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三百一十四章 国中之国---内务府

第三百一十四章 国中之国---内务府

    为了避免在朝廷之上的扯皮、角力,郭宗训尽可能地避免以朝廷行政命令的形式来推动大周的工业化发展。

    郭宗训按照天朝开国之初的工业布局,以着力提高军事实力为抓手,推动一切军工企业的发展,并由此发展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包括冶炼、金属加工、化工、机械、采掘、建材、造船、造车、纺织、制衣、制药等等,这些行业又衍生出许多关联的行业,这些企业一环扣一环地向外延伸,已经渗透到黎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为提高黎民百姓的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黎民百姓的日常必需品,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这些工厂在大周各个州府实现全方位的覆盖,在当地招收了很多的工人,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供应市场。这些企业遵纪守法,一点都没有因为是内务府的下属而趾高气昂、轻视当地官府,又非常自觉地向朝廷缴纳各种税收,没有丝毫隐瞒、拖欠,他们缴纳的税款有力地支持了朝廷、各地州府的工作,他们的良好表现让他们成为各地州府的香饽饽。

    内务府对于工厂的工人实施严格的管理,岗位培训、纪律管理、规章制度教育等等一应俱全,务求把这些工人变成遵章守法、自觉服从的工人。在日常的培训之中,内务府无时无刻都在宣传皇上对黎民百姓的关心,也鼓励工人们有问题的时候,向内务府、皇上写信反映问题,寻求解决,并承诺内务府和皇上一定会为工人做主,绝不会食言。

    这些工厂招工的时候,大多与各地的学校、学院联系,直接招收经过培训的学员,这些学员能够在工厂里很快就上手,通过努力慢慢地成为工厂的骨干。至于那些没有经过学堂学习的新工人,工厂会安排他们到学院进行学习,学好了再到工厂工作。

    工厂严格管理工人,也为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工厂为工人提供很好的安全保障,准时发放工钱,相对而言,工厂的工钱比在外面工作要高一些,工厂承诺只要工人遵章守纪、认真工作,就可以一直在工厂工作,直到干不动了,还可以更换适合的工作位置,保障他们的生活。除此之外,这些工人的家属可以获得读书、就诊的一些优惠,可以说进了内务府的工厂,就可以安心工作,衣食无忧了。这样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很多精壮去工厂工作,也把相当一部分精壮吸纳到内务府的麾下,成为郭宗训的一支助力。

    在农业方面,越来越多的开垦团在大周星罗棋布,开垦出更多的良田、鱼塘、果林、棉田,管理着新的牧场,向朝廷、各个州府供应粮食、肉食、食用油、蔬菜和各种原材料,这些开垦团的产出,极大地增加了大周的粮食、肉食、食用油、蔬菜等物资的供给,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化工行业的发展为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额外的动力,在郭宗训的指引下,内务府的化工博士印证了多种材料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经过多番试验之后,内务府又开设了多个化工厂,专门研究、生产用于农业的肥料,促进农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饲料生产、食品加工、军粮制作等工厂不断出现,只要市场有需要,内务府就有投入,开设相应的工厂,尽快生产出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为了适应大周大市场的形成,内务府成立了邮政、客运、货运、航运、海运的部门,承揽各地的信件、旅客、货物运输,采购了无数的马车、商船、海船来提供这些服务,增加各地之间的人员、货物流动,促进各地之间的交流,也增强了各地之间对朝廷的向心力,在工程兵的艰辛开发之下,全国各个州府之间的道路越来越好,来往更加便利,越来越少‘山高皇帝远’的借口,也让更多人享受到大一统的好处。

    别人开工厂有可能担心资本金不足,内务府就完全没有这个顾虑。刚刚开始的时候,内务府没有什么钱,郭宗训就指引内务府去发掘银矿,又以此招募商家入股,用商家的钱来运作,渡过首个难关。

    后来,成立大周钱庄,朝廷上行下拨款项、税收的收支都经由大周钱庄来实施,为大周钱庄注入强劲的财力,变相支持了内务府的发展。

    随着周军不断胜利,一个个割据势力被消灭,丰厚的战利品也为内务府注入巨大的资本金,内务府不再需要为钱而担心了。

    后来内务府有新项目的时候,不再需要考虑腾挪资金的问题了,只需要考虑技术、需求、工人的问题了,只要解决这些问题,马上就兴建新的工厂。

    每次周军开战,朝廷都会大量采购军用品,这些订单基本都进入内务府的囊中,朝廷也不需要给现钱,只需在大周钱庄预付定金即可,内务府就加班加点地大量生产,这些军用品多多都用得了。有了海量的军用品支持,周军都尽可能用远程武器来对付敌人、超强火力覆盖,可谓战无不胜。仗打赢了,收获的战利品就成为货款,朝廷、内务府、周军将士就都赚大钱。

    内务府大力发展工业、农业、物流、教育、金融的同时,也伸出援手,尽可能地拉拢各地的勋贵、商贾巨富、地方豪强,和他们合作开发各地的资源、经营他们擅长的行业,又利用内务府的技术优势、订单优势来促进这些合作企业的发展,尽可能地把这些勋贵、商贾巨富、地方豪强的利益与皇上、内务府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他们投资到工业化的道路上来,让所有人在大周工业化的道路上一起发财,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一开始,这些勋贵、商贾巨富、地方豪强只是抱着搭通内务府的路,以后有事可以找助力的心态,不过,在内务府的引导下,他们都尝到了合作开发的甜头,看到内务府的金手指之后,他们就逐渐心动了,也明白工业化的好处所在,都加大了投入,并派出自己心腹来办这些事,也愿意配合内务府来开展工作、遵守朝廷的相关约束,这样一来也就达到了内务府的目的。

    从整个内务府体系来说,俨然成为国中之国了,不过大周与内务府这两个‘国’的皇帝是同一个人,所以没有冲突而已。

    郭宗训有情报司、锦衣卫深入了解朝廷的内外动态,也深入到全国各地,深入到里长一级去了解民情,能够对国情一目了然,内部的监控也是采用主管与监军的模式,避免信息的闭塞,这些官员也是流动的,不会形成死水一潭,保证了郭宗训对大局的掌控。

    朝廷的大臣也有对内务府涉及太广而颇有微词,只是内务府的官员相当低调,也很守规矩,让人无话可说,况且朝廷的官员并没有管经济实体,他们照章办事,也从内务府的工厂、农场等各个部门收到可观的税款,让他们无话可说,如果是他们自己的作坊,肯定会借机少交一点税款,哪有像内务府下属的工厂那样,照章纳税,有权也不会用?

    如果内务府不是皇上的,这些官员肯定希望可以查抄了它,然后买下部分工厂,那就发大财了。如今王溥对于律法的要求跟范质不遑多样,依然是那么固执地严格执行,让一些贪婪之辈没有伸手的机会,只好乖乖地跟其他同僚一般,通过公开的渠道去内务府参股,赚取红利。

    在这个国中之国里面,郭宗训是完全遵照天朝的规矩来办事,一切按计划来办。有规划部门,对郭宗训提出的事情进行分析,然后列出实施细则,在调动各个部门来配合完成,尽可能以整体的力量去攻克难关。有纪律部门,遵照内部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保卫、审查、侦查、执法等工作,确保内务府所有工厂、农场、衙门的安全。此外,还有许多职能部门,为了确保内务府的工作顺利开展工作。

    内务府原来的几个部门已经拆分成为更多的部门,陈诚、魏平、曹承恩已经成为侯爵,成为内务府的三个大总管,李泰、裴正、魏丕、李恒、张龙、韩虎、王横掌管不同的部门,独当一面。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主管已经培养起来,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好手。

    郭宗训相信,假以时日,内务府这套班子可以放到朝廷上去,可以做的比现在的官员更好,不过,他并不想这样做,他更在意把工业化在大周推广开来,促进大周由量变到质变。郭宗训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肯定会发生转变的,因内务府的示范作用太好了,朝廷的官员做不好,会很难堪的。

    走上工业化之路的大周,将快速抛离这个时代的各个国家,让他们慢慢发展吧,大周可以快速占领更多的没有政权的土地,教化无数的土人,带领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建立横跨世界的日不落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