗皇帝迁都之后所设的,至于后面的反讽更是对此的补充。

    而现在能对这个铁碑产生影响的不就是圣上眼前的那个红人,王振,王公公吗?

    杨溥没有着急回答,只是作状思考,像是考虑邝埜所提的可行性。

    其后的杨士奇倒是先他一步开口,“邝侍郎,老夫记得你不是在兵部任职,怎么还关心起邢部之事?”

    杨士奇说话的语速不快,甚至可以说是慢吞吞的,但是语气却是如山岳般沉稳肃穆,让人不敢轻视。

    “无论是邢部还是兵部,都是为朝廷办事,都是为圣上尽心。既然有所发现,那作为臣子,自不该困于形式,束于流程,让风险继续扩大,直至不可收拾。”

    杨士奇面无表情的听完邝埜的解释,几乎没有停顿,紧接着问道:“既然有所发现,是否找过他人讨论来验证心中所想?还是仅仅是见了场不公就一时头脑发热?跟徐尚书商量过吗?他是如何说的?”

    一连几个问题,看似是想问邝埜这个想法是否成熟,其实这么些个问题的核心只是想知道邝埜这次来到底代表着谁来。

    一个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兵部右侍郎怎么会突然提出这么犀利的问题,是否背后有他人指示,而他只是个传话之人。

    至于为什么单单指出徐尚书,那是因为徐晞在朝堂上可是人尽皆知的阉派。

    “还未曾跟徐尚书聊过,但这个想法也并非一时之想,是经过我深思熟虑的,只是目前还是个大致的框架,未形成具体的条则,还望阁老能够对此指点一二。”

    “那你如何得知这个想法是众人的痛点,非你一人之臆想?”

    “……有迹可循!”邝埜稍作思考,斩钉截铁的说道。

    “哼。”

    杨士奇对此冷哼了一声,便不再言语。

    邝埜不知道哪里惹得杨阁老不满,一头雾水。好在杨溥适时的打了个圆场。

    “邝侍郎,想法固然可贵,但是无论如何也该有个具体措施,要不空笔画很难让人信服。”

    邝埜这才明白原来是自己太过突兀了,就在这儿大庭广众之下凭他的口说无凭,即使是阁老也不敢随便趟这湾不知清浊的水潭。

    “杨阁老,下官这就回去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奏章,改日再去内阁拜访。”邝埜改口道。

    只是此话说完,无论是杨溥还是杨士奇都不置可否。

    最终还是曹鼐不着痕迹的冲他点了点头,他才放下心。一直保持静默的马愉也在结束之时颇有深意的瞄了他一眼。

    邝埜得到回应后开始继续放慢了脚步,身位缓缓与几位阁臣错开,不经意间越落越多。

    “邝侍郎,你咋越走越慢,是不舒服吗?”有主事询问道。

    “风寒闹得,刚痊愈还是有些难受,不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