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二百六十七章 定难军的艰难选择

第二百六十七章 定难军的艰难选择

    周军在河西的突飞猛进,大大超出了李彝殷的预期,定难军在河西的友好部落,但凡敢明里暗里使绊子的,都遭受到周军的无情打击,那些墙头草都乖乖地献地投靠周军,借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周军的豪爽让他们喜出望外,也鼓励了更多的观望者,周军的强硬与怀柔手段,让定难军在河西盟友纷纷改变立场,经过周军的梳理与渗透,河西彻底成为周军的地盘,定难军失去了河西的外援。

    失去河西党项部落的支援,定难军也就失去坐大的机会,以现有的本钱,李彝殷可不敢正面对抗环伺的周军,况且如今朝廷给予定难军许多优惠,让李彝殷更不愿意忤逆朝廷的旨意。

    河西那些献地的部落首领的待遇,让定难军内部的墙头草也看到了翻身做主人的希望,毕竟如今在定难军,一切都要看着李彝殷的脸色办事,即使自己掌控一定的土地、部落,也不得舒坦,特别是那个贸易,李彝殷几乎吃了一大半,剩下的残羹剩饭由其他首领来分享,力量小一点的部落,那个收益就可有可无,看着李彝殷越来越爽,下面的人或多或少地心里不平衡。

    李彝殷在定难军当政三十年了,治下有什么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锐利的眼睛,如今大敌当前,内部有点心理波动也在所难免,只是让自己舍弃既得利益来笼络部下,那到底多少为之合适呢,李彝殷心中有数,问题是能够用利益交换的,又可靠吗?问题是这么多虾兵蟹将有小心思,确实让李彝殷恼火。自己做老大,要担多少风险啊,还要左右逢源,好不容易保住这五州的领土,你们在下面坐享其成,现在看着别人分钱就眼红,打仗的时候,你们又不冲锋在前?

    李彝殷找来儿子李光睿,两父子仔细分析定难军的局势。

    “光睿,河西周军实在是太厉害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建成银川府,还收复了各地的部落,把我们的许多族人都收服了,如今河西已经是周军的地盘,我们那边的亲戚也归附朝廷,成为富家翁了。如今定难军下面的小部落都蠢蠢欲动,也想献土归附,以获得朝廷的厚礼,虽然我们大权在握,但是人心浮动之际,又不能鲁莽,你怎么看?”

    “父亲,自从朝廷击败辽国之后,朝廷的军力所向披靡,围攻河东,一日下晋阳就是最好的示范,朝廷让我们出兵襄助,其实就是想让我们看看朝廷的力量而已,确实,朝廷的军力远超我们,如果朝廷想要拿下定难军,估计也是代价多大而已。”

    “我们顺应朝廷的旨意,要兵给兵,要将给将,也换来了朝廷的厚待,他们给咱们看到孟昶的生活,其实也就是想让我们献土归附而已,周军在河西的所有行动就是告诉咱们,两种待遇的区别,如今周军在河西与凉州蕃部、甘州回鹘结成同盟,声势大增,短期之内应该要稳固一段时间吧,随后,来攻我们还是西州回鹘抑或越过祁连山就难说了。”

    “只要我们保持对朝廷的恭敬,暂时可以抑制朝廷开战的野心,但是最终还是要祈求辽国的强大,只要辽国能够给朝廷压力,我们就有筹码了。”

    “父亲,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定难军五州土地贫瘠,人口有限,实在难以抵挡朝廷的全面进攻。如果他们分兵来袭,也许我们有机会逐个击破,但是从河东之战来看,朝廷出兵相当谨慎,似乎每次都是倾尽全力,明知河东势单力弱,还是派出数十万的部队去进攻,一点都不在乎粮草的消耗,非要一战功成为止。如果朝廷还是这样来对付我们,我们是没有机会的。”

    “你觉得我们没有机会?”

    “朝廷以前还允许各地羁縻州、边远节度使独立管理地方,自从新君登基以来,连年征战,所向披靡,朝廷的心越来越大了。吴越国那么恭敬都要献土归附,何况我们?您看播州、矩州的归附,向拱因促成其事而封王,所有这些献土归附的人,都获得丰厚的报酬,这就是说朝廷宁愿付出较大的代价,也要追求事实上的管辖权,也鼓励军中将领去促成这样的事。如今河西的赵彦徽,强悍无比地制服了河西走廊,估计赵彦徽离封王不远了。朝廷敢这样做,应该是朝廷府库充盈、军力强盛的原因,也是朝廷当政大臣的想法驱使的,否则,他们完全可以安享太平,何苦来管我们这些穷乡僻壤呢?又要花钱、又要打仗,打仗还不一定赢,有必要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附近的周军将领必然是磨刀霍霍的,他们最希望就是我们起事,他们就有机会杀过来,好夺取他们的军功啊。咱们要么就是战斗,要么就是听从朝廷的旨意,至于是慢慢拖时间,等待辽国卷土重来还是献土归附,就看父亲您的意思了。”

    “哦,这样说来,咱们可以暗中派人到辽国打探一下消息,看看辽国有什么举动,如果他们要南下,我们就可以静观其变,如果辽国还是内乱不止,我们也就没有必要为他人做嫁衣裳,还不如自己争取更好的待遇。”

    “父王英明。”

    “唉,我老了,不时病痛难忍,也不知道能熬到什么时候,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你们,既然我们没有机会成大事,献土这样的坏事,还不如让我来做,省得你的叔伯兄弟为难你,虽然你有足够的能力制服他们,但是,如果他们里应外合,你就难以防范了,到时还不知道便宜了哪个家贼咧。”

    “为父看朝廷对待所有的战败者,都很宽厚,就像南平国的高保融那么废物的人,都可以获得厚待,就知道朝廷的胸襟有多么宽广了,我们这样做也算是对得起先祖了,咱们的先祖就是为了保卫大唐而获得朝廷的封赏,成为定难军的节度使,赐姓李,这是我们的荣誉啊。”

    “如果我们献土归附,我们的族人应该可以到南方,更加富饶的地方去生息,好过在这里艰苦谋生啊。也算是对得起我们的族人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自己的国家,那就是最好的选择,一切等去辽国打探消息的细作回来再说,你暗中还是要做好作战的准备,储备多点粮食、火药,看看咱们能不能也搞点火药武器来。”

    “孩儿明白。”

    事不宜迟,李彝殷暗地里派出心腹之人,跟随商队北上,准备仔细地打探辽国的动静,好为未来的选择做准备。

    与此同时,李彝殷派人向朝廷献马五百匹,恭贺朝廷收复归义军等地,顺便打探朝廷对定难军的想法。

    李彝殷的献马当然受到欢迎,对于朝廷来说,战马是多多益善的。李彝殷的恭敬也在朝中重臣的预计之内,毕竟赵彦徽的第五集群如此强势,掌控了河西走廊,关键还是把河西的党项部落给收服了,彻底切断了定难军西进的道路,这样的环境下,李彝殷的选择项已经越来越少了,量变促成质变,下面就看李彝殷怎么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