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三百一十五章 巧手引导思想

第三百一十五章 巧手引导思想

    北方的战事再次停歇,韩通的部队利用冬季到来前的几个月,以最快的速度在北海南部修筑多座棱堡,还有一系列防御设施,又存储大量过冬的物资,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足准备。

    在北海都督府成立的那天,韩通的部队在北海边上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韩通手捧郭宗训书写的祭天祝文,代表郭宗训行祭天之礼。因为是战时期间,祭天的许多仪仗都显得简陋,但是在这百战雄师的簇拥下,整个祭天仪式显得极其恢宏,最令人震撼的就是数十门礼炮鸣响的时候,有点震耳欲聋的感觉。周军将士在震天的礼炮声后,高声欢呼,他们都是北海祭天的亲历者,是周国人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一幕,即使以前的朝代,也没有在这里驻扎大军,实实在在地控制北海,他们将获得朝廷额外颁发的勋章和奖励,这是对他们无畏战斗的最高奖赏。

    在场观礼的斡朗改、辖嘎斯、梅里急部的首领都感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知道自己的部落根本没有能力驱逐这些外来者,唯有乖乖地按照朝廷的规定,派出子弟参加朝廷的质子军、定期纳税,接受周军的保护。

    祭天之后,意气风发的韩通召见了各部首领,和颜悦色地说了许多安抚的话,还代表朝廷给予他们丰厚的奖赏,这是他们归顺朝廷的奖励,这些奖励有点多,让各部首领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丝安慰,打不过,好好地享受一些也不错。

    与此同时,在两河都督府的张永德也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盛大的封狼居胥仪式,自从唐朝的李靖、李绩破突厥的轻骑快马在它山脚下驰过以来,再次有中原的军队来到这里,这次是驻扎在这附近,不走了,可以年年来举行封狼居胥的仪式,为所有大周的军人圆封狼居胥的美梦。

    来到神山,张永德看着一丝一毫的历史痕迹,心潮起伏,想当初:霍去病率军到此山下,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他命人堆土增山,然后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

    这是何等英雄、何等神圣、何等伟大的一刻啊,冠军侯,我大周张永德也来了。

    站在神山之上,张永德毕恭毕敬地效仿霍去病,堆土增山,然后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宣读了郭宗训书写的祝文,以示此地纳为大周疆土。

    仪式结束后,张永德极目远眺,傲视群山,一副舍我其谁的豪迈志气油然而生,他想起太祖、先帝还有皇上,心潮起伏,终于忍不住了,他大声地说出心里的话,告诉太祖、先帝和皇上,周军封狼居胥,将在此扎根,永远把这里纳为大周的疆土,大周的勇士将驰骋在大草原上,守护大周的河山。。。。。。

    无数周军将士看着张永德,他们都身同感受,无比自豪,有史以来,封狼居胥都是军人的顶级荣誉,如今大周的铁血雄师做到了,自己身临其境,无比光荣,这里的环境虽然艰苦,但是能够做到封狼居胥,什么都值得了,况且朝廷也很照顾他们,所以周军的将士们都乐于驻守在两河都督府。

    周军在大草原的凌厉攻势,所向披靡,也让东面的室韦部看清了形势,他们知道周军是不会放任自己游离在周军控制之外的,要么离开自己的土地,要么就像其他部落一样归顺周军,衡量了许久,室韦部的首领终于下定决心了,派人去临潢府,向李重进说明了室韦部的想法,把自己的子侄及其附从送到临潢府,加入质子军的行列,并向朝廷纳税,遵从朝廷的律法,室韦部加入到大周国。

    周军在北海祭天、封狼居胥、收服室韦部等消息传回东京,让大周炙热的拥军情怀再度升温,朝廷又适时地封赏出征的将士、在凌烟阁表彰大周的英雄,朝廷、内务府发行的报纸开始详细地报道周军北伐的过程,又介绍了临潢府都督府、乐浪郡、两河都督府、北海都督府各地的风土人情、土特产。一时之间,洛阳纸贵,这些报纸成了抢手货,只能加大发行量,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在报纸里,还有评论分析这一系列的战事,讲述了契丹人侵犯中原时候所犯下的弥天大罪、又介绍了周军宽待北方各个部落的民众,对于契丹族的特赦也是引人侧目,这些报道侧重于周军是仁义之师,即使是战争,也不会残杀无辜,总是怀有仁义之心,保护弱小。

    报纸上还讲述了史书上北方各个部落的由来,也讲述了他们在唐朝的时候也是大唐帝国的一份子的故事,引导老百姓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看待问题。在这些评论里,更多是引导大周的老百姓要自强不息,讲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鼓励大周的老百姓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还要有广阔的胸襟等等,还列出了下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勒石燕然。

    一开始,许多读书人、老百姓都不理解周军宽容对待辽国部族的行为,有的希望报仇雪恨,有的希望把那些部族贬为奴隶,反正就是以牙还牙,特别是河北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对契丹人是恨之入骨。在契丹入寇的年代,没有谁不是受害者,家家都有血泪史,每户都要国恨家仇。

    朝廷的文武百官其实也是一样的,他们大多都是‘契丹入寇’的受害者,谁没有被契丹人威胁过,年纪大一点的甚至还有当过亡国奴的,在辽军肆虐中原的时候,匍匐在契丹人的淫威之下,何等屈辱啊。

    对此,朝廷和内务府就开动宣传机器,从各个层面分析、辩论,引导舆论的走向,把老百姓的情绪从报复引导到开发利用北方的资源,增强国家的实力上来。

    除此之外,郭宗训之前搞的那些学校的议事会,早已经在朝廷的认可下遍布各个州府,这些议事会也会不时收到不同的辩论议题,让他们充分地发掘资料,进行辩论,为朝廷和内务府的工作进行舆论引导。

    这些辩论,本来只是面对读书人,引导他们去分析、辩论问题,随着读书识字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议事会就逐渐成为引导普罗大众思想的阵地。这些议事会在朝廷和内务府的监督下、指引下,有序地引导人民积极向上、检举贪官污吏、强身健体、爱国爱民。

    大周朝廷长期开展普及识字的活动,后来又全面推行普及教育,黎民百姓的识字率日益提高,许多人都能够看书读报,了解时事、了解朝廷的律令,做到知书识礼、奉公守法。朝廷的这些政策,非常符合圣人有教无类的思想,如今能够切实地落实,让七岁的儿童开始读书识字,实在是难能可贵,大周初步有大治的迹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