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日月河山永在 » 第四章 内阁议事

第四章 内阁议事

    再来到文渊阁,邝埜别是一番心情。

    上次匆匆忙忙慌慌张张,这次稳稳当当不卑不亢。心态已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进屋的时候,杨士奇正在跟几位阁臣讨论着什么,看到邝埜走了进来,立马停止了对话。

    “邝侍郎,今儿是准备齐全了?我可是对你的大论报以期望啊。”曹鼐笑呵呵的说道。

    邝埜双手递过一本自己几个日夜才写成的文书,曹鼐接了过去,然后恭敬的放到杨士奇的面前,而自己则是来到对面站着。

    杨溥站在杨士奇的身后。

    杨士奇不作声色轻轻的翻开,两人目光浏览速度都极快,几乎是一目十行。

    片刻之后,杨士奇默默地合上了文书,闭上了眼睛。年纪大了,只是少看会文书,便觉得眼睛干涩难耐。

    但他的表情中却让人读不出任何情绪,好一个古井无波。

    邝埜可是知道自己文书中的内容有多么的炸裂,里面矛头毫不掩饰的直指王振,言辞之激烈,论调之尖锐,已经算是明牌开打。

    这倒不是他鲁莽,而是前世的记忆让他知道这帮阁臣对王振或多或少的都有些意见,绝不可能是王振的党羽,所以也无所顾忌。

    即使暂时说服不了他们,也不至于过早的向世人暴露自己的立场。

    杨溥看了一眼马愉、曹鼐二人。

    两人顿时心领神会,纷纷找个理由先后离开。

    杨溥并不是信不过二人,说到底这也算是种保护。两人还年轻,杨溥不想太早就把二人卷入朝堂的斗争之中。

    要知道自古朝堂辗轧不是你死便是我活,两个老头子倒是没什么可怕的,只是这两个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还得给内阁留下颗种子,即使是上战场了,也不是现在局势还未明朗的时候。

    “邝侍郎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论调之大胆连我这样的老臣都觉得心惊,实在难以想象这文章是出自你手。”杨溥呷了口茶,悠悠的的说道。

    一直以静俟动的邝埜也不想兜圈子,况且这次拜访本就是为了坦诚相见,何不如开门见山。

    “阁老,王振之辈不除后患无穷啊!”

    “何以见得?”

    “王振擅政,蒙蔽圣上,阻塞视听,要是长此以往,肯定要出祸事。之前凡事都需经过内阁,无论朝廷内外事情还能有个把控,但是如今内廷不经外朝独断专行,要是能一直正确还好,万一错上一回,阁老可有把握挽回?”

    “邝侍郎言重了。王公公虽然之前有过未交内阁商议而独断的事情,但是那都是前些年的事情了,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少见,再加上圣上已经亲政,相信今后也难出现。”杨溥不以为然。

    但杨溥的话却没有说死,好像故意给邝埜留下了反驳的余地。

    邝埜也不可能就这么放弃,“阁老可听过风雨之前的平静?”

    “王振之所以近些年消停了下来,并不是以为他丧失了野心,而是太皇太后病重,他不得不选择隐忍,他怕太皇太后临死之前把他也带走。”

    “孟质(邝埜的字)啊,凡事得讲个根据,要是仅凭猜测的话,世人便人人自危。朝堂并不是黑和白,也并不是清澈与浑浊。任何事情都有个隐形的不可明说的度,而在这个度之下,众人都接受它存在的合理性,而在这个度之上才是越界之举。

    你做官也有几十年了,不会不明白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允许不合理的存在,只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便是正常的。”

    杨溥的这番话语重心长,他们这帮经历三代明主的老臣怎么可能对王振没有一点意见,但是有些事情只能睁一眼闭一只眼睛。

    他们太清楚了王振说到底只是一只延伸皇权的手,而自己这帮位高权重的家伙管得太多难免会引得圣上不满。

    所以只要没过那个隐形的度,一切都可以被接受。

    “可是,凡事都等得过界再办就晚了!”

    “要是王振真越了界,杨阁老您就能保证自己有能力阻止?”邝埜似是在质询,“您说的在控制范围之内可真的在控制范围?”

    此时的他已经忘却了上下,只想尽力唤醒阁老们的忧患意识,尤其是那位一直闭着眼睛好似神游在外的杨士奇。

    他知道杨士奇肯定在听,而且听得仔细,要不然今天的他也不会站在这浪费口舌。

    自是两位阁老有兴趣他才能得此机会,要不然光是凭那天的突兀,他就已经在杨士奇的心中判了流放之刑。

    一言已尽,文渊阁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正是知道杨溥面对王振的无力,邝埜才能说的这么掷地有声。

    杨士奇还是没有睁开眼睛,神情像是睡过去了一样,但是只要他在那坐着,你就不可能忽视他的存在。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阁老们还是应该早做打算。”

    杨溥眯着眼睛,低着头,呷着茶,不知在想些什么。

    见杨士奇和杨溥都没了声音,邝埜又给凝重的气氛打上了一剂强化针,“我想跟阁老们打个赌。”

    杨溥放下茶杯,也来了兴趣,抬起头盯着他。

    “我就赌用不了多久,王振就会把太宗皇帝当初立在宫门外的那副'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碑拆了,各位阁老就拭目以待。”

    说罢,邝埜神秘一笑。

    他当然知道张太皇太后没走多久,王振便按耐不住了,很快就打起了那块太宗皇帝铁碑的主意。对于知道未来的人来说,这不能算是打赌,只能算是借着打赌透漏未来的一角。

    “要是事实真的如此,我也不要求为自己谋取分毫,只想阁老能提起注意,莫再让王振之辈悄然做大。”

    “要是王公公规规矩矩,不犯秋毫呢?”

    “那我愿把项上人头献给王公公,以消解'诋毁'之事。”

    杨溥瞪大了眼睛,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突然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男子竟然玩的这么大,这是何等的自信!而且此人也不为自己谋求任何,何等赤胆忠心之徒!可是事情真会按他说的那样发展吗?

    难道自己真的小瞧王振了?那个阉人还能有如此本事?连祖宗之法都可以无视甚至破除?

    太祖皇帝殡天还不到半百之年就要出个这种祸害?

    杨溥还是有点不敢相信,但是一看到邝埜那张神情自若的脸,有感觉自己不得不信。

    毕竟谁会随便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一直闭目的杨士奇慢吞吞的飘来一句。

    “可敢立誓?”

    邝埜想都没想,“敢!”

    他即使不相信自己,也得相信王公公这个阉狗的野心,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

    邝埜在一张纸上刷刷点点,很快便立下字条为据,递给杨士奇。

    杨士奇看了一眼后,把它夹在了之前那本文书之内。

    “邝侍郎可真着实让老夫开了眼啊,不经让老夫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现在人老了,不中用喽。”

    邝埜连忙拱手说道:“阁老言笑了,您二位只要还在内阁一天,这大明朝的天就不可能变。”

    杨士奇轻轻的笑了笑,算是接下了这句奉承。

    “但是……”邝埜犹豫了一下,略作停顿。

    “但是什么?”杨士奇问道。

    “但是……要是杨阁老不在内阁了,怕是……”

    邝埜没有接着说下去,但是言下之意已经很清楚了。

    “呵呵,老夫还能撑上一阵子,要是事实真如你所说的那样,我愿给内阁留一个清明的局面。”

    此话算是杨士奇侧面答应下了邝埜的赌局,并且给了他承诺。

    见邝埜还有隐晦,欲说不说的样子,杨士奇笑了,笑得让邝埜感觉发毛。

    “莫非……你是想说万钟和性和难堪大任,不足以撑起我俩之后的内阁?”

    说到这,杨溥也是漏出了略有深意的笑意,好似应和着杨士奇,“两人资历浅薄,确实年轻,要是有个年长成熟之人带着还算是办事之臣,我看邝侍郎就是个不错的人选。有胆识,有魄力,有见解,倒是阁臣的合适人选……”

    杨士奇接过话头说道:“我觉得也不错,改天我向圣上举荐一下,要是能入阁也算是你的造化。”

    两人的话听起来是有提携之意,而且皆是面带笑容,要是平常人看到这幅场面,肯定已经飘飘欲仙,为自己的仕途开阔提前庆祝了。

    但是别忘了这是二杨,两个老狐狸。

    那些话落在邝埜的耳朵里,直叫他浑身冰凉,甚至能感觉到后背的冷汗浸透内衬。

    之前据理力争之时都泰然自若的他,此时却紧张的手心满是汗水。

    本来这话要是没有前面铺垫的话,只是寻常,一旦加上前面的对话,就显得自己目的性很强,好像是此次文渊阁会谈他的核心目的就是这个,之前所言皆是放屁。

    邝埜必须得做出解释。

    感觉到危险的情况下,脑袋的运转是非常快的,一时间邝埜便想到了解题之道——转移矛盾,只是他没想清楚他转移后的矛盾和转移前的矛盾孰重孰轻。

    属于是病急乱投医了。

    “阁老误会了,我并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担心阁老。我自是希望阁老撑着内阁,但是难免会有意外发生。毕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说说。”杨士奇收起笑容,变脸速度之快让人骇然。

    “下官也不甚了解,只是听人说过阁老是泰和县人吧。”见杨士奇点点头,邝埜继续说道,“之前有些日子京城总是传些阁老家乡的风言风语,我听着惊奇,而且那话说的有些瘆人。”

    “何言啊?老夫为何从未听过?”

    “可能阁老知道,只是事多忘了吧,我给您学学。”

    杨溥在一旁听得奇怪,他知道邝埜这话最终会落到杨士奇的身上,但是他一时也没想起杨士奇的家里有什么事情传遍京城的。

    “他们说杨阁老有些亲戚仗着杨相国的威名,在乡里鱼肉百姓,甚至还犯下大案,但是碍于杨阁老的面子一直没有严办……”

    “够了!”杨士奇重重的拍下桌子,“你在哪听说的?是谁人在说闲话?是谁让你到我面前说这个?”

    一瞬间内阁的气氛降至冰点。

    一连三个阻人喘息的问句使得几十年内阁首辅的威严在此刻展现的淋淋尽致,让人不由的寒蝉若惊。

    杨溥顿时也明白了过来,这事他之前确实有所耳闻,但是也都没当回事,毕竟谁家里能那么干净,更何况是内阁首辅杨士奇的家里。

    为了这事,当初杨士奇还特意写信质询家里,但是得到的反馈是却是地方官员枉法,其子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曾当面指责他,官员心怀不满,所以才就此诬陷。

    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如今又有人提起这事,让他怎么也没想到。

    邝埜低下头,承下了杨士奇的怒火,待其稍平静之时,才硬着头皮继续开口。

    “下官一片赤诚之心,并未受他人指示,只是听说此事,恐对阁老不利。无论真假,都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

    邝埜知道这是绝不是子虚乌有的事,而杨士奇倒台也是因为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在乡里为非作歹,在京城里的爹还真相信了儿子杨稷的辩解,没当回事。最终被有心之人搬上了台面。

    杨士奇对自己儿子太过放纵了,再加上杨士奇位高权重,才致使杨稷犯下十几起命案后,只有一个地方官敢写信给杨阁老发发牢骚。

    可能这可能也跟杨士奇的童年经历有关。

    杨士奇幼年丧父,从小就失去了父爱,只能寄人篱下,所以自己当了父亲,自然要给与儿子那段自己曾丢失过的父爱。

    最终溺爱成灾,一发不可收拾。

    杨士奇面如凝霜,这还是他第一次在邝埜的面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当然这也是第一次有人敢在杨阁老的面前明里暗里谈论杨稷的事。

    邝埜此时也不敢再开口言说,只能默默地站立一旁,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审判。

    但是片刻之后,邝埜想着的暴怒场景并没有发生,杨士奇又恢复到了面无表情的状态。

    历经四朝,杨士奇不可能没有一点警觉之心,如今又有人提起当初的事情,让他不经有点怀疑。而且邝埜要是真的有心想恶心他,也没必要在文渊阁,在仅有他们三人的场合说这事。

    杨士奇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此事老夫知道了,会重新调查的,也多谢邝侍郎的提醒。”

    邝埜听到心中也不管杨阁老的感谢是出于真心的还是客套,他只庆幸自己这关算是平稳过去了。

    当然要是杨阁老能够因此引起注意那是更好的,毕竟弹劾之事早晚都会来临,有准备总比没有准备要强。

    只是自己这次在杨阁老心中的印象恐怕不会是太好。

    哎……

    言多必失!却又不得不言!

    “老夫累了,要是没有其他事情,你就可以离开了。回去之后再写一份关于律法的修改意见递交内阁,”

    “……是,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