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自愿与志愿 » 第二章 启程

第二章 启程

    陈有福父子去平顶山,家里的周慧兰也坐不住。一是担心爷俩的安全,二是怕多年不见的堂姐未必愿意借钱。思前想后,觉得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得多找几棵树试试。无奈,对周慧兰而言,也就只能找大哥周爱国了。想着等爷俩平顶山回来后,看结果,没借到的话,自己舔着脸去找大哥。

    没想到,第二天下午不到六点,父子就到了家。慧兰急问:

    “咋了?没找到人?”

    “找到了找到了,都办好了。”陈有福拍拍行李包,“咱姐真是亲啊,管吃管住,还领着俺俩参观了煤矿,这一趟,真开了眼了。”

    周慧兰让儿子去洗把脸,她把行李包拿到里屋,翻出了那个塑料袋,打开纸包,问:“这是多少啊?”

    “我也不知道,咱姐直接塞包里了,没来得及数。”

    “没数?那到时候咋还啊,说不清楚啊。”

    “你数数是多少,等咱有钱了,按银行定期,连本带利还就行了。咱姐信咱,咱也不能亏了咱姐。”

    “一二三四五……总共3590。咋还有整有零呢?还这么多五十、十块的啊?”

    “是么?我看看。还真是,我说了缺3000,估计那590是咱姐家里的零钱吧,都给咱了。先不想了,把数记好,以后按这个数给咱姐算利息。”

    钱到位了,该准备月底的报到了。车票、行李、报到体检这三件事需要马上应对落实。

    车票,为应对暑期客运,郑州铁路局加开到长春的临时客车,在汲县停靠,有票,好办。

    行李,报到通知书上写学校统一发被褥,就只带衣服和鞋就行。为了带行李,周慧兰还专门到商店买了个带轮子的行李箱。除了衣服外,连鞋垫、肥皂盒、鞋刷子都准备好了,要不是陈有福拦着,洗衣粉都能装好几袋。怕东北冬天冷,棉衣棉裤都是新做的。大夏天四处打听弹棉花的店,说做棉衣用,不知道原由的人都觉得她怪怪的,但周慧兰心里高兴,说孩子上大学用,心里那叫一个美。

    报到体检,又是这个头疼事。这回找周建国肯定是不行了。陈有福想着,还得找周爱国问问,拿个主意,不能差最后一哆嗦啊。

    还是周爱国的办公室,还是那个茶杯,还是体检的事,周爱国还是弹着钢琴思索着。

    “有福啊,你看这样行不行,咱这回就实话实说,不弄虚作假了。这次你们两口子都去送孩子,显得态度真诚。到了学校就给老师说明情况,孩子视力是不好,但既然能通过高考就说明有学习的能力,不会耽误大学学习。以我估计,大学老师都是通情达理的,不会为难咱们一个求学的学生的。到那好好给人家说,应该问题不大。你觉得呢?”

    “可,可是大哥,我这嘴笨手笨的,从来没去过那么远的地方,也没接触过大学老师,慧兰和我还都是小学毕业,不知道说话人家听不听的进去啊?我进高中校门都有点发怵,那可是大学,重点大学啊。”

    “嗯,你说的也是,找个能说会道的,见过世面的人才对。你们两口子确实是……”

    “大哥,我们两口子是肯定不行了,除了工厂哪也没去过。你这当领导的,走南闯北的见的多,你能亲自去一趟行不?我和慧兰就全指望你了。”陈有福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周爱国想推辞,毕竟上大学这么大的事,真搞砸了,对不起妹妹妹夫。可转念一想,他们实在是需要帮助,自己也去过东北,场面上的话和基本应对肯定比这两口子强。得,丑话说当面,给陈有福说自己去可以,也会尽力周旋,见机行事,但万中有一,孩子报到不成,让他做好心理准备。陈有福应了,表态:成与不成都感谢大哥,真被退回来,只能是咱没那个命,谁都不怨。

    出发的日子到了,周爱国代替了陈有福,和周慧兰一起去送陈为平去长春报到。周慧兰执意要去,主要还是放心不下孩子,想看看孩子吃饭睡觉的地方,更想亲眼看见孩子报到成功的喜悦,她不想坐家里等,等不及。

    临时客车真就是临时的,见车就让,见站就停。也有好处,车上人极少,应该大多数人不知道有临时车的存在。车摇摇晃晃,从华北平原到松嫩平原,从京广线到京哈线。一行三人从硬座到硬卧(躺在硬座上),从硬卧再到硬座,反反复复。

    自带干粮、水杯和水果的三人简单对付了中饭、晚饭、早饭、中饭……第二天晚上,为平说肚子有点不舒服,可能是车窗风吹的,受了凉。周慧兰找了几个车厢,想接点热水给为平喝,但所有茶炉早都没了水。临时车的服务配置也是临时的。问列车员哪有开水,列车员指指卖食品的小推车,售货员喊着:“大碗泡面了啊,大碗泡面了啊。”

    周慧兰问:“泡面有热水么?”

    售货员:“那必须得呗,来几碗。”

    慧兰:“那,来两碗吧”。

    售货员:“20”。

    慧兰:“能不能给再给倒杯热水”。

    售货员摆出伸手要钱的姿势,慧兰把20元钱放他手上。那人揣好了钱,拿出两碗面,撕开,从小货车的最下面拿出一个热水壶,给面倒水。慧兰赶紧拿杯子,打开杯盖,和面碗并排放一起。那人,依次倒水,到了往杯子里倒的时候,只到了少半杯,就及时收了热水壶,放回小车,喊着“大碗泡面了”去了下一个车厢。慧兰赶紧把杯盖拧紧盖严,放到包里。让大哥和为平趁热吃面,喝点热汤,去去寒气。

    为平吃了面,喝了汤,说好些了。慧兰从包里拿出两个氟哌酸胶囊和热水杯,让为平吃了药。这点热水成了慧兰上甘岭的苹果,视为珍宝,为平吃了药,躺着睡了。

    40多个小时的颠簸,在第三天的清晨,到了吉林长春。