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三百一十二章 北海都督府

第三百一十二章 北海都督府

    北海的战事,准备充分的周军实力超群,实属碾压当地的部落。尽管周军进展很快,但是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大了,东西三千多里的距离,南北也有两千里,将近有半个大周那么大了,周军虽然不用走遍这些地方,但是四处搜寻、了解山川地貌、建立几个战略要点还是要的。

    这些战略要点主要集中在北海附近,还有几个沿着进军线路向两河都督府方向延伸,形成一条新的贸易通道,方便内地与这里的部落开展贸易。

    这个地方虽然很大,不过人口数量有限,主要是这里的土地产出有限,当地人更多是通过狩猎、捕鱼、采集、放牧来获得食物,食物不足制约了人口的发展。当然,医药不足、疾病也是他们人口少的一个原因,不过在这些地方,他们还有什么办法呢?

    为了能够在北海地区立足、扎根,周军放慢了南下的步伐,主力集中在北海附近,尾随而来的工程兵就开始实地勘察、规划,建设临时工厂,准备各种建筑材料,确定方案之后,就开始修建棱堡。

    在这里木料多不胜数,许多周军常用建筑材料却很缺乏,不过内务府的海量运输队帮了大忙,无数粮食、建筑材料、弹药、药品、衣服、棉被等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幽州北上,送抵各个军营、工地,为他们修建棱堡提供必需的物资,又给周军补充了各种物资,维持他们的持续作战能力。

    北上的内务府运输队,还带来了当地部落急需的各种物资,有粮食、药品、布匹、茶叶、盐、酒、糖、香料、陶瓷等等,他们用易货贸易的方式,换回当地部落出产的皮货、山珍、牲畜、羊毛、马匹等货物,内务府的到来,对于当地部落来说真是及时雨,短时间内解决了各个部落的生活问题。

    根据朝廷的安排,周军的医生也为当地部落的民众提供服务,解决他们的一部分医疗问题,周军的这个举措,极大地收获到当地民众的好感,周军带了的不仅是必需品,也是护身符,他们隐隐成为当地民众在危难之中的救命稻草。

    辖嘎斯、斡朗改、梅里急部的首领及其高层看到周军的举动,都知道麻烦大了,周军一副赖着不走的意思,还在修建营地,而且这个营地看来还不小,这个营地占据的位置也很重要,属于扼守交通要道的位置,又靠近河流和北海,以后这里就不再属于自己了。只是周军势大,他们三家合起来也打不过周军,只好尽量避开一点,希望周军不要得寸进尺吧。

    当然周军带来的好处也很多,起码他们手头上的货物都卖了个好价钱,以前自己的货物都是通过二道贩子来转卖的,换回来的货物成色远远不如内务府带来的货物好,也没有那么多的数量。

    如今内务府还带来了许多让他们痴迷的货物,刺激着他们去收集更多货物来换内务府的货物,也让他们享受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就像美酒、毛衣、香皂、香料、糖、瓷器等等,都让他们很感兴趣。自己的地盘大得很,周军拿走一些地盘也没有办法,如果可以维持下去也挺好的,毕竟周军能够为他们解决许多燃眉之急。

    按照原来的计划,韩通率领将近八万周军征服辖嘎斯、斡朗改、梅里急部之后,就沿着薛灵哥河而上,直取镇州。但是在征服辖嘎斯、斡朗改、梅里急部之后,韩通及其参谋部的人都觉得周军直接南下存在风险,主要原因是这里太大了,周军如果不守后路,万一在镇州的辽军与北阻卜部联合起来,采用游击战与周军周旋,那周军将无所适从。

    现在已经是六月中旬,即使到七月份,周军能够占领镇州,那也会成为一个孤岛,周军无法在辽军四出游击的情况下保证后勤的供应,失去后勤保障,那镇州、北海等一系列据点将会被逐个击破,失去机动兵力的周军将被迫退出草原,辽军必定重新坐大,这是极其危险的。

    如果周军多花点时间在北海立足,把北海到两河都督府、临潢都督府的交通线修建好,实实在在地控制当地的部落,花上几年的时间,让内地的人在这里立足、扎根,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大量的骑兵部队,那耶律贤还能跑到哪里去呢?

    只要周军驻扎大军在北海,建立牢固的基地,周军随时可以南下。从北海到镇州,几百里的路程,骑兵可以快速到达,什么时候出兵,主动权在周军手上,对于辽军而言这才是最大的威慑,让耶律贤日夜寝食难安也是很有意思的。在这样的高压之下,辽军必定不敢大意,必定会掠夺北阻卜部的资源,加大军队的建设,如此一来,也加大了北阻卜部与辽军的矛盾,不是比率兵南下、迫使他们联合起来更好吗?

    韩通有专断之权,可以直接决定北海周军的军事行动,不过他还是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式向驻守乌古部的张永德报信,请求暂停镇州之战,周军驻守北海,建立新的管理机构---北海都督府,管辖辖嘎斯、斡朗改、梅里急部的广大地区,与此同时,请张永德接管两河都督府的防务,扩大周军在胪朐河、斡难河流域的掌控范围,加大对乌古部、敌烈部、萌古部、茶扎刺部的管辖力度。

    其实在伐辽之前,郭宗训就专门跟主要的将领谈论过前线的指挥权问题。由于路途遥远,前线不可能什么事都要等幽州都督府做决定,各个集群的主将、监军、参谋长根据作战区域内部队的组成,成立临时指挥部,由这些主将、监军、参谋长们一起分析判断应该采取的措施,提高部队的应变能力。

    身经百战的张永德已经是大周世袭晋王了,掌管的第一集群战力强劲,是大周军队王牌中的王牌,如今作为韩通的后援驻扎乌古部。继郭宗训登基以来,张永德可谓深得皇帝的信任,屡屡委以重任,也屡建功勋,皇帝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让他成为世袭的王爷,与国同休。

    在乌古部,张永德密切关注着韩通第三集群的战况,看着他们横扫各部,当然高兴,这确实是实力差距较大所致,但是看到他们每每行军多日才有战报,敌人都是一触即溃,也看到了周军是经过长途跋涉才获得些微战果,张永德和监军、参谋长看着偌大的地图,也犯难了,这地方实在是太大了,敌人如果游而不击,周军真是老鼠拉龟,无从下手啊。

    这么大的地方想要守住可不容易,如果不守,南下镇州,辽军迎战还好,如果辽军又是游而不击,那韩通的第三集群就麻烦了。

    正当张永德他们担心韩通部队的时候,张永德就收到韩通的报告,张永德他们经过分析,也认同韩通的建议。于是,张永德的第一集群就移防两河都督府。

    如果是以前,周军占领一个地方,面对的都是当地的部落民众,很难获得他们的支持,特别是来到大草原,这里的部落民众跟周军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实在是难以成为周军的助力。如果民政管理不好,这些民众随时成为敌人的助力,这也是军队难以在北方草原立足的一个原因。

    现在郭宗训创造的内务府开垦团就解决了这个大问题,每次开战之前,就有大量的开垦团开始集结,一旦胜负已定,周军掌控大势之后,内务府的开垦团就会出发,来到新的土地,进驻周军的所在地,开始开垦土地、盘活当地的资源,为周军提供补给,也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甚至包括协助守城等任务,确保周军作战的时候,没有人在背后捅刀子。

    从周军伐辽、成立临潢都督府、东征高丽、重建乐浪郡、进军草原、成立两河都督府、北海都督府都是这样,每次都有数万人的开垦团跟随内务府的运输队到达新的土地,用最短的时间整理城池或者协助修建棱堡、熟悉环境、开展生产,有些时候因为时节不对而无法耕种,那他们就去河流里捕鱼,提前整理田地,准备下一年的耕种。这些开垦团就像勤劳的工蜂,不辞劳苦地工作,为大周开疆拓土建立功勋。当然,他们现在的生活比起以前他们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生活还是天壤之别的,现在这些开垦团成员都是经过培训的知书识礼之士,假以时日就可以肩负起城市管理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