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自愿与志愿 » 第一章 70后

第一章 70后

    陈为平出生在1979年9月,没得选。那年发生过什么,陈为平不知道。后来学了历史,知道那年2月开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换句话说,陈为平也是在炮火隆隆中降生的。好在出生地河南,不是越南,离前线还比较远,没见着炮弹,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虽然和属猴的80后就差几个月,但陈为平总归还是70后的命。长大后,每每怀旧,70后的嫌他不懂事,80后的嫌他太老成,生生给夹生了。幸运的是他生于县城,长于县城的,没受过农村的苦。城镇户口,吃商品粮长大,也就是说属于标准的分不清麦子和草,总以为花生是树上结的那种人。但这并不影响陈为平衣食无忧,因为陈为平是新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更重要的是陈为平的爸妈很努力。

    常言道:每一个享福的,背后总有一个或几个受罪的。

    陈为平的幸福是建立在父母吃苦在前的基础上的。陈为平的爸爸陈有福,初小毕业,到乡政府当通讯员,后来赶上大炼钢铁,县里兴建钢铁厂就当了工人。为了这个工人指标,陈家上上下下全民动员,搭了不少鸡蛋和全国粮票,才有了陈有福的铁饭碗。乡亲们都说陈有福的名字好,有福就是有福,命里有,挡不住。

    陈为平的妈妈周慧兰,也是初小毕业,知识青年下乡五六年后,顶替了陈为平姥姥的工作,进了纺织厂当了工人。据说家里兄弟姐妹为了这个工作名额还发生过激烈争执。老二周建国也是知青也要返城;另一个妹妹周慧芳马上高中毕业,也想进厂当工人,不然还得下乡当知青。周家老爷子早逝,老太太不管家,最后大哥周爱国拍板,让周慧兰顶这个名额。倒不是老大偏向这个大妹妹,而是,经常去知青点探亲的周爱国清楚的知道,回城的指标越来越少,有的知青为此焦虑的精神失常,有的绝望自杀,周爱国只能先顾着眼下大妹妹的命再说。

    当然,老大的拍板后果也显而易见,建国和慧芳都对老大有意见,但更主要的是建国记下了慧兰的仇,因为她而影响了自己的命运。而周慧兰进厂后每月给家交全部工资,就这也没缓和兄妹的关系。成家后,除了大哥周爱国,几乎断绝了与娘家的关系,谁也不来往。

    一个从农民到工人,一个从知青到工人,两个工人阶级经人介绍组合了家庭,也就有了陈为平。

    国有企业的职工福利还是不错的,陈为平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是在厂子里的附属学校度过的。陈为平学习成绩并太稳定,如心电图一样上下跳。幸运的是,每到关键考试,他总能保持在心跳的制高点上。中考前,居然因为参加了一个全国数学竞赛,得了个三等奖,被保送到县第一高中的奥数班,躲过了中考。这是陈为平这辈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保送,以至于多少年后,看见别人被保送研究生,陈为平也并不感到多稀奇。

    陈为平高中是走读,不住校,骑自行车上下学,二十多分钟就到家。夏天放学进门吃的是切好的糖拌西红柿,冬天早起穿的是在灶台边上刚取下来的热棉鞋,可以说陈少爷日子很不错。一年四季,陈为平每天早上必须吃两个荷包蛋,这是周慧兰坚持的,也是陈有福希望的。衣食无忧的陈为平直到上大学之前,连钱都没摸过,因为家里不需要他买什么,跑腿的打酱油都没舍得用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