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二百六十四章 王溥的心事

第二百六十四章 王溥的心事

    也许是在四川时间有点长、也许是办事的风格不一样,王溥成为宰相之后,办事也是很有章程,与搭档的王著一起把朝中的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郭宗训就发现有个问题了,王溥好像比较喜欢请示自己,但凡人事、军政、钱粮这些大事稍微大一点的,王溥就标注了自己和王著的意见之后,送来给郭宗训批阅,请自己拿主意,许多以前范质敢拿主意的事,王溥都有点谦让。

    郭宗训对于朝廷的具体事务其实还是不熟悉的,看了王溥他们的标注,当然也可以做判断,也可以找情报司、锦衣卫来核实,但是这样做,就很耗费郭宗训的时间,让他做不了自己的事,毕竟促进工业化才是他的第一要务啊。他想找王溥来聊一下,看看怎样才能发挥这些宰相的主观能动性。

    还在郭宗训办公的小院里,王溥有点拘谨地侧坐着,心里嘀咕着,皇上找自己到底为什么事呢?自己似乎没有什么错漏啊。

    郭宗训首先夸奖了王贻正认真读书,又协助内务府找出马钧的资料,为内务府研制出轮式投石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王贻正也因此而获得嘉奖,获封一个爵位。因为研究学问而获得封爵,确实令王贻正感到意外,也给了他额外的动力,如今王贻正的课余时间都在内务府的图书馆泡着,他又接受郭宗训的建议,不时到装备部里面打转,了解他们想要什么类型的资料,或者打算寻找那些古人的著作,然后再有目的地去研究古籍。

    王贻正的不务正业其实让王溥很头疼,按照王溥的规划,王贻正应该多读圣贤书,然后参加科举,进入庙堂之中,为国出力,以便光宗耀祖。

    看到郭宗训这样夸奖王贻正,王溥也不好反对,只好默不作声。

    “爱卿似乎有别的想法?”

    “臣不敢,只是臣以为读书人以圣贤书为本,杂书适可而止,过于沉迷犹如舍本求末也。”关系到自己儿子的前程,王溥还是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

    “善,先贤著作朕并无偏颇,只要有利于大周社稷,朕倒是比较宽容,甚至于大食先贤的著作,朕亦愿为之传播。圣人言: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得到功成;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吾辈读圣贤书,求世间大道,要获悉大道亦须予以践行,方知大道之所在也,爱卿,您说是吗?”

    王溥听郭宗训这么一说,心中诧异,追问道:“皇上说,圣人言: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得到功成;大道至简,悟在天成。未知从何而来?请恕臣愚昧,未曾听闻。”

    “哦,应该是图书馆里面的藏书吧,朕之前看过,很符合朕的想法,所以就记下来,爱卿可有抽时间去看看,要不让王贻庆或者王贻序去帮您找找。”

    “爱卿,您说这个道理如何?”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确实说到点子上,熟读圣贤书,大道理谁都明白,能够守住初心,不为外物所迷惑实在是不容易,能够始终如一地践行圣人教诲,就更是难能可贵也。”

    “知行合一,得到功成。这一点其实真的很难,老臣也难免为外物所困扰,有时也有力穷之时,未能做到知行合一啊,一般的读书人就更是难以做到也。”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就一个悟字,就不是轻易可得。多少人,穷其一生也未能悟出真谛,更何妨在乱世呢?如今世道将兴,又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愿意去悟一个道理呢?”

    “哈哈哈,爱卿大才,一语中的,看来爱卿是探求过这里面的道理,也许有更深刻的理解,是吗?”

    “回皇上,臣闲时读过不少书,书里面讲了不少道理,先贤探求的大道也是殊途同归,所以臣也想过,吾辈读圣贤书所为何来,。。。。。。”

    “只是没有想到,在皇上这里竟然归结为三句话,实在是奇妙无穷也。”

    “爱卿回去再斟酌这些话,想必会有新的感悟,可以启发后辈的,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是,臣回去一定好好想想。”

    “爱卿,在四川数载,可有心得体会?”郭宗训终于拉回到主题了。

    “回皇上,臣在四川数载,承蒙皇上信任,委以重任,全权管理四川民政,又制定了多个管理目标,让臣主动作为,激发四川各个州府积极地恢复局面稳定、呵护老百姓、保护生产、促进贸易、加强交通建设,既着力于衣食住行,又着力于教育、医疗等工作。数年下来,四川局面稳定,粮食年年丰收,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人人都说天子是圣人,老臣也沾光,获得好评。说实在的,以前在中枢,臣处理国事更多着眼于大局,对于民生事务多有偏颇。在四川数载,让老臣眼界开阔了,回来处理事务的时候,更侧重于平衡。”

    “朝廷大事在文素的调理之下,有条不紊,臣回来也可以萧规曹随,维持朝廷安稳。”

    “爱卿所言不差,范爱卿确实居功至伟,可惜天不假年,如今朝廷的重担落到爱卿你们的身上,爱卿,朕虽理事,但更多是由你们来把控朝廷的运作。”

    “这样吧,朕想让爱卿如同范爱卿一般,把朝廷的事情管起来,你和王著都签署的文书放到朕这里报备,就可以生效了。如果有特殊的情况,朕一定会先与你们讨论,才会提出异议,如此一来,爱卿就不用被束缚了手脚。”

    “朕想,只要有利于大周社稷稳定、有利于黎民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教化万民,都是可以放手去做,朝廷原来怎样做,你们还可以按照老规矩做,一定要严格按照官员操守准则来管理官员,严格按照大周律例来执法,我们以律法来约束黎民百姓、约束文武百官,只要你们按照这个来做,就不用畏首畏尾,可以吗?”

    “至于升迁的官员,以前的不管,以后的要适当增加在地方任职的履历,你也在四川做了几年,朕以为这既是对爱卿的倚重,也是对爱卿的一次历练。因为四川很重要,必须要朝廷重臣来管好它,以前爱卿没有单独管理这么大一片地方,让您去做上几年,您的理政方式必定会不一样的,对吗?”

    “至于别的流言蜚语,爱卿只要看结果,不要听风声,您说流言蜚语说对了吗?”

    “朕的老师王著,与爱卿有什么区别吗?他更年轻,跟您学习更有利于朝廷的长治久安啊,以后各部尚书、部堂主官,也要通过实习也好、蹲点也好,甚至兼管一个地方衙门也好,让他们到下面去,好好了解下情,开阔视野,作为他们提拔任用的一个必备要素。”

    “如果说有些事情不能一下子就推开,没有关系,爱卿可有选若干个衙门来做试点,把副手派下去,历练数载,考评通过的,可有回来升做主官,慢慢地做,一定可以推开的,届时,庙堂之上官员的视野开阔,办事更为贴近实际,杜绝了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之辈。爱卿,您看怎样如何?”

    “皇上圣明,老臣如今茅塞顿开,明白皇上用心良苦,也为自己的浅陋而惭愧,臣承蒙皇上信任,愿意为皇上做好分内之事,理顺朝廷事务,让皇上放心。”

    “爱卿大才,世人皆知,只是各人做事的习惯不一样,又有流言蜚语,迷乱世人心智而已,朕说过听其言观其行,还说过不教而诛谓之虐也,如今朕把想法告诉爱卿,希望您放下包袱,一心为公即可,朕如又错,希望爱卿能够私下指正,因为这关乎社稷,儿戏不得也。”

    王溥大受感动,跪下说:“老臣承蒙皇上信任,必定竭尽所能,为皇上分忧。”

    “好,爱卿起来,以后无须多礼,爱卿追随太祖、先帝,汝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为大周天下立下赫赫功勋,朕虽未拜爱卿为师,然时常请教,与老师何异?朕希望大周朝堂的文武百官可以同心协力,为大周的兴旺蓬勃而出力。朕一直说咱们同富贵,也是这个道理,爱卿切记。”

    “这是朕刚才说的朝廷之上理政的方略与规矩,爱卿可以安心理政,朕一定会支持你的。”郭宗训把之前说的都写成诏书,递给王溥,彻底让王溥放下心来,可以大展拳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